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探析

2016-03-28詹凤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

詹凤(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探析

詹凤
(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深入理解个体、群体、组织及领导的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性特点.该学科具有应用性、体验性等特点.本文基于SECI模型,对组织行为学教学创新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强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SECI模型;组织行为学;教学

1 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分析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各类组织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修正人的行为的能力.组织行为学作为高校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有着很强的应用性、体现性特点.该课程在应用各学科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分析评价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或强化良性行为,消除或减少消极行为的具体技术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实践过程,提高其工作能力,以达成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1]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种学等学科,要求研究过程和具体组织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领导息息相关,而课程开设阶段学生少有可借鉴的社会经验,阅历和认知能力也较浅薄,对于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把握和理解运用自然是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体现以下特点:第一,单向教学,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被动的听讲,教师一味的唱独角戏,讲台上口若悬河,讲台下反应寥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二,课程体现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如何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组织行为学教学效果来说非常重要.第三,“追求完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讲授过程更全面、更系统,力求凡点必到,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很少独立思考,难以培养和提高对个体、群体、组织行为规律的认知能力,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的各种问题.[2]

2 SECI知识管理模型

日本知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其合著的《创新求胜》一书中提到,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对知识创造的流程要高效管理,必须充分了解其动态性特征.基于此,SECI模型阐述了对知识创新过程的知识场(ba)——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

野中郁次郎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大类,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亦可理解为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显性知识可以用规范化、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也称为可文本化知识,如通过期刊、教材、视听等方式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等,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文字等传播方式学习,需要长期实践中累积获得,即“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类知识在没有特定知识携带者参与的情况下很难被交流、共享和理解.这类知识要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知识诱导活动才能够获得.野中郁次郎提出,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在组织创新实践过程中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在转化过程中体现知识创造.转化过程常见模式有四种:Socialization潜移默化、Externalization外部明示、Combination汇总组合以及Internalization内部升华,也就是著名的SECI模型.这四种模式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相互作用和转换,同时在不断地类似螺旋状反复进行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SECI模型指出: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在一定社会交往的群体中、一定的情境下实现和完成的,文化的传承过程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存在,个体的成长过程、思想的创新过程同样不可能脱离群体、情境来谈.因此,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四个相互转化过程中,每个转化过程都有一个相应的“情境”与之相对应,即SECI模型中提到的“Ba”.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Originating Ba创始场、Dialoguing Ba对话场、System-izing Ba系统化场、Exercising Ba练习场”.

3 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行为学教学创新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过程的SECI模型四个过程: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在类似螺旋状上升的转换过程每个阶段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在一下方面:

第一阶段——“潜移默化”即社会化阶段,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该过程通过共享经历来建立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不是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其关键在于观察、实践以及模仿过程,往往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和接触来呈现感觉和心理反应以实现隐性知识共享过程.而教师则应致力于授课方式的交互式启发,培养师生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实现从组织中个体学习到组织学习再升华至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在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的团体中,参与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社会化阶段的进行,团体学习的优势大于个体学习,在团体的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启发学得好、学得快.另外,对于尚未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光靠教师理论讲解组织实践中的个体、群体行为规律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利用情境亲验式迁移法或者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去体现过程和结果,在分析问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思索以提升综合素质.而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T.J.Peters)与罗伯特?沃德曼(R.H.,Jr.Waterman)提出的“走动式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教师不仅仅属于讲台,经常走下来与学生互动,促进非正式沟通,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学习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对于传统甚至僵化的教育模式颇为不满,更喜欢双向交流互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氛围.而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目的恰可以通过结合个性心理测验、归因方式测验、视频分组讨论等各种课堂活动来实现这一阶段的知识转化,将课堂回归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教师作为主导营造“新、活、实、趣”的教学氛围.

第二个阶段——“外部明示”也就是外化阶段,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该过程可以用隐喻、类比、模型或概念等各种方法把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化、清晰的语言的过程.这一阶段相匹配的对话场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知识经验归纳总结并传授给他人的重要环节.隐性知识往往大量存在于组织个体的头脑思维当中而很难进行交流传播,不同特质、背景、层次的人在分享其情感、心智模式的过程也各有差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很多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深受困扰,而教学效果又极大程度上受到隐性知识的可显性化程度的影响,那么在该阶段互动场的形成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将自己从事教学、科研的经验,通过教材(或自编教材)、提炼教学案例,将隐性知识通过文字、概念、教案和教材等尽可能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探索性学习、实训模拟、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等教学方法创新,来实现外化阶段.隐性向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对不同个体个性特征、观念、背景以及不同的情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体在外化阶段表现不同,教师在该实施过程应关注隐性知识的主体属性,善于针对性的“外部明示”.

第三个阶段——“汇总组合”即组合阶段,该阶段对应规范化系统化的语言间相互作用.在个体知识累积的过程中通过会议、文档等各种媒介和知识载体形成系统场,在系统场中对各种系统化知识进行分析组合、融会贯通,进而有了更明晰的认识,这就是组合阶段知识创新的过程.在高校教育中,特别是愈来愈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学生对于显性知识的把握应该通过教师引导、相互交流等各种形式上升到这个层次,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易于编码交流的系统场环境,学生注重个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将显性知识的吸收转化及时整合、系统归纳,以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这类转化在高校教育中较为常见,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鉴于组织行为学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的特点,教师应当致力于制定系统化的授课体系,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其他课程中出现的重复繁杂内容,以实践行为为教学载体,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理论基础学习,杜绝僵化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群体成员之间显性知识的相互结合、转移、共享.

第四个阶段——“内部升华”也就是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即内化阶段.知识创造的螺旋式演进过程体现动态性特点,而四个知识转化阶段前后贯通自我超越需要创新显性知识的理解、融合、升华.实践场代表的内化阶段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隐性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个体为主,学生利用实践过程来内化知识和自我超越,当然也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际演练或者观摩的方式不断练习,共享化系统化的知识才能被更多的吸收和升华.一方面,组织行为学具有强调人际互动的体验式特点,内化的阶段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各种混合型场所都可以成为个人和虚拟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场.如讲解激励理论时穿插游戏环节,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内部升华阶段的关键在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显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进而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甄选经典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基于不同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消化知识.

4 结束语

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体系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瞿群臻.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改模式探讨[J].企业导报,2011(15):197~199.

〔2〕李永瑞,于海波,等.在随手可及中解读组织行为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51~5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262-02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406)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广东省如何构建现代职教师资体系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职能的联想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