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6-03-28夏林芳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本文介绍了立枯病症状及发生特点,总结出了立枯病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立枯病;防治技术
苗木立枯病又叫猝倒病,河南省各地均有发生。除危害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苗外,还危害杨、柳、臭椿、榆、泡桐、刺槐等多种阔叶树播种苗,以针叶树苗木发病普遍而且严重。苗木被立枯病危害,轻则影响生长发育,或出现部分死亡,影响苗木质量;重则成片死亡,造成育苗失败。
1 症状及发生特点
苗木立枯病症状主要有种腐型、梢腐型和猝倒型、立枯型4种。
1.1种腐型。种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引起腐烂,使苗木缺苗断垄。当种子播入土中后,籽粒吸水、膨大和开始萌动时,或种子已萌发,但未出土时,因受病菌的侵染而发生腐烂,不能出苗,这种腐烂多为种粒水胀状的腐烂或芽腐死。造成土中腐烂,多由于催芽做得不好,出土时间延迟,或由于覆土过厚,籽粒不易出土,或因覆草过厚,土壤过湿,阳光不易透过,土温不能上升,影响发芽,出土慢。
1.2梢腐型。幼苗出土后,若空气、土壤湿度太大,嫩叶及茎部感病腐烂。多从苗顶开始发病渐至全株,萎蔫而死。在苗床低洼、重湿或阴雨连绵的情况下,出土不久的幼苗于子叶或茎部发生褐色或深褐色溃烂状斑痕。在育苗后期,由于苗木密度过大,苗圃通风透光不良,诱发病菌在叶部或茎部生成菌丝体,病状自苗株下部向上部蔓延,受害叶片逐渐变黄枯萎脱落,叶片上形成灰褐色至灰黑色的小粒体,即丝核菌之菌核。
1.3猝倒型。幼苗木质化前,病菌从靠近地面的根茎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直至腐烂,使地上部分萎蔫倒伏。一般在5~6月发展很快,使幼苗成丛死亡。猝倒型立枯病的病苗,于幼苗出土后或出土后不久突然倒伏而枯死。病苗的幼茎基部最初呈水溃状,以后变为黄褐色,缢缩而猝倒,地上部茎叶呈灰绿色黄萎状。
1.4立枯型。幼苗木质化以后受害,病菌从根部侵入,造成苗根腐烂,地上部分萎蔫枯死,但不倒伏。拔出病苗,根皮往往脱落,仅留木质部。
2 发病原因
属于生理性立枯病,多由于强烈的日光照射,干旱风的吹袭,气温高,土壤蒸发量大等非生物因素的直接影响,使刚出土后不久的幼苗缺水萎蔫,猝倒,使茎部木质化程度较好的幼苗或大苗缺水枯干“立枯”致死;属于侵染性立枯病者,则多由于土壤中习居的各种立枯病菌侵染颈基部或主根上部,使韧皮部的输导组织溃疡腐烂,呈现与上述生理性立枯病相类似的地上部症状。同时,生理性立枯病的诱因,也常常为侵染性立枯病的发病创造了内在的条件。
苗木立枯病主要由真菌中的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引起。这类病菌主要生活在土壤中植物残体上,在10 cm的表土层中最多。一般说来老苗圃、菜地、棉花地等土壤中含菌多,易发病。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圃地潮湿利于病菌发育,不利于苗木生长,所以苗木抗病力弱,发病较重。播种过密、氮肥太多、施用不腐熟的有机肥料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发展。
3 防治方法
3.1选好苗圃地,推广山地育苗。每年用新垦的山地培育针叶树苗,发病少。若用农作地育苗,前茬以豆类作物为好,苗圃地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好。老苗圃应进行针阔叶树苗轮作,扦插苗与播种苗轮作。
3.2土壤消毒。每亩用5~7.5 kg硫酸亚铁药粉拌细土20 kg,撒在苗床上耙匀,或用0.3%的硫酸亚铁药液喷洒苗床,每亩150 kg左右。
3.3药剂拌种。选无病虫害的饱满种子浸种催芽,适时早播。也可用苏化91l、福美双、托布津等药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5%。如无新农药,也可暂用赛力散、西力生等农药拌种。
3.4喷药预防。苗木出土后应及时喷药保护和防治,喷洒0.5%~1%的波尔多液或代森锌、福美双、克菌丹400~500倍液,或用1%~2%的硫酸亚铁药水浇苗木根茎部,浇后立即用清水冲洗防止药害。一般每10~15 d喷1次,喷洒3~4次即可。有些地方介绍用草木和灰石灰(8∶2)混匀,撒于幼苗根颈部,每亩用量100~150 kg,能抑制病害蔓延。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农林学校.育苗造林知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朱开元,王国荣,沈朵朵,等.柏树类苗木立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5):167~168.
[3]孙东辉,范中和.苗木立枯病的种类及致病原因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1(01):50~51.
476400河南省夏邑县林业局夏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