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兹拉·庞德诗歌中的意象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03-28张远婷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
张远婷(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埃兹拉·庞德诗歌中的意象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远婷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摘 要: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初杰出的美国意象派诗人,他倡导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埃兹拉·庞德诗歌的意象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本文旨在从语言风格、语法和刻画角度等方面总结埃兹拉·庞德诗歌意象的特点。
关键词:意象;意象主义;美国意象主义诗歌;中国古典文学
1 庞德及意象派诗歌
1.1庞德其人
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庞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庞德出生在爱德华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之后在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大学期间,庞德学习了大量的意大利和美国古典文学,同时,还学习了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不仅如此,他还拜访了很多国家,足迹遍及欧洲大陆和美国,这对他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文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庞德博览中西方书籍,同时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天才。但是尽管庞德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他的著作却很少。仅有的几部如:TheSpiritofRomance,TheGarden,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等等。此外,庞德还编辑了书籍Imagist Poems。在庞德一生的创作中,《诗篇》花费了他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因此,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庞德最为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世界诗歌史上具有标志性的著作之一。
1.220世纪美国诗歌的意象和意象主义
意象存在于所有诗歌中,但在意象派眼中,意象被赋予新的意义。庞德将意象定义为一瞬间呈现出来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意象是将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其他的词汇和景象,比较模糊地、不能够分辨地、隐约地放在诗作当中。而这些“其他的词汇”,必须能够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想要抒发的情绪。一个意象派诗人,必须能够让他的读者从他所写的意象中,体会他的思想和感情,而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过程。意象派诗歌的逻辑必须要清晰,一首意象诗歌,通常包含了一组相关的图像和意象场景,它们的作用是瞬时让读者明了诗歌的含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当时,后浪漫主义诗歌占据了美国和英国的诗歌体系,这些诗歌大多注重华丽的辞藻,而完全忽视了社会现实。
面对这样的奢靡诗风,受法国意象主义诗歌的灵感影响,许多像庞德一样的诗人试图创建一种新的诗风。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是现代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将诗歌从传统的押韵修辞中解放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特征。尽管意象派诗歌运动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它仍然改变了几十年来的维多利亚诗风。它坚持用朴素的语言和音乐的韵律来自由表达情感,它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相互影响,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1.3庞德诗歌中的意象和意象主义
作为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埃兹拉·庞德诗作之中的意象也与众不同。他与其他诗人一同创造了意象诗歌的准则,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和原理也发表在他的第一部意象派诗人诗集的序言里。意象派诗歌的三原则即:1)直接处理“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3)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的短句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的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
2 庞德诗歌中意象的特点
2.1句法方面
从埃兹拉·庞德提出的意象派诗人三原则中可以看出,埃兹拉·庞德主张诗歌中不使用任何与诗词情感没有关系的词汇。正如他的著名诗歌《在地铁车站》中一样,“这几张脸在人群中隐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仅仅使用意象来表达诗词含义,此诗只有两行14个字,甚至没有使用任何的谓语动词。它是庞德根据对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从一开始的30行,最终简缩到两行。在地铁站,庞德眼前闪过一张张美丽的脸,在归途中,这些脸在他眼前反复出现,直到最后逐渐变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apparition”是幻象、幽灵,使人们联想到来来往往的乘客的一张张脸。第二行的“petal”花瓣则传递了美的信息。这一信息由于有深色而又带湿气的树枝的反衬而变得突出鲜明,同时也给人以模糊重叠之感,意境更为丰满。
2.2视觉方面
2.2.1强调色彩的修饰
埃兹拉·庞德非常重视色彩在意象中的作用。仍以《在地铁车站》一诗为例。在这首诗中,黑色是主要色调,但作者在其中加入了桃红色的花瓣的颜色来渲染人的粉红面色。作者的这一描述是为了强调在地铁站昏暗的灯光下人们面容的美丽。这样的对比也表明,与繁华的工业城市相比,美丽的东西是多么的脆弱。
2.2.2电影“蒙太奇”的方法在意象中的应用
埃兹拉·庞德主张意象的重叠,这一理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电影 “蒙太奇”的启示。“蒙太奇”是现代电影的一种叙述方法,即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镜头,在不同的地点,呈现不同的场景,然后用这些场景来描述情节和人物,但是当这些镜头叠加在一起时,就会有新的寓意和作用。这是单个镜头和镜像无法达到的效果。在诗歌中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方法,可以让诗歌中的场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这样的诗歌也被称作“蒙太奇”诗歌。埃兹拉·庞德正是很好地将这种电影的艺术运用到了诗歌中,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任何能够结合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理想的艺术效果。
