APP下载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研究
——以肥东县岘山村为例

2016-03-28蔡灵美李玉年合肥学院旅游系安徽合肥230601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乡村旅游

蔡灵美,李玉年(合肥学院 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研究
——以肥东县岘山村为例

蔡灵美,李玉年
(合肥学院 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运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针对肥东县岘山村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做了系列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了解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形势下的旅游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美好乡村;乡村旅游;旅游文化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事实上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1 岘山村的美好乡村建设现状

包公镇岘山村位于肥东县县城东部,群山环绕之中,传说中包公的出生地就在村里的一口荷花塘边.低山丘陵,属大别山东缘余脉,村东小岘山接壤巢湖,南立青草山,西靠虎山、太子山、小包村,北偎包公祠,紧邻合宁高铁、合宁高速,统称“三山两线,一个村”.辖区五个自然村,梁巷、梁巷新村、山口、黎岗、挂山张.

2013年,岘山村被列为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点,该村按照环境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要求,实施基础设施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公共服务工程、产业提升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以“争创美好乡村示范、打造宜居旅游乡村”为基本路线,统揽全局.该村还立足山水特色,认真谋划美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村容村貌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岘山村正式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为后期的相关规划和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兴建了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并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黑化、硬化.对房屋进行了全面改造,不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和道路保洁力度.并且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

如今的岘山村内,新建了4个度假山庄,建设若干个垂钓中心,周末已经有大批的垂钓爱好者前来“尝鲜”.未来,岘山村将打造5A级乡村旅游区,建成后,前来游玩的市民可以在此小住几日,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田园生活.岘山村利用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通过修砌文化墙、搭建观光步行长廊等方式,以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水系为基底,以生态山林为背景,以传统徽派建筑为点缀,将自身打造成集山、水、田、建筑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乡村.

2 岘山村旅游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

为了使实地调研工作能顺利进行,且能使调研人员对于整个活动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我们事先查阅了相关文献并获取了与之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本次调研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做好了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通过与当地村部工作人员的沟通,收集了比较全面的资料,为之后的调研工作做好铺垫,并及时地与岘山村村民进行交流,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否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为了更全面了解岘山村的旅游文化资源,我们还对当地的各个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更为直接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便于发现景区在规划开发中所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岘山村的建设饱含文化气息,村口,高大恢宏的徽式牌坊中央有力地书写着“岘山”两字,旁边一个农民主题公园,再往里便是11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这里的民居也将浓重的文化气息巧妙地融入到徽派建筑风格中,家家户户的外墙上涂着一幅幅讲述包公事迹的水墨画.沿着柏油路前行,还能看见正在兴建的农家乐山庄.一排排两层小楼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既环保又节能,充满现代化气息.村子里还专门购置了一批健身活动器材,供村里的儿童和老人健身休闲.岘山上有罗汉寺、仙人洞、天池、仙人洗脸盘、阳关三叠、“官财”石等20多处景点,并流传着包拯、金兀术、牛皋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条件.

岘山村不仅仅重视其物质基础建设,更加着重开发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一方面加大对富有文化底蕴景点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地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到百姓身边,如文化墙,大戏台的兴修等.文化广场及农民主题公园充满现代文化气息,还有村内的路灯、健身器材等也体现着当代的休闲文化,传统的徽派建筑融入一幅幅讲述包公事迹的水墨画,带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再现感.20多处旅游历史景点,众多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无不尽显岘山村的旅游文化发展气息.同时,在实际调研走访中,遇见的游客甚少,外地游客数量更甚.从调研的统计数据和实际看到的游客人数来看,岘山社区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但由于服务设施较差,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乡村旅游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特别是没有充分发挥旅游文化特色,亟待进一步开发.

3 以游文化发展推动砚山美好乡村建设

我们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发现,岘山村在打造“美好乡村”过程中,注重让文化元素融入到农村的改造提升中.在推进建设中,注重发掘文化底蕴,丰富群众生活,激发乡村活力,大力夯实和谐稳定根基,在美好乡村的画卷中凸显“文化印记”.目前,岘山村的认知度还不够,游客少,各旅游及相关单位服务质量还很欠缺,基础设施发展优良的当下急需加强软件建设管理.结合当前岘山村的旅游文化发展现状,我们总结和商讨出以下关于进一步推进岘山村旅游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当地政府能够采纳.

3.1 提升宣传力度

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岘山村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到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可以通过运用报纸、电视台、文学作品等渠道来提高宣传力度.文学作品在旅游景区开发中起着很好的宣传作用,许多景区正是依靠文学作品而名扬四海,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参观.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深刻,对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有良好的定位作用,有助于提高其文化内涵.所以可以组织岘山村文学骨干,编写以岘山村为背景的小说故事,借助文学作品的文化扩张力来提高砚山村的知名度.

3.2 进一步开发岘山村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岘山村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岘山水库、环山水库等两座水库,岘山上有罗汉寺、仙人洞、天池、仙人洗脸盘、阳关三叠、“官财”石、情侣石等20多处景点,村内流传着包拯、金兀术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对其蕴含的人文旅游资源可积极地进行背景研究和保护性开发,如可结合其深具内涵的背景故事,编写符合情境的导游词,丰富单个旅游景点以及整个岘山村的文学内涵,通过增加游客数量达到拉动岘山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3.3 让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切实惠民

充分利用好文化艺术长廊,文化墙来宣传积极向上,爱党爱国的主题文化.尝试性地组建岘山村“艺术团”,让文化氛围播撒在村民中间,积极利用岘山大戏台,经常性地邀请村民或戏班在岘山大戏台进行文娱表演,以提高整个岘山村的文娱鉴赏水平.

3.4 借鉴《山楂树之恋》产生的影视效应,积极促进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增长相交融

随着电影《山楂树之恋》热映以及连日来电视剧版的热拍,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百里荒景区分外火暴,“山楂树之旅”持续升温,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岘山村可以充分借鉴湖北省宜昌市的成功经验,投资拍摄宣传岘山景区的微电影或广告,积极进行网络和各大媒体渠道的投放.利用旅游文学的轰动性传播来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来进一步促进岘山村旅游文化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3.5 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包括旅游景点、地陪、酒店服务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休闲工作人员在内的人员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3.6 围绕“包公故里”主题,积极修建或修缮部分适宜的古代建筑,营造文化旅游景点

模拟文学作品的景观目前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大热点,砚山村可以搜集并借鉴大量关于岘山村或包公镇的文学作品来重建富含砚山特色古式建筑,打造出包公主题旅游景区.

岘山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岘山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其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岘山村人居环境,提升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如今,岘山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去完善.我们希望岘山村村委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面对村民,能积极地与村名沟通,多听民声.并且要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强化科学发展观念.还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主导作用,增强村级组织发展经济的内生力量和造血功能.从而促进岘山村政治经济文化地又好又快发展,完成其“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至五年初具规模”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项目组.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3.

〔2〕罗宏.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互动[J].赤子,2014.

〔3〕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099-02

收稿日期:2016-03-18

基金项目:2014年度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一般项目(人文社科)(14KY07RW)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乡村旅游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