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本《马祖语录》校读札记
2016-03-28余雁舟
余雁舟
(江苏省文化馆,南京 210005)
中州本《马祖语录》校读札记
余雁舟
(江苏省文化馆,南京 210005)
摘要: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由邢东风辑校完成的《马祖语录》,完整地收录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马祖禅师的语录,并对其作了较为精审的校勘,极大地方便了学人的研究。但毋庸讳言,该书在校勘、标点、文字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讨论,以便为日后的再版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祖语录;校勘;标点;文字
马祖道一是中晚唐南禅宗的一大巨匠,一生的弘法活动对慧能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关于马祖生平事迹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现存最早而又成系统地记载马祖道一语录的是《祖堂集》卷十四的“江西马祖”章。后出的《宗镜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以及明代的《四家语录》中也多有马祖的言论记载。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马祖语录》[1]分册,由邢东风辑校完成,其完整地收录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马祖道一禅师的语录,并对其作了较为精审的校勘,极大地方便了学人的研究。但毋庸讳言,该书在点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该书校勘未周之处提出讨论,现列举疑误如下,祈请方家指正。本文对原书有出示“校记”的,在引文后一并示出,然后提行以“按”字标出笔者的考订、评论。本文所引例句后标明页码,以便复核。
一、校勘问题
(一)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人也。(校记:汉州十方县——十方,“什邡”的白字。)(P2)
按:白字主要是指写错或者读错的字,亦称为别字。我们认为“十方”并非“什邡”的白字,可以视为“什邡”的同音借字。禅宗扎根于山野,多活动于方言比较复杂的南方地区,加上禅林用语以对话方式为主,不避俚俗,大多是随讲随记,有的是事后多人回忆补记,再几经辗转汇集成语录,故而多有记音字。禅籍中写作“十方”的还有《空古道澄禅师语录》卷二〇《十方县罗汉寺吊云林法侄》:“百卉丛中一栋梁,撑天着地胜高强,有为作用世堪无,相福田本分妆,时节到来风送月,化缘竟日溶霜,敛心乐意归安养,复应娑婆普放光。”[2]1008b还可写作“什方”,如《金刚经灵验传》卷上《王翰》:“唐大和五年,汉州什方县百姓王翰,常在市日逐小利,忽暴卒。”[3]190《四家语录》之《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亦作“什方”:“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P102)亦有写作“十邡”的,如宋·祖琇撰《隆兴编年通论》卷十九:“元贞四年二月,江西马祖大师道一示寂。师汉州十邡人,容貌丰伟。”[4]610明·汉月法藏《五宗原》:“又曰:‘震旦难阔无别路,要使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此记当有马姓者,出于十邡,为二株之正宗。”[5]212
(二)有一日,夜三更时,鬼使来搥门。寺主云:“是什〔么〕(摩)人?”对云“鬼使,来取寺主。”(校记:什么——“么”,原作“摩”,今校改。以下凡“什摩”、“与摩”、“恁摩”、“作摩”、“得摩”、“见摩”之类,均径改为“么”,不另出校记。)(P7)
按:“摩”不必校为“么”。“摩”为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么”字条,认为“么”亦作“摩”。举《花间集》之顾夐《荷叶杯》词例,认为“‘知摩知!知摩知!'又‘愁摩愁!愁摩愁!'同调凡九首,句法皆同,摩字凡十八见。《云谣集》为唐人作品,《花间集》为五代作品,则知在唐、五代时,随声取字,么、磨、摩皆假其声为之,尚未划一,似至宋以还始专用么字,后乃或并唐人所用之磨字而亦追改之矣。”[6]378叶建军对“摩”也作过研究,认为“摩”是个纯粹的疑问语气词,可能是在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在敦煌变文中写作“摩”或“磨”,在《祖堂集》中写法固定,均作“摩”,到了《景德传灯录》中统一写作“么”,大概到了清代的《红楼梦》中又写作“吗”,现代汉语中一般写作“吗”。[7]277“摩”表示语气在《祖堂集》中属于正规用字,校记中“什摩”“与摩”“恁摩”“作摩”“得摩”“见摩”也均为正常写法。后出的《景德传灯录》诸书改《祖堂集》“摩”为“么”,可见《祖堂集》以后表助词的“摩”渐渐被“么”所取代。故而改“摩”为“么”,无法准确反映《祖堂集》的文字使用情况。
(三)教有明文: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稳〕(隐)令他安〔稳〕(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盘令他涅盘,自快乐令他快乐。(校记:安稳——“稳”,原作“隐”,今校改。下同。)(P7)
