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引导下的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与发展
2016-03-28逄湛江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逄湛江(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交往理论引导下的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与发展
逄湛江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篮球是一项集体性运动项目,以其特有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观赏性而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引导下,对构建开放式公共篮球教学课堂的重要价值进行全面阐述,对相适应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高校篮球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对于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确保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
关键词:交往理论;开放式公共篮球教学;构建;发展
在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目标,其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自身应有贡献提供保障.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构成中,社会适应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贯彻《纲要》指示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高校体育的各个教学科目提出了适应性与创新性的发展诉求.公共篮球课是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引导,对构建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对具体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对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
1 交往理论的内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为方式,所谓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与活动方式,是社会个体间建立某种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交往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物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精神等各个领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交往这一重要社会行为的认知程度愈加深入,并逐渐发展整合成为完善的理论——交往理论.由于在研究视角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有关交往理论的阐述也具有多样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导向,从哲学的视角对“交往”这一人类重要行为方式的社会作用做出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精辟总结:一是交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交往是变革与改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三是交往是继承与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交往的实质是社会个体对周边的人和环境不断适应并谋求不断发展的过程.纵观人的生存与发展,“交往→适应→发展”是其必然的行为经历,在这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中,交往是开启适应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适应能力则是社会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构建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重要意义
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是一种以“开放、自主”为基本特征,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集技能培养、理论传授与实践检验于一体,是学生进行篮球综合素质培养、篮球体验交流以及运动技能切磋的重要场所,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沟通能力具有积极的培养作用.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高校体育所承担的全新社会责任,通过构建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无论是对于高校篮球教学社会化发展程度的提高,还是对于高校学生未来的自我发展,都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扩大趣缘群体规模,增进学生间的良好交流.篮球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校园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因而,公共篮球课就成为高校学生“热选”的教学课程.而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实现了对高校篮球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高效运用,能够为广大学生参与篮球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公共篮球课的学习当中,进而有效地扩大高校校园篮球趣缘群体的规模,使得交流的渠道与范围愈加通畅与广泛,以便于在良性的交往当中实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其次,提高学生对周边环境的适应程度,促进其自主交流能力的发展.高校校园是广大学生汲取文化知识、构建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主要场所,当学生告别校园步入社会时,势必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心理的不适或行为取向的迷茫.因此,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高校公共篮球教学而言,通过构建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与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交流环境以及自我发展环境.尤其是面对因课堂开放而出现的陌生的交流对象时,要求学生更要做出心理上的适应性调整,形成积极自主的交流意识.
第三,助于学生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其社会交往的技巧与能力.S·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社会个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或生存条件改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能够确保“自我”和现实达成彼此间的协调以及相互间的接纳.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技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社会的融入程度.而通过构建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为学生营造出适合于心理防范机制构建与完善的良好环境,使之在心理承受能力、自主调节能力以及自我适应能力上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实现在交往技巧与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3 交往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与发展途径
3.1 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增进教学行为主体间的沟通与交往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开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禁锢,将学生从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通过构建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来达成对自我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为了确保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与发展,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自由的交流与沟通就成为必要条件.这就要求篮球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学身份的转变,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平等与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针对教学的某一环节或问题,开展“各抒己见”的讨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自主发展.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是增进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必要条件.
3.2 创设交往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高自主交往意识
交往是社会成员间沟通、交流以及建立相关关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交往是一种基于自主交往意识支配下的自愿行为,有悖于自主意识的强迫性交往,无法获得理想的交往效果.在交往理论引导下的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其实质就在于通过对篮球教学社会功能的全面激发与运用,来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便于为高校学生能够有效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创设具有适应性的交往情境,就成为构建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公共篮球教学中应注重对交往环节的融入,诸如创设团队交流、合作学习、分组教学等教学情境,通过研讨、交流、技术切磋等手段,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激发其自主交往意识的全面生成与发展.
3.3 注重课外篮球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确保学生常态化交往的基础上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在变革与改善社会关系方面具有极其突出的社会功效.相对于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言,组织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拓展其交往范围,增进其交往程度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确保高校开放式公共篮球课堂的构建与完善,不仅要将课外篮球活动纳入到公共篮球教学体系当中,使之成为高校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课外篮球活动的组织与保障体系,以便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条件.在具体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可以采取组建高校学生的校园篮球社团或俱乐部,来开展具有规范化、规模化以及常态化的课外篮球体育活动.以便于确保学生在课外篮球活动中能够实现良好的自主交往,进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周利兵.对交往理论的一种全新解读[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
〔3〕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4).
〔4〕欧阳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172-02
收稿日期: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