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2)
——鳜鱼疾病(三)
2016-03-28汪建国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专题讲座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2)
——鳜鱼疾病(三)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5. 小瓜虫病
又称为“白点病”。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多子小瓜虫的成虫卵圆形或球形,体被有分布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幼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全身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鱼种,池塘面积较小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流行于早春、晚秋和冬季。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28℃以上时,小瓜虫体发育停止,不会发生该病。通过包囊及幼虫传播。
【症状及病理变化】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鳜鱼苗种的皮肤、鳍条或者鳃上。当虫体寄生后刺激鳜鱼组织增生,形成一个个白色小囊泡。病鱼游动迟钝、漂浮水面、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他物体摩擦造成鳞片脱落、鳍条断裂,不久即死亡。大量寄生在鳃上,引起鳃黏液增多,鳃小瓣被破坏,鳃上皮增生造成鳃贫血、呼吸困难,从而引起死亡。
【诊断方法】根据鱼体表出现的小白点与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取鳃丝或从鳃上、体表等刮取少量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具马蹄形大核的卵园形虫体时可确诊。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降低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增加鳜鱼的抗病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健。目前小瓜虫病的治疗十分困难,但采用以下方法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
(1)福尔马林,浓度15~25mg/L,隔天再泼洒1次,共用药3~4次;或用食盐2%~3%浸浴。
(2)根据调节水温升高或降低来控制小瓜虫病发生,保持水质清洁,流行季节水温保持在26℃以上,保持1周。
(3)生姜(1.5~2.2 mg/L)和辣椒粉(0.8~1.2 mg/L)全池泼洒,泼洒前需将生姜和辣椒粉加水煮沸30分种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4天;
6. 锚首吸虫病
【病原体】河鲈锚首吸虫(Ancyrocephalus mogurndae),被渔民俗称为“指环虫”,隶属于锚首虫属(Ancyrocephalidea)。体长0.5~0.9mm。虫体前端为头器,具2对头瓣。黑色眼点2对。后端为一园盘状的固着器,具边缘小钩7对和2对粗状的中央大钩。
【流行与危害】流行于春末、夏初,靠虫卵及幼虫传播,主要危害苗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和成鱼零星死亡,也常与其它寄生虫如车轮虫等并发感染,且极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等,与病毒性出血病的发生一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症状及病理变化】当虫体少量寄生在鳜鳃上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色发黑、瘦弱、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鳃丝多黏液、鳃丝肿胀、鳃盖微张开、全部或部分鳃丝充血发紫或失血发白、部分鳃丝呈块状溃烂、溃烂部位充塞污物。
锚首吸虫在鳜鱼鳃部的感染率全年都很高,且更多地寄生于鳜鱼的第一、第二鳃片上。虫体通过摄食鳜鱼的粘液、血液引起鳃组织病变,严重感染时会导致鳜鱼直接死亡。
【诊断方法】河鲈锚首吸虫有“群居”的特性,翻开病鱼的鳃盖,仔细观察,在阳光下肉眼可见白色虫体,并有蠕动感。在显微镜下,一片鳃观察到5~7个寄生虫时,即可形成危害。发病鱼一般在鱼塘中很难观察到患病后的症状,死亡鱼直接浮于水面,需检查“健康鱼”以确诊。
【防治方法】由于鳜对敌百虫敏感,建议泼洒甲苯咪唑溶液,每立方米水体1~1.5 mg/L的用量。
(1)全池泼洒10%甲苯咪唑(100g/1~1.2亩·m)溶液。
(2)全池先后泼洒“新车指净”(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生物碱溶液”,500mL/2~2.5亩·m)和硫酸铜(100~150g /亩·m)。
【注意事项】
(1)泼洒甲苯咪唑时,先泼洒硫酸亚铁(0.3mg/L),然后再泼洒甲苯咪唑,具有增效作用。
(2)盐碱池或碱度大的池塘应增加甲苯咪唑的用量10%~20%或选择使用“新车指净”(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生物碱溶液”)。
(3)有机质含量高的养殖池塘应增加药物的用量或首先全池泼洒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再泼洒杀灭锚首吸虫的药物。
(4)继发细菌性疾病时,应在使用上述方法后再泼洒杀菌消毒药物。
7. 范尼道佛吸虫病
【病原体】牛首科(Bucephalidae)的范尼道佛吸虫(Dollfustrema vaneyi)。虫体肥厚,体表具棘。其生活史可分为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等五个阶段。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二中间宿主为包括黄颡鱼、麦穗鱼、草鱼、鲫等在内的多种淡水鱼,成虫寄生在鳜鱼的幽门盲囊及肠道内。
