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高校为例

2016-03-28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就业观职业大学生

王 雪(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90后”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山东高校为例

王 雪1,2
(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摘 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高校1200名“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基本确立、求职心态平和、就业观趋于理性、创业意愿强烈,同时也存在择业目的功利化、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观”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帮助其顺利就业择业.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观;实证;教育引导

在就业难这个时代背景下,“90后”群体存在着显著的特异性.这使得对“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和探讨,以及加强对“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实证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本研究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参考了现有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项目,结合山东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调研问卷.通过预调研,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问卷从就业认知、就业情感和就业意志品质即知、情、意三个维度设置问题.同时,对相应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更加深入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

调研中,问卷随机选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独立学院)4所高等院校1200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59份,其中有效问卷1140份,有效率为95.0%.

调查样本中,女大学生68%,男大学生32%,性别比例与所选取院校在校生的自然比例基本相符.生源情况:24.2%来自城市,27.8%来自县城,48%来自农村;以家庭平均年收入为衡量标准,其中有 32.6%的样本来自贫困家庭,67.4%的样本来自非贫困家庭.各项比例基本合理,能够反映研究问题,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

2 “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

2.1 “90后”大学生就业观积极的方面

对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冷静地面对这一现实,求职前,积极完备自身职业能力和意识,在就业过程中,能逐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就业观积极方面体现在以下五点:

1.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中,41.7%的受访者选择“对自我全面认知,了解自己”;51.4%认为“对自己某一方面了解”,“不怎么了解自己”的仅占6.9%.在对自己求职优势素质中的调研中,大部分学生也都比较清晰,仅有7.0%受访者对自身就业素质优势不清楚.70.8%的调查样本表示有过“明确”的或“模糊”的职业规划.对比“80后”就业观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上结果都说明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就业工作的不断关注,以及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的不断深入,学生科学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2.自主择业意识基本确立

调查中,在回答“主要依靠什么力量帮助就业?”的问题时,60.4%的学生选择“自己”,23.9%的学生选择“父母和亲戚”,15.6%的学生选择“学校和政府”.在问及“最佳求职渠道”时,57.3%的学生选择通过“招聘会”求职,25.3%的学生选择“网上求职”或其他途径,有17.5%的学生选择依靠“家人朋友介绍”.可见,随着国家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大学生“等、要、靠”的思想逐渐淡薄,“自主择业”的意识基本确立.

3.求职心态平和

调查发现,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76.5%的学生选择“乐观,很有信心”或“一般,较有信心”;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47.5%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47.9%的表示一般,仅有4.5%的表示“没有信心”;面对就业压力,有67.6%的学生可以正确的对待他,认为“这是我的动力”或相信自己有能力足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面对就业歧视: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很正常,用人单位有权挑选中意的人才”;若暂未被录用:有60.7%的90后毕业生表示可以“降低期望值,继续寻找”.在当前社会整体宏观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表现更加“淡定”,较为乐观、不再迷茫.他们就业观念更加科学,求职心态放得较好,有信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4.就业观趋于理性,目标工作岗位更加务实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79.1%的学生选择家庭所在地或省会、环境优美的沿海等二线城市作为求职的首选地区,仅17.8%的样本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在就业行业类型方面: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毕业生最感兴趣的三大行业,且选择毕业后到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明显降低;在薪酬期待方面:87.0%的学生初始工资的期望值在4000元以下,这与麦可思201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的2014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均值3773元基本持平,且其中3.1%的受访者表示“只要能就业,再低的薪酬也能接受”;34.5%的受调查者在对薪资的判断上,主要考虑了“人才市场的行情”,有33.1%的受调查者是基于对自己价值判断.可见,“90后”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和就业目标越来越理性,不再一味地追求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不再一味的追求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就业薪酬期望的分析也趋于理性,期望值合理.“90后”大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对就业理想进行客观地调整.再一味的追求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就业薪酬期望的分析也趋于理性,期望值合理.

5.创业意愿提高,敢于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调查发现,在是否愿意创业方面:61.0%的受访者者选择如果条件允许,则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尝试创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为强烈.在选择就业行业类型方面:选择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为22.1%,低于“国有企业”的36.0%和“外资企业”的33.3%;在就业主要考虑因素方面:“职业的稳定性”也被排在了“经济收入”和“个人兴趣爱好”之后.可见,“90后”大学生的铁饭碗意识进一步淡化,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敢于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希望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在“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已经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那么简单,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敢于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想法、有主见、有创意.“90后”大学生不愿平平淡淡的工作,相反他们更愿意凭着自身的能力闯出一片新天地.

