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基本特征探讨
2016-03-28任志江
任志江,侯 悦
(1.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2.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部,北京 100091)
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基本特征探讨
任志江1,侯悦2
(1.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2.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部,北京100091)
摘要: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是将传统社会理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以人们生活水平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来形象地表达现代化诸多层次和目标中的最低层次和最低目标的一套理论。其概念和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与深化。详尽分析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对当前有效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总体小康;市场化改革;比较优势理论;与时俱进
一、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的形成和落实
源于近代欧洲产业革命的现代化,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探索实现现代化的艰辛历史。然而在这其中,只有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才创造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前提。1949年以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选择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奠定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但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978年以后,随着新八字方针的实施,邓小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1979年年底他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简单说就是“一个小康的状态”。随后在1980年1月,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现代化将分前后两个10年来完成。这种两个10年及其任务的表述,是包括“总体小康”在内的“三步走”总战略中前两步分战略形成的萌芽。在此基础上,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用20年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就要使前10年打好基础,后10年进入振兴期。显然,这标志着“总体小康”思想已初步形成。此后,随着“温饱”分战略的提前完成,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总体小康”分战略也随之开始实施。如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在将现代化战略从“两步走”扩展成“三步走”的同时,就指出:我国10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1]。
市场化改革使得形势比人强。到1995年,我国GNP已达57 494.9亿元,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16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 090.1元,分别是1987年完成“温饱”时的5.15倍和4.52倍。虽然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发展十分艰难,但持续深入的改革还是使“总体小康”分战略保持了较快的推进速度。到2000年,我国GDP达99 214.6亿元,人均为7 858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280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 253元[2]。这表明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3]。
二、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即有劳有逸,日子就过得好。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低级的社会形态称为小康,也即一种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秩序。再往后,小康逐渐演化为人们生活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即家境较为宽裕,不愁温饱,能安然度日但还尚不富足。虽然两千多年来小康总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并未真正实现过。
为了既纠正以往我国现代化建设急于求成的问题,又能让人们对新的战略目标易于理解,邓小平借用“小康”一词,来形象地表达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一种层次和目标。如他在1979年10月就指出:过去我们在现代化问题上“开了大口”,“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于同年12月进一步明确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1982年8月他又指出:现阶段第一位的任务是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即“达到小康的水平”[4]。显然,这里的小康之家、小康状态、小康水平,都是作为现代化的最低层次和最低目标而提出的。这就不难看出,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的实质是将传统社会理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以人们生活水平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来形象地表达现代化诸多层次和目标中的最低层次和最低目标。
随着“三步走”总战略的有效实施,我们对“总体小康”思想内涵的认识也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多次谈到他心目中的小康,即“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其做了新的解释:即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此外,这次全会还特别指出: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应有更广义的理解,这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5]。
根据对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内涵的全新认识和“三步走”战略的完成情况,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一方面指出中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另一方面也指出,从这以后,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也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又进行了补充说明: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就需要在今后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来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不言而喻,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其概念和范畴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对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和“三步走”总战略中第二步分战略内涵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三、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这一思想中相关任务的统计指标和具体目标,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一方面,在相关任务的统计指标上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以往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几种主要工业品的数量或几个主要部门的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但这些指标或具有片面性,或由于过于抽象而无法量化。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对小康这一现代化最低目标的设想,从一开始就以GNP作为量化指标的。虽然20世纪80年代我们曾一度使用了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但最终还是用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的GNP取代了上述指标。然而,随着我国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和对外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GNP因所含不在本国境内的本国公民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量越来越大,而越来越难以反映本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逐步用GDP取代了GNP。如2001年3月朱镕基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就提出要让我国GDP“在2000年达到89 404亿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6]。
