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班导师基于隐性育人视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6-03-28赵静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

赵静(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高校班导师基于隐性育人视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赵静
(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摘 要:立足隐性育人视角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班导师在新形势下的有益选择。班导师从隐性教育视角入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隐性教育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寓教于情的隐性育人理念,树立全面渗透、寓教于境的隐性育人理念,树立多管齐下、寓教于乐的隐性育人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班导师要善于创新和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全面实施“三大隐性育人工程”。创新和运用教育主体人格感召法,实施示范育人工程;创新和运用网络教育法,实施真情育人工程;创新和运用无意识熏陶法,实施文化育人工程。

关键词:高校班导师;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班导师是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直接实施者,他们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群体出现思想认识片面化、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元化的趋势,一些错误的思潮和思想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已是刻不容缓。特别是随着大学生思想心理特点的不断变迁,传统显性教育方法的作用力在逐步弱化,选择适应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成为必然。隐性教育以其隐性、柔和、非正式、全面渗透等独特属性天然地适应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立足隐性育人视角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班导师在新形势下的有益选择。本文将对班导师如何从隐性教育视角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实效的问题进行探究。

1 隐性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教育形式,其具有隐藏教育目的、隐蔽教育内容和任务、教育方式和手段的非正式性;教育载体的生动丰富性,教育主客体关系平等性等独特属性。运用隐性教育理念和方法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易于收获良好的教育成效。一是隐性教育的隐性特征促使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二是隐性教育所具有的柔和之美,其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能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三是隐性教育全面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更为广泛、长久。

首先,隐性教育的隐性特征促使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隐性教育的隐性特征包括三个方面:隐蔽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图、隐藏教育任务和教育要求、隐匿直接的教育者。它的这种隐含性消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心中的强势感,消隐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角色上的显性对立,利于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其次,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具有非正式、非正规性,其不易为教育对象所察觉,具有柔性的教育魅力,能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一起扮演着桥梁的角色,承载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传输教育者的教育任务和要求。桥梁修得好不好直接关系教育任务和教育要求能否成功传输到教育对象的脑子里。传统显性教育方式和手段具有正式、强硬、明确、公开、系统化等特征,在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类型、发挥重要的教育影响力的同时,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于: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自主性极强、思想活跃、观念丰富、触觉敏感,一些显性教育方式和手段难以收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之相反,隐性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具有非正式性,不管是 “寓教于行”“寓教于境”,还是“寓教于情”,皆处处体现着隐性教育的柔性之美、生动之美,体现教育者的真切关怀,容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

再次,隐性教育渗透于教育对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更为持久与广泛。即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都可以生成为隐性教育的教育资源。这是隐性教育比之显性教育最为显著的优势,其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扩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并凭借隐性教育的隐含性和渗透性持久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综上可见,隐性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对班导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非凡。发挥好隐性教育的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是“轻松愉快”的,事半功倍的,而不能重视隐性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传统封闭、单一地使用显性教育,必定寸步难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

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班导师要注重树立科学的隐性教育理念

科学的理念是正确实践行为的先导。班导师从隐性教育视角入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隐性教育理念。

2.1树立以人为本、寓教于情的隐性育人理念

良好的师生感情基础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有利于熏陶隐性教育、渗透隐性教育、实践隐性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本身就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寓教于情既是重要的隐性育人形式,也是具有基础性价值的育人理念。而班导师与学生感情的培养始终离不开班导师秉持的以人为本观。“平等对待”是以人为本、寓教于情的隐性教育理念的首要要求。班导师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努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平等、热情、诚恳、和善的态度面对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第二个要求是“人文关怀”,要求班导师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开展心理疏导,提供法律服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政治观点等产生积极影响。第三个要求是 “积极发动”,班导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受熏陶、受感染、受教育。

2.2树立全面渗透、寓教于境的隐性育人理念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不断扩大,有的领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已难到达。“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网络、微网络平台上耗费的时间平均达到每天4个小时。”[1]在这种新的教育背景下,班导师一方面要注重将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广泛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培育大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土壤。另一方面,班导师要掌握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尤其是传媒牵引法,利用新型的网络媒介对班级学生开展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必须借助一定教育环境来实施并发挥作用,决定了寓教于境的教育理念是隐性教育的核心理念。

2.3树立多管齐下、寓教于乐的隐性育人理念

隐性教育的内涵较为丰富,其具有多种形式和方式手段。班导师要树立多管齐下的教育理念,“注重综合运用熏陶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示范教育法等多种教育方式,开发和创新物质载体、文化载体、网络载体、人群载体等多种载体形式,扩大隐性教育的覆盖面。”[2]班导师还要善于挖掘隐性教育的快乐因子,树立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室友关系、班级同学关系,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人际矛盾,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二是要有意识开展迎合学生喜好、发展需求,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宽松愉悦的班级氛围。三是班导师要避免给学生留下强势、凶巴巴、不负责、无耐心等不良印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为班导师有效影响、引导、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础。

