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28郑世堃
郑世堃
隐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郑世堃
摘要:隐性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思维、心理、情感、智慧的开启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学更加侧重“无用之用”,其重点不在于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思维等综合素质进行开启,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实现个人的飞跃。隐性教学法,能够唤起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隐性教学法;思想政治教学;心灵;人格;评价
郑世堃/云南昭通学院副教授,硕士(云南昭通657000)。
隐性教学法目的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或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心智,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会学生成长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而隐性教学法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隐性教学法的实践,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保障。
一、隐性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特征
(一)隐性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隐性教学理论起源于菲利普·杰克逊的隐性课程理论。隐性教学法,区别于显性教学和传统意义上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借助于一定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来实现,让学习主体主动地去感知真谛,不断地实现个人人格的提升,从而促进心灵、情感的发育。
(二)隐性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有教育者的思想隐蔽性、学习主体的内在自觉性、教学环境的渗透性、教育媒介的隐蔽性等。这些特征与显性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旨在通过引导和教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学习主体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从而提升他们的内在自觉性,促进其人格与思想的成熟。隐性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对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强的奠基作用。
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教学理论不受重视
特别是在实用主义为上的社会现实中,学生本身以至于教育界都有浮躁的心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大多来自于现实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高校教育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软实力的塑造,导致隐性教学理论不受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成了教学的重点,缺乏对学生能力、思维的锻炼和强化。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的首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品德的塑造,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隐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借助多媒体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隐性教学的重要方式,但过多地流于形式,丧失了其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隐性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尽管隐性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导致隐性教学适应性不足,与教学实践脱节。首先,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很多,一味地通过显性教学方式来实现,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劳,降低教学效果。其次,由于缺乏切实有效、具体客观的隐性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教学过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学生知识化的思维,他们对于隐性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政教育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教学理论研究不足
尽管此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督促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外相关专家对此研究不足,导致此理论发展不够成熟,无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只有对隐性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此理论的实践方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过于现实化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就业,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太重视。其次,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过多地将精力放到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忽视思想政治学习。总之,教学目标过于现实化从根本上降低了人才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这也是隐性教学法无法得以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隐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隐性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广泛地运用。尽管此教学方式并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随着隐性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锻炼,能够很自觉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过渡和转化。隐性教学法可以从情境教学、榜样效应、媒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评价等多个角度来运用,从而不断地实现教学实践的延伸,提升学生的政治综合素质。
(一)情境教学,构建思政教育软环境
情境教学是隐性教学法的重要体现。通过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构建思政教学软环境,达到教学目的。第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教学情境,以漫画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出教学内容,不断促进学生思考,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目的。第二,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和生活情境来实现,即通过对比教材内容,从生活和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正面的认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境教学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情感、心灵等诸多方面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榜样效应,实现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处事能力,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进步。榜样效应是隐性教学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榜样的带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第一,善于从历史中寻找榜样,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给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动力。如一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让他们从这些名人身上学习奋发向上、积极探索、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第二,以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人物为例,发现其可贵的品质。在媒介发展的今天,各类社会事件层出不穷,从中可以看到具有良知的社会公民对于道德、人性的坚守,这些可贵的品质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通过榜样效应的作用,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不断地提升其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我。
(三)媒介教学,增强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媒介手段,保证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隐性教学的重要表现。第一,善于借助网络、多媒体课件、视频、报纸、广播等媒介,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引入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亲自体会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不断提升他们的内在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第二,通过校风校纪、班风建设等载体来传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践
实践教学包括两方面内容—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课应突出实践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的进步。首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的热情,
引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讨论型、辩论型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其次,参与有效的社会实践。针对思政教育主旨来设计相关的义务劳动、社会调研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日记、实习总结等,实现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整合,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实践水平。
(五)教学评价,构建人性化模式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督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现,达到教学效果。首先,保证思政教学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对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出勤率、思维素质、考试成绩、论文写作、社会实践、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估。其次,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给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机会。根据学生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结果及发言情况等要素,对其进行合理、综合的评价,鼓励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实现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等,这个过程是启发他们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相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情感的培育,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更加侧重于心灵、情感的培养,这就为隐性教学法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榜样教育、媒介教学、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实现,隐性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左蓉.思想政治课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韩婧.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聊城大学,2014.
[3]张悦.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载体的应用路径探究[D].吉林大学,2015.
[4]任艳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丁金荣
中小学教研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3-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