3 庞德诗歌中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3.120世纪意象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意象主义运动被称为继象征主义之后最具有持续性影响的运动。这一运动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过程,意象主义运动也开辟出现代诗歌的新途径。在这场革命性的运动中,埃兹拉·庞德不仅贡献巨大,也受益颇多。庞德运用了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6),托马斯·爱略特(1888~1965)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1883~1963)的理论,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同时,逐渐建立了意象派诗歌的原则。
3.2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埃兹拉·庞德年轻时曾经接触过中国的绘画和艺术,在他的家中也有一些中国的艺术品。但庞德真正理解到中国艺术的精髓是得益于他听过英国图书馆的专家劳伦斯的讲座之后,深深地被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意象所感染。因此,在之后的诗作中,他不断尝试运用,从中国的绘画艺术中汲取了很多经验。
中国古典绘画强调 “写意”,注重点墨的渲染,用这样的方法来揭示主题。比如,如果想要表达和描述一个美人,通常会借助桃花、春色等意象,这就是中国古典绘画中“人面桃花”的朦胧感觉。在他的诗作《在地铁车站》中的诗句“湿漉漉的黑枝条”,正是运用了中国古典绘画中“点墨”方法的典型,而诗句中“花瓣”的出现,也是中国古典绘画中“人面桃花”的典型运用。但他描写这一景象的时候,黑色的枝条和美丽的花瓣成了一种空灵的景物,而地铁站里其他的景物都成为了空白,让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全部集中于这两组景象之中,这样的刻画主题的手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3中国古典诗歌和汉字的影响
当我们读到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起前人马致远的名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首作品都是单独刻画意象,从而诠释主题。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受益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3.1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
如果说中国的绘画对埃兹拉·庞德的意象和审美有所影响的话,那么,中国古典诗歌则对他的意象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庞德曾经说过:“最古典的才是最现代的。”鉴于此,他学习了很多民族的古典诗歌,当然也包括中国古典诗歌。他曾经研究了中国的楚辞、唐诗以及宋词,并在很多作品中进行了模仿。他写过一首模仿中国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诗:
落红(仿曹植)
The petals fall in the fountain,花雨落清泉,
Theorange-coloredrose-leaves,橘红玫瑰叶,
Their ochre clings to the stone.滴血石上染。
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比”和“兴”。这对20世纪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美国作家对学习和模仿中国文学的热情一直持续了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英美文学家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古典诗歌,从而形成了他们新的写作风格。
3.3.2对中国古典汉字的误读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英美国家意象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一些意象派诗人特别是埃兹拉·庞德却对中国诗歌产生了一些误读。这些误读包括对汉字的误读,有趣的是,这些误读却给意象派诗人的创作带来了一些灵感,在20世纪对当时意象派诗歌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庞德对中国的汉字结构有所误读。他并不是很了解中国古代的汉字,他的著作《汉诗译卷》是在一则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的著作笔记的帮助下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提到“中国的词语都是由意象组成的。”因此,庞德就片面地认为中国诗人作诗的时候,都是用一个个意象叠加起来。例如,庞德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解释《论语》中的经典诗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说:“学习,而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不是高兴的事情。”他那句“白色的翅膀”就是由汉字的繁体字“習”联想到的。当然这并不是正确的翻译,然而这些错误也在他意象诗歌的创作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4 结语
作为美国20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和领导者的埃兹拉·庞德发起了对传统诗歌审美的革命。他将意象定义为能够引起人们的某种理性和情感的心理反应。同时,他的诗歌也被认为是结合了异国思想的诗歌。埃兹拉·庞德还提出了意象派诗歌的“三原则”。这些原则也成为意象派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基本原则。对埃兹拉·庞德诗歌的意象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对其诗歌进行鉴赏,也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国20世纪的意象诗歌。
参考文献:
[1]Hl,Kenner.The Pound er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2]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熊文莉.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看误读的积极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5(5).
[4]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周斯韵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6)01-0085-03
DOI:10.13887/j.cnki.jccee.2016(1).24
收稿日期:2015-10-22
作者简介:张远婷(198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现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