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班导师要善于创新和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全面实施“三大隐性育人工程”

笔者从隐性教育的载体角度提出班导师可从自身角度创新和运用教育主体人格感召法,实施示范育人工程;创新和运用网络传媒牵引法,实施真情育人工程;创新和运用无意识熏陶法,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创新和运用榜样影响法,实施干部育人工程。

3.1创新和运用教育主体人格感召法,实施示范育人工程

教育主体人格感召法,也即运用身教示范法,是指教育者发挥自身的示范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这一方法古已有之,汉代许多老师,如冯豹、李恂、蔡玄、董仲舒都能以自己的负责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班导师实施示范育人工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在师品、师学、师表上严格要求自己。

师品上,班导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优秀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班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教育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也会偏离。所以比之其他教师,班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应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努力做到思想先进、道德高尚、气度大方、风度卓然、人格健全,对学生就有感染力、辐射力、影响力。

师表上,班导师要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以积极向上的行为感染学生。学生模仿教师,是学生的天性。班导师实施隐性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形象意识,注意维持整洁的仪表,避免给学生邋遢、随性、非主流的印象。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忌在学生面前吐脏词、说脏话、表达不恰当的言论,尤其是不能公开发表违反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还要避免网络言论的不良影响。网络语言因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面大,往往比班导师在班会上的讲话更具有影响力。再次,要言行一致、德行统一、身正为范。班导师只有从自身出发,努力践行、修正德性,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也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师学上,班导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良好的政治素养影响学生。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班导师对我国的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形势政策缺乏应有了解。究其主要原因是班导师不学习、不好学、学不会。想要发挥教育主体对学生政治思想行为的影响力,教育者一是要增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意识,改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心态。二是要改变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和方法,突出其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不要把政治理论学习简单地定义为“读报纸”“读文件”“读马哲书籍”。三是要善于运用网络传媒工具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官网以及“凤凰读书”“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政治学网”等门户或主题网站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工具。此外,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电子期刊上也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些好的微信公众号也具有很大的政治理论学习价值。四要有意识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取向、政治理论知识,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产生影响。

3.2创新和运用网络教育法,实施真情育人工程

真情育人工程,即以寓教于情为理念,班导师借助网络传媒等载体和工具关心学生,感化学生,答疑解惑,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实施真情育人工程,首先要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档案,这是了解学生、联系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所在。班导师可以借助有关学生信息数据管理库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档案。将学生基本信息表格从学生基本信息库中调出打印并装订成册,存放在文件夹,方便随身携带和查阅。除了建立学生信息档案袋,班导师还应制作一个班级学生综合信息表格,将班级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贫困生学生数量、党员学生比例、农村学生比例等数据了然于心。这对班导师做好隐性教育和日常管理十分重要。

在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档案的基础上,班导师要善于运用网络传媒 (尤其是微网络传播媒介)与学生保持常态联系。班导师要有意识在QQ、博客、微博、微信上添加学生为好友,并关注学生。班导师可根据手中掌握的学生基本信息,就学习、生活、家庭、选课、成绩等问题主动询问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并借助网络传媒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此外,发动班干部、党员、室长、成绩优秀的同学积极主动关心班级同学,利用微网络平台及时向班导师反馈班级同学思想动态和近况。

3.3创新和运用无意识熏陶法,实施文化育人工程

在大学班级中运用无意识熏陶法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创建优良的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对班级同学的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班级开展文化育人工程要打造好“班级文化六要素”,开展“班级文化五活动”。

打造“班级文化六要素”,营造优良的隐性育人文化氛围,指团结和引导班级同学创建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歌、班徽、班训、班规、班风、班级精神。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部分,班规的制定要让班级同学积极参与,规定要严格清晰,对同学的课堂出勤、住宿生活、班级例会、班级干部竞争上岗各方面提出要求。发挥班级文化的熏陶作用,班导师在引导同学们创建班歌、班规、班级精神等班级文化时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渗透进去。

开展“班级文化五活动”,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五活动”,一是定期开展“广读经典、博览群书”的读书活动。二是开展“时政大家谈”类的演讲活动,每学期可开展一次。三是开展“我关心,我纠错,我建议”的民意收集活动,引导同学们关心国家、关切民生、关心学校,并就国家、社会、学校、班级的方方面面提出批评建议,引导同学们树立反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四是开展“给父母一封信”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大学生的求学阶段,班导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只有对父母感恩,学生才可能对教师感恩,对学校感恩,对社会感恩。五是开展“我的人生我做主”理想目标分享会,引导同学们树立目标意识,培养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许克松.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2]赵静.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当代发展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

责任编辑周斯韵

中图分类号:G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6)01-0034-04

DOI:10.13887/j.cnki.jccee.2016(1).10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赵静(1987—),女,四川内江人,硕士,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