【流行与危害】鳜鱼感染范尼道佛吸虫与其食性、饵料鱼种类、饵料鱼是否感染该虫的囊蚴等密切相关,觅食感染范尼道佛吸虫囊蚴的小型鱼类是鳜鱼感染该虫的主要途径。黄颡鱼被认为是范尼道佛吸虫最主要的中间宿主之一,它在范尼道佛吸虫的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防治方法】
(1)预防时全池泼洒4.5%高效氯氰菊酯溶液(100mL/3~4亩·m)杀灭其幼虫;
(2)防止饵料鱼感染范尼道佛吸虫可适时口服川楝陈皮散3~5天。
8. 强状粗体虫病
【病原体】新棘吻科(Neoechinorhynchidae)的强状粗体虫(Hebesoma violentum),俗称棘头虫。虫体小而状,体壁厚。肌肉纤维粗状发达。伸缩性很强,伸展状态下,虫体呈柳叶形,体表光滑,体长为体宽的3~6倍。遇刺激吻可完全缩回吻鞘。成虫寄生于鳜鱼靠近幽门盲囊的小肠前段,是鳜鱼肠道中的常见寄生虫。
幼体寄生于鲤、青鱼、蒙古红鲌、翘嘴红鲌等淡水鱼类。
【症状及病理变化】强状粗体虫寄生后,引起鳜鱼肠上皮细胞脱落、肠固有膜结缔组织增生及白细胞向病灶处浸润,使嗜酸性粒细胞附着在与肠上皮及固有膜接触的虫体的体壁及吻部。肠壁的固有膜层可见包裹虫体的结缔组织纤维囊。
【流行与危害】虫体的大量寄生可堵塞肠道,不仅会引起鳜鱼的体质下降,更会使其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防治方法】
(1)预防时全池泼洒1%阿维菌素溶液(100mL/3~4亩·m)杀灭其中间寄主;
(2)防止饵料鱼感染强状粗体虫可适时口服川楝陈皮散3~5天。
9. 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又称为“针虫病”,俗称“生丁”。
【病原体】多态锚头鳋(Lernaea polymorpha)。锚头鳋虫体细如针,肉眼可见,虽分节不明显,但大致可分为头胸部、胸部与腹部3个部分。雄性锚头鳋始终保持剑水鳋的体形,而雌性锚头鳋在开始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时,体形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体形拉长,体节愈合呈筒状并且扭转,头胸部长出头角。只有雌性锚头鳋的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而雄性锚头鳋和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
锚头鳋寄生到鱼体后,根据其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将虫体分为“童虫”“壮虫”和“老虫”三种形态。“童虫”状如细毛,白色、透明、无卵囊;“壮虫”身体透明,肉眼可见体内肠蠕动,在生殖孔处有1对绿色的卵囊,用手触动,虫体可竖起;“老虫”虫体浑浊不透明,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原生动物如累枝虫、钟虫等,这样的虫体不久即死亡脱落。
【症状及病理变化】锚头鳋主要寄生部位于体表和口腔,寄生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虫体。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鳜鱼肌肉或鳞片下,可引起慢性增生性痰症,而其腹部裸露鱼体之外。患病鱼发病初期呈现焦急不安(如水面不平静等),或患病鱼失去平衡引起活动失常(如串游等),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游动迟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或出现血斑、组织坏死。严重感染时,患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红肿斑点和许多“针状”物,也可产生“蛀鳞”等病变。寄生于鱼类体表上的锚头鳋脱落后会在鱼类的体表上形成明显的溃疡性红点和红斑。
【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尤以广东、广西、福建最为严重。其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时间长。该虫在12~33℃的水温均可繁殖,均可能流行。对各龄养殖鱼类均能产生危害,但尤以鱼种和成鱼为甚。感染锚头鳋的的鳜鱼摄食力下降、生长缓慢且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并通过继发感染细菌性败血症或溃疡病引起大量死亡。
【诊断方法】肉眼见到患病鱼口腔、体表一根根似针状的虫体或红色斑点时即可诊断为锚头鳋病。日本新鳋需通过显微镜确诊。
【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4.5%氯氰菊酯(100mL/3~4亩·m);
(2)全池泼洒0.4%伊维菌素溶液(100mL /3~5亩·m)或1%阿维菌素溶液(100mL /3~4亩·m)。
【注意事项】
(1)药物防治锚头鳋病时,通常是在鱼类体表锚头鳋虫体脱落(或很少)且出现红点后用药时效果最好;
(2)同一养殖水体的锚头鳋如有多个寄生群体,则需使用2~3次药物全池泼洒,每次间隔时间为5~7天,水温低则间隔时间长,水温高则间隔时间短;
(3)为防止锚头鳋产生耐药性,如2次或多次使用药物杀灭虫体时,应注意更换药物品种。
10. 鲺病
【病原体】日本鲺(Arguliosis japonicus),属鲺科(Argulidae),为甲壳类动物。虫体背腹扁平,略呈椭圆形或圆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活体时颇为透明,呈淡灰色,侧叶上的树枝状色素明显。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大小不一。鲺用其口刺不断刺伤鱼体皮肤,用大颚撕破表皮,且毒腺刺激鱼体,形成许多伤口,出血。患病鱼极度不安,狂游或跃出水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
【流行与危害】鱼鲺主要危害苗种,尤其对3~5 cm的苗种危害较大,当寄生3~5只时能引起死亡。
【诊断方法】患病鱼体表及鳍条基部若见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4.5%氯氰菊酸溶液(100mL/3~4亩·m)和1%阿维菌素溶液(100mL/3~4亩·m)。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