按:“隐”字不误,不必校改为“稳”。“安隐”即“安稳”。“安隐”一词,古已有之。《诗经·大雅·绵》“迺慰迺心”汉郑玄笺:“民心定,及安隐其居。”[8]1156鲁迅《古小说钩沉》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9]309均为其例。唐·杜甫《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诗:“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10]1010其中“安隐”一词此处存有异文,一本作“安稳”,亦可见二者可以互通。
佛典、禅籍亦多用。佛典例如《长阿含经》卷一:“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内外清彻,无众障翳。”[11]4a禅籍例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若是聊闻彻骨彻髓,信得及见得彻,直下与三世诸佛同生同死,与火焰同起同灭,当处解脱得大安隐,衲被蒙头便是个清凉世界。”[12]722c
(四)师曰:“吃〔饭〕(飰)也未?”对曰:“未吃饭。”师曰:“去库头觅吃饭。”其僧应〔诺〕(喏),便去库头。(校记:应诺——“诺”,原作“喏”,今校改。以下同类情况径改为“诺”,不另出校记。)(P11)
按:原文“应喏”不误,不必校“喏”为“诺”。古代男子之礼,口出“喏”声以示敬顺,后“应诺”成词,表示应答之义。如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顾雍传》时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悌每得父书,常洒扫,整衣服,更设几筵,舒书其上,跪拜读之,每句应诺,毕,复再拜。”[13]1228《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师到薯山。薯曰:‘汝已住一方,又来这里作幺?'师对曰:‘良价无奈疑何,特来见和尚。'山召良价,师应诺。山曰:‘是什么?'师无语。山曰:‘好个佛,只是无光焰。'”[14]508c作“应喏”的例证亦颇多,如《汾阳无德禅师语录》:“裴相国托一尊佛,向黄檗前䠒跪云:‘请师安名。'檗召裴休,休应喏。檗云:‘与汝安名竟。'裴遂礼拜。”[15]609b《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师云:‘莫错。问千般方便诱引归源,未审源中事如何?'师云:‘有问有答,速道将来!'僧应喏。师云:‘迢遥也。'[16]549c“应喏”在明本、宫本、甲本均作“应诺”,亦可互证二者可通用。
(五)荆州玉泉寺受业,才具尸罗,学通众典,讲大小本经纶。多闻虽益,辩〔法〕(注)虚张。觉爽〔精〕(情)神,游方访道。(校记:觉爽精神——“精”,原作“情”,今校改。)(P43)
按:“情”“精”常常互讹。禅家对巧语做作但不合契禅法者常斥骂为“野狐精”。“野狐精”在《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中即讹作“野狐情”。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卷上《伤河龛老人》:“人情相掩且相叹,不喜河头秋与春。”校记:“情,甲乙二卷作‘精'。”[17]55校“情”为“精”,作“精神”未为不可,然我们认为原文作“情”义则更长。“情神”不仅可以表示“精神”,还可以表示“神情”,如晋葛洪《抱朴子·嘉遯》:“于是怀冰先生萧然遐眺,游气天衢,情神辽缅,旁若无物。”[18]2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19]366
(六)座主于言下大悟,遂下阶礼拜,蓦〔自〕(目)汗流。(校记:蓦自汗流——“自”,原作“目”,依原校记改。)(P55)
按:元本、明本均校“目”为“自”。然“蓦目”并不误。此条在《祖堂集》中作为:“亮座主起来,霡霂汗流,昼夜六日,在大师边侍立。”(P14)可见“蓦目”正作“霡霂”。“霡霂”何义?慧琳《慧琳音义》卷四十八给予了注释:“霡霂,音脉木。《尔雅》:小雨谓之霡霂。今流汗似之也。”[20]1353可见,表流汗貌之霡霂,用于此处甚合。用“霡霂”之例还有《弘名集》卷十一:“上酬谬略,惧尘盛藻,追增悚愧,流汗霡霂。谨白。”[21]70c《天圣广灯录》卷十五《汝州风穴山延昭禅师》:“问:‘古曲无音韵,如何和得齐?'师云:‘霡霂汗流山鬼窟,袈裟遮面鬼神村。'”[22]144《宗镜录》作“蓦目”,即是“霡霂”之同音借字。禅林语录多记音字,本条亦可作一明证。
(七)或于异时,见黑〔串〕(梙)子珠、米吹青珠、碧珠乃至赤珠、琥珀、白石英等珠,皆云是摩尼。(校记:串——原作“梙”,今校改。)(P148)
按:“梙”字不误。“梙”,即“槵”,指一种树,即“无患子”。无患子科落叶乔木,果核可作念珠。俗称“菩提子”。故而此处“梙”当指的是念珠的材质,不当校改。
(八)住乾州、洪州、〔虔〕(虎)州,或山或〔郭〕(廓),广开供养,接引道流,大弘此法。(校记:郭——原作“廓”,今校改。)(P154)
按:“廓”字不误。“廓”与“郭”可通用,如《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一》:“婢妾,东廓之野人也。”[23]400东廓即东郭。佛教文献中亦常见“廓”“郭”通用例,如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若当以奴婢、仆从、城廓、国界,赎命可得者,当以城廓、国界赎命。”[24]638b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永明寺》:“凡南方诸国,皆因城廓而居。多饶珍丽,民俗淳善,质直好义。”[25]236“城廓”即城郭。《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二《孝宗皇帝》:“至东廓观壁次,远奏曰:‘此乃历代高僧。'上曰:‘如今有否?'远曰:‘西廓底笔尤工。'”[26]577上举数例均“廓”“郭”通用例,故而不当校“廓”为“郭”。