另一方面,在具体目标上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邓小平在提出“小康”一词时,采用的是换算成美元的人均GNP这一国际通用做法。这说明他是以开放的眼光和与世界接轨的态度,来构思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这就使这一思想的具体任务不可避免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如他对“总体小康”任务的最初提法是人均GNP1 000美元,实现翻两番。但这只有在人口零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如果按当时人口年均增长12.5‰计算,20世纪末的人均GNP只能是800美元左右。正因如此,邓小平随即在各种谈话中将“人均1 000美元”,改为“人均800美元”。不过,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较快,所以后来他更多地采用了“人均800到1 000美元”的说法。然而,随着GNP翻两番的任务提前完成,我们于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修改了此前的任务,转而提出:到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我们要实现人均GNP比1980年翻两番。显然,这就与时俱进地增加了这一思想的具体目标。
(二)这一思想具有速度与效益、重点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方面,速度与效益相统一。鉴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很低,而“温饱”分战略的提前完成又说明我们的发展潜力很大,所以在“总体小康”思想的贯彻落实中我们一直希望能保持较快的速度。如在治理整顿中,邓小平就多次强调:“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则指出: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7]。正因如此,在这一思想贯彻落实的1988—2000年,虽然我们经历了治理整顿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的冲击,但这13年间的年均增速仍高达9.52%。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思想贯彻落实期间的高速度是同对效益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如邓小平在强调加快发展的同时也指出:我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中共十四大也指出: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的老路上去,而是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路子。为了卓有成效地加强这一工作,江泽民在1995年9月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为此,就要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作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8]。
另一方面,重点性与整体性相统一。“总体小康”思想是一个非均衡的战略规划,这主要体现在它的重点性上。如1980年1月邓小平就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在这一思想和战略的落实中,江泽民也一再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与此同时,这一思想也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努力实现重点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如除关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领域外,“总体小康”分战略也要建立健全民主和法制;除物质文明外,也要建设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对此,邓小平曾专门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很多,彼此又相互依存,“如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因此“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即便如此,“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否则“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9]。
(三)这一分战略的按时完成和总体小康的实现,既说明了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的科学性、原则性、严肃性,也体现了其贯彻落实的求实性、灵活性、创新性
在构思和制定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我们牢牢立足于基本国情,从而使“总体小康”思想具有与生俱来的科学性。如1979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至少看到两个特点,“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同年12月他在首次提出“小康”一词时,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虽然根据实践发展,我们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不断地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但这是基于其落实的平稳顺利和发展良好的前提下而作出的科学调整。“总体小康”目标的按时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规划和部署,这一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具有原则性与严肃性。如针对治理整顿中经济发展的低迷情况,邓小平于1990年3月指出,能不能用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鉴于“总体小康”思想所蕴含的重大意义及由此衍生出的原则性和严肃性,他特别强调指出:“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此后,他不仅多次强调上述问题,还千方百计地推动其快速、健康地实施。实际上,“总体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既是这一思想科学性的体现,也是其原则性与严肃性的自然结果和逻辑归宿。
如前所述,小康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映,其衡量标准自然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指标区间,具有一定的伸缩范围和弹性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9.4%,农村居民家庭为49.1%[10],人均GDP为949.22美元。无论从恩格尔系数看,还是从人均GDP 看,都已达到小康目标。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如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 年11 月发布的《中国小康进程综合分析》,全国有74.84%的人口达到了小康水平,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12.34%的人口距小康水平仍有较大差距[11]。又如,这一时期我们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的,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再如,现阶段的小康,城市进入的比重大,农村的比重小;东部地区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
所以,为了既如实体现我们已经实现了小康目标这一基本事实,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在对第三步分战略进行分析预测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小康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挖掘,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这两种代表不同发展程度的小康标准和类型,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贯彻落实中的求实性、灵活性与创新性。
(四)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切合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要求的做法,这是“总体小康”分战略得以顺利推进和完成的深层原因
