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4)
——大鲵疾病

2016-03-28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大鲵全池病理变化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4)
——大鲵疾病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一)细菌性疾病

1.疖疮病

【病原体】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Aeromonas punctata f. furunculus)。

【流行与危害】不易形成流行,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此病发生,主要危害大鲵幼成体。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鲵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发展,这些部位,形似脓疮,用手触摸,有浮肿的感觉,病情严重时,肌肉组织呈现出血,渗出体液,即而坏死、溃疡,肠道出充血发炎。

【诊断方法】当疖疮部位尚未溃烂,切开疖疮明显可见肌肉溃疡或脓血状的液体。涂片检查时,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大量的细菌和血球。

【预防方法】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切忌使鲵体受伤。

【治疗方法】

(1)土霉素和金霉素,内服,每千克大鲵每天药量为60mg,拌料投喂,连用10天。

(2)金霉素针剂,肌注,每千克大鲵每天肌注1/3mL,连用7天。

2.赤皮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Migula,1895)。

【流行与危害】赤皮病广泛流行,大鲵受伤后病菌乘机侵入鲵体。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危害大鲵幼体和成体。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疱,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疱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预防: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中,要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否则病菌通过体表伤口入侵感染。养殖中若长期不加新水,势必水质恶化,水体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鲵伤口。

【诊断方法】将大鲵赤皮病灶切除一块放入显微镜下可见病菌。

【预防方法】

(1)大鲵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切忌鲵体受伤。

(2)勤换新水。

【治疗方法】每千克大鲵肌注1/3mL卡那霉素,连注5天;体外用药五倍子泼洒鱼池,使池水成2~5mg/L浓度。

3.打印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点状产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tata sub. punctata)。

【流行与危害】此病广泛流行,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常见。主要危害大鲵幼体、成体及亲体。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灶主要发生大鲵躯干后部,其次是腹部。亦有大鲵全身出现病灶。初期症状是皮肤先出现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俗称红梅斑病),有的似脓泡状,随后表皮腐烂,随着病情发展,肌肉腐烂直至烂穿孔。露出骨骼和内脏为止。病鲵随即死亡。

【诊断方法】从病灶组织切片可见到表皮的上皮细胞被破坏。

【防治方法】

(1)金霉素、四环素,每千克大鲵各注3mg,连注10天。

(2)用蟾酥、大黄粉,0.5mg/L浓度浸泡15分钟,五倍子1.2mg/L全池泼洒,连用7天。

(二)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病原体】主要有水霉(Saprolegnia sp.)和绵霉(Achlya sp.)两属的种类。

【流行与危害】水霉菌在10~20℃时能繁殖,最适宜为13~18℃。每年都流行,主要发病在春季。大鲵饲养和繁殖的最适水温约为20℃,也适合水霉的生长。当大鲵的皮肤受伤以后,水霉就能在伤口寄生,3~7天形成菌丝体,并逐渐扩大,最后引起死亡。在大鲵产卵孵化期间,坏卵也容易患水霉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病鲵可见其头部、躯干部、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只看到寄生部位边缘不明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伸出的棉絮状菌丝。病鲵无力在水面游动,行动迟钝。

【诊断方法】病鲵的头部、躯干部、尾部等的患处有灰白色如絮状的水霉菌丝体,菌丝在水中随水飘浮,更容易诊断。

【预防方法】

(1)防止大鲵运输过程中受伤。

(2)放养前用4%~5%盐水药浴1~3分钟。

【治疗方法】

(1)盐酸土霉素,内服,每千克大鲵用40mg拌料投喂,连续7天。

(2)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水体成2mg/L的浓度,间隔两天再用一次。

(三)寄生虫性疾病

1.艾美虫病

【病原体】球虫目(Coccidia),艾美虫亚目(Eimeridea),艾美虫科(Eimeridae),艾美虫属(Eimeria sp.)的寄生虫。

【流行与危害】在人工养殖中常有发生,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发现,一旦发现就已造成一定的危害。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鲵腹部膨大,食欲下降,行动迟缓。解剖肠道,可见肠壁形成灰白色的小结节。病灶周围的组织呈现溃烂,致使肠壁穿孔,肠道内有荧白色脓状液。

【诊断方法】将病灶部位小结节取下,置于显微镜下检查,证实这些小结节是艾美虫的卵囊群集而成,可以确诊为此病。

【预防方法】每100kg大鲵用有机碘2.8g,拌料投喂,连续4天。

【治疗方法】

(1)硫磺粉,每100kg大鲵用10g,拌料投喂,连续4天。

(2)碘,用量与用法同预防方法。

(3)乙酰胛胺,拌料投喂,每100kg大鲵体重用0.8kg,连续5天。

2.车轮虫病

【病原体】由车轮虫属(Trichodina sp.)的车轮虫寄生而引起。

【流行与危害】该病比较普遍,主要危害大鲵蝌蚪,病鲵蝌蚪周年可见,但以春季和初夏较多。

【症状及病理变化】车轮虫主要寄生在蝌蚪的皮肤和鳃上,以吸收蝌蚪皮肤和鳃的组织细胞为营养,损伤皮肤和鳃组织。鳃丝肿胀充血,黏液分泌过多,影响呼吸和生长。大量感染车轮虫的大鲵蝌蚪,身体消瘦,生长减慢,游动迟缓,摄饵不良,体表充血。重症造成死亡。

【诊断方法】用显微镜检查病鲵蝌蚪皮肤和鳃,确认车轮虫及其数量则可作出诊断。

【防治方法】

(1)用30mg/L的福尔马林稀释后全池泼洒,药浴8小时,极为有效,但对水质影响较大,故8小时后要换水。

(2)用30mg/L的冰醋酸,全池泼洒。

(3)0.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粉,全池泼洒。

3.复口吸虫病

又称“白内障”、“瞎眼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我国常见的复口吸虫囊蚴有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hupehensis)和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neidashui)。

【流行与危害】复口吸虫病流行广泛,主要流行季节在春夏两季。主要危害大鲵幼体和成体。大量寄生可造成急性死亡。对幼体和成体主要引起白内障、瞎眼。

【症状及病理变化】当大鲵感染时,失去平衡能力,卧于水面或头部向上,尾部朝上,鱼体颤动,并逐渐弯曲,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

尾蚴到达水晶体后,继续发育成后囊蚴。数量多可使水晶体混浊变白,呈现白内障和瞎眼的症状。

【诊断方法】诊断时可将病鲵水晶体上剩下的胶质放在盛清水的培养皿中,稍加摇动,凭肉眼可以观察到游离在生理盐水中蠕动着的白色鳔状虫体。

【防治方法】

(1)杀灭椎实螺。椎实螺是复口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放养大鲵前,用茶饼消毒,杀死椎实螺。

(2)发病鲵池,可用0.7mg/L的硫酸铜,全池泼酒。

(3)枪击鸥鸟,驱逐在鲵池上盘旋的鸥鸟,可减少此病发生机会。

(4)每千克体重大鲵用二丁基氧化锡0.25g,拌料投喂,连用7天。

(5)用麝香花露水3mg/L和8mg/L硫酸铜浸泡15分钟,每天3次,可治愈。

(全文完)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大鲵全池病理变化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萌物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CD45、CD72表达分析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组织病理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