(九)后一日,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委)魂灵往那方?”幕下孝子哭云:“哀哀。”师即大悟,踊跃而归,马祖印其所证。(校记:审——原作“委”,今校改。)(P174)
按:“委”字不误。“未审”表示“未知、未悉”义,而“委”可表示“知道、知悉”之义,“未委”亦表示“未知、不知”义,如晋王羲之《杂帖》五:“白屋之人,复得迁转,极佳。未委几人?吾龋痛,所作赞又恐不任,当示殷也”[27]1607“未委几人”即不知道有几个人。“未委”表示“未知”义在禅籍文献中亦常见,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抚州黄山月轮禅师》:“曰:‘还识老僧否?'师曰:‘和尚还识学人否?'曰:‘不然。子且还老僧草鞋价,然后老僧还子江陵米价。'师曰:‘恁么即不识和尚。未委江陵米作么价?'”[28]120《3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三《苏州洞庭翠峰冲显禅师》:“僧问:‘如何是诸佛本源?'师曰:‘千峰寒色。'曰:‘未委向上更有也无?'师曰:‘雨滴岩花。'[22]240故不当校“委”为“审”。
(十)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跏〕(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校记:跏趺归寂——“跏”,原作“加”,今校改。)(183)
按:“加趺”“跏趺”均不误。“跏趺”实乃“结跏趺坐”之省称,指的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主要有两种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佛典禅籍中不仅有“加趺”“跏趺”字形,还有“跏跗”“跏坐”“结坐”“趺坐”“敷坐”“跏”等形。“结跏趺坐”亦可写成“结加趺坐”“跏趺正坐”“跏趺端坐”“跏趺坐”“加趺坐”等形。上述诸写法中,“加趺”“跏趺”“跏跗”属同词异写,“跏坐”“结坐”“趺坐”是同义替换。
二、标点问题
(一)侍者便问:“和尚适来因什么洟唾?”师云:“老僧在这里坐,山河大地,森罗万像,〔总〕(惣)在这里,所以嫌他与么唾。”(P12)
按:“所以嫌他与么唾”中“他”后当施以逗号,不然整句话即成为一个兼语句,产生歧义。
(二)大人欢喜,从此便居士相共男僧。便到马祖处,其僧具陈来旨,大师便上法堂。(P13)
按:“从此便居士相共男僧”当在“居士”后断开,施以句号,“相共男僧”属下句。本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人(黄三郎)欢喜,从此便以居士的身份自居。下文“其僧具陈前旨”以及“黄三郎到法堂前,师曰:‘咄!西川黄三郎岂不是?'”可见,黄三郎和其两个儿子一块前往拜见马祖禅师,故而“相共男僧”当属下,不然前后不得连贯。
(三)因此师无好气,便向大师说:“某甲抛却这个业次,投大师出家,今日并无个动情。适来政上座如是次第,乞大师慈悲指示。”大师云:“若是出家,师则老僧;若是发明,师则别人。是你驴年到我这里也不得。”师云:“若与幺,则乞和尚指示个宗师。”(P41)
按:“若是出家,师则老僧;若是发明,师则别人。”一句当断为“若是出家师,则老僧;若是发明师,则别人。”“出家师”指的是自己领悟佛法、禅法的人。“出家师”例证较多,兹举一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时,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论问诸出家师,悉不能答,我今复欲求出家;为我今自有财宝,不如还家,服习五欲。'”[29]253b“发明师”与“出家师”相对,指的是使学生明悟禅法的老师。可见“出家师”“发明师”均属专业词语,不当割裂。
三、文字问题
(一)有人于师前作四划,上一划长,下三划短。云:“不得道一长,不得道二短,离此四句外,请师答某甲。”(P20)
按:“不得道二短”之“二”当为“三”。
(二)汝受吾教,听吾偈言: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萠。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P56)
按:“萠”当为“萌”字之形误。
(三)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叠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佑寂。(P182)
按:“玉叠”之“叠”当为“垒(壘)”字之形误。“岷峨”指峨眉山,“玉壘”指是玉垒山。
(四)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P183)
按:“悔”当为“晦”之形误。“明晦”乃反义成词,指明暗。
(五)泐潭山,今上沼下□重建造。(P185)
按:“沼”当为“诏”字形误。
参考文献:
[1]邢东风,辑校.马祖语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德儒.空古道澄禅师语录[M]//嘉兴藏:第3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7.