2.2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尽管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和趋于理性化的,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上述这些可喜的转变的同时,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全面的自我认知亟待提高

大学生自我认知即大学生对自己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和在认识基础上对自我做出的某种价值判断.本次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整体水平较高,对自我有一定认知的占受访者的93.1%,然而选择“对自我全面认知的”仅41.7%,自我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研究也同样表明,虽然当前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整体水平较高,但自我认知的内部差异较大,不同性别、年龄、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的大学生都在不同维度上表现出差异.大学生能否争取全面的自我认知对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成功的就业、择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9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欠缺科学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调研中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有了很大提升,70.8%的调查样本表示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然而,仅有16.8%的调研者选择进行过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多数大学生没有做过系统详细的职业生涯设计.且分析职业规划的时期,其中73.6%的人职业规划时期在大学三、四年级,起步较晚.这不利于学生们从大一起科学系统的制定自我发展的规划.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想过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需要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去规划,对未来发展的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业目标模糊不清.加上之前对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的分析,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提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其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问题,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择业目的功利化,基层服务意识淡薄

本次调查发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收入”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首要考虑因素,选择人数占到了调研样本的39.1%;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只有3.1%的样本选择愿意到国家急需人才的农村和基层就业,排在所有选项的最后一位.访谈中也发现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趋于现实的同时也变得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有贵贱之分,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极少人考虑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可见“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物质利益,趋向于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择业目的功利化,基层服务意识淡薄.

4.创业意愿强烈但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在是否愿意创业方面:19.5%的受访者选择如果条件允许,则“非常愿意”创业,表达出强烈的创业意愿,也有41.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创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强烈.然而结合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表分析发现,只有4.5%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可见,虽然“90后”的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很高,但真正选择毕业后创业者很少,据近年来各高校创业数量分析,创业的成功率更是少之又少.可见一方面,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还有明显的不足,高校应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社会也有待于进一步的为毕业生搭建有利的创业平台.

3 高校教育对策

3.1 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前提.价值观决定着个体的价值判断,科学的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把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以及实现自己的才能结合起来.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群体,他们能否心系国家、关心社会特别是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存在功利化倾向.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兴趣爱好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但是面对现实他们更愿意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职业,更愿意呆在大中型城市,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基层地区工作.这些“90后”大学生就业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是他们价值观出现偏差的表现.

如今,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个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加速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尤其是“9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活跃在社会潮流的最前沿,接受着各种新鲜事物和文化理念的同时,腐朽落后的价值观也从各方面冲击着“三观”不稳定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新的生活交往方式要求我们创新“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其价值观教育.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发现网络生活中消极的价值取向,给予迅速处理,给出正确的导向.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们关注的新鲜话题,以学生们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及时的捕捉和开展价值观教育.只有创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自觉的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最能发挥在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3.2 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科学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合理的安排大学生活、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最终成功就业择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对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90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完善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等同,多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多数仅限于在毕业生中进行,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职业生涯规划课专业教师的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果,不利于学生全面的自我认知,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覆盖全体学生和大学生活所有阶段.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群体类型,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设计相关的活动,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大学一年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认识社会和所学专业,指导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指导,进行初步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进行能力与职业匹配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规划大学生活,提高自身能力.

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培养职业能力,探索职业生涯目标,测定自身职业倾向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体会,激发学习兴趣,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巩固职业技能,学会怎样与人沟通、怎样与人合作等人际交往技巧,为今后在职场上生存打好基础.

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综合能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分解目标制定计划,做好升学或求职的准备.

大学四年级:进行关于“人职匹配”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调整就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顺利高效地找到匹配的工作.

3.3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高校由于生源、专业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就业观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贯彻国家、省就业工作总体方针的前提下,正视高校之间的生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差异,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身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例如,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存在着特殊性.独立学院针对社会认可度差,生源、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定位等方面与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的情况,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求同存异,科学借鉴,依据自身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创新就业指导模式,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合理就业.

3.4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水平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90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水平,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培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加强创业信息服务,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在校和已毕业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2〕林文伟.创业教育价值意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

〔3〕钟秋明,刘克利.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3).

〔4〕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234-04

收稿日期:2016-03-22

基金项目:2013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90后’大学生就业观及教育引导研究”(2013C0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就业观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