作为承上启下的战略规划,这一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总体小康”分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温饱”分战略发展符合经济学中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的做法。如在“总体小康”分战略起步时,我们便于1988年年初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利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廉价的优势,积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型加工产业。由于这一做法符合了我国当时的资源禀赋的特点,所以很快就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时,其产业的竞争力较不按比较优势发展时高,资本积累也会较快,因此其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也会较不按比较优势发展时快。而随着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动,产业结构自然面临升级,即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这样一来,静态比较优势就会转化为动态比较优势[12]。经过近20年纠偏性和补偿式的高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和城乡居民生活向总体小康迈进,我国一些地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也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甚至技术密集型升级过渡。如一方面,1997年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额达82 392.8亿元,贷款额为74 914.1亿元[13],且存贷款利率还在连续降低。这其中固然有经济处于紧缩阶段的因素,但也反映出我国资本需求和资本供给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从发达地区来看,以1997年为例,当年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 813.16、6 608.39、8 438.89、7 358.72、6 143.64、8 561.71元,和3 661.68、3 243.68、5 277.02、3 684.22、2 785.67、3 467.69元,而同期这两项指标的全国水平仅为5 160.32和2 090.13元。
与上述情况相伴随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很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对轻工、纺织、食品和其他一般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据内贸部1997年对613种主要商品的供应情况排队,供不应求的仅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过于求的占31.8%。与此同时,与人们居住出行关系密切的建材、汽车、电子,及与之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度加工化产业,则因经济结构滞后而发展不足。不难理解,这种由经济结构滞后而造成的消费结构性疲软,其实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面临着升级的历史任务。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建材、汽车、电子和与之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等逐渐成为我国一些地区支柱产业的原因[14]。经济结构的这种高加工度化趋向,实际上也反映出在经历了“温饱”和“总体小康”两个分战略近20年的高速推进后,我国一些地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已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甚至技术密集型升级过渡。
(五)这一思想贯彻落实的效果,与体制改革具有息息相关的历史互动性
1978年以来随着“三步走”战略的酝酿提出和“温饱”分战略的逐步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启动并渐次展开。这种市场化改革以渐进性、增量式的方式,由农村向城市、由局部至整体、由体制外到体制内不断地延伸扩展,成为“温饱”分战略迅速推进并提前完成的直接动力。与此相似,“总体小康”思想贯彻落实的效果及其分战略推进实施的进程,与体制改革也具有息息相关的历史互动性。
一方面,这一思想的性质与特点,规定着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力度。如在治理整顿时期,当市场化改革因各种质疑而影响到“总体小康”分战略的推进时,邓小平就多次指出要继续通过改革来确保这一思想的贯彻落实及其战略任务的如期完成。如他于1990年3月指出:要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以“保证这10年能够再翻一番”。为此,几个月后他针对阻碍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强调指出:“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如果“不搞市场”,“是自甘落后”。为真正打开局面,切实推进这一思想能进一步“落地”,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具有解放思想性质的南方谈话,使体制改革再次成为推动这一思想贯彻落实的引擎和动力,对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这一思想贯彻落实的效果与进程。如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掀起的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从1992年起国民经济出现持续、快速的发展,“总体小康”分战略亦由此获得迅速推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体制改革因步伐过大而超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范围,或因各种原因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时,则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造成的波动和震荡,以及治理整顿时期因体制改革徘徊而造成经济发展的缓慢低迷,都严重影响了这一思想的贯彻落实和“总体小康”分战略的推进实施,就是这两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03.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
[4]邓小平.中国的对外政策[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6.
[5]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3.
[6]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77-1678.
[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
[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2-1463.
[9]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8.
[11]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中国小康进程综合分析[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15):25.
[1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116.
[1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81.
[14]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J].经济研究,2006(9):39-49.
(责任编辑许若茜)
Study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 ’s
Thought of “the Life of Overall Well-off”
REN Zhi-jiang1, HOU Yue2
(1.School of Marxismstudi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Party History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The thought of the DENG Xiao-ping’s “the life of overall well-off”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social ideal and the modern social values to express the modernization goals of the lowest level and the lowest target with the people living standard state. Its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have been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It is important to draw meaning for pushing on “the strategy of four comprehensive” effectively from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hought.
Key words:the life of overall well-off; market oriented refor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1-0068-06
中图分类号:A849.1;F091.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1.011
作者简介:任志江(1976—),男,山西忻州人,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修院副教授,博士,西南大学博士后,中央党校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侯悦(1987—),女,辽宁大连人,硕士,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劳动经济史”(12BJL017)
收稿日期:2015-11-06
引用格式:任志江,侯悦.邓小平“总体小康”思想基本特征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68-73.
Citation format:REN Zhi-jiang, HOU Yue.Study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 ’s Thought of “the Life of Overall Well-off”[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