[3]净慧.金刚经灵验传[M]//卍续藏经:第14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4.
[4]祖琇.隆兴编年通论[M]//卍续藏经:第13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4.
[5]汉月法藏.五宗原[M]//蓝吉富.禅宗全书:宗义部三.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6]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8.
[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M]//大藏经:第1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2]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4]慧印.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5]楚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6]文偃.云门匡真禅师广录[M]//大藏经:第47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17]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9]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1]僧祐.弘名集[M]//大藏经:第52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22]宋勒.天圣广灯录[M]//蓝吉富.禅宗全书:史传部五.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23]刘向.晏子春秋译注[M].殷义祥,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24]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M]//大藏经:第2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25]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6]正受.嘉泰普灯录[M]//蓝吉富.禅宗全书:史传部六.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2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顾宏义.景德传灯录译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29]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M]//大藏经:第2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6)03-0095-04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简介:余雁舟(1988— ),男,安徽肥东人,助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词汇。
Proofreading Notes on Zhongzhou Version of Matsu Quotations
YU Yanzhou
(Jiangsu Province Culture and Art Center,Nanjing 210005,China)
Abstract:Matsu Quotations,collated by Xing Dongfeng and published by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i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e quotations.And it is a better version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llation,segmentation and punctuation by Xing Dongfeng,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scholars'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 However,this book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collating,punctuation,written words and so on.Aiming at these deficienc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uture reprint.
Key words:Matsu Quotations;collation;punctuation;written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