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研究*

2016-03-28李静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使用语法

李静(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研究*

李静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经历了由繁入简的过程,最终基本统一使用“我”,而泰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虽然也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却形态多样,使用情况复杂,往往根据说话人双方的年龄、社会地位、性别等差异使用不同的词,归纳、总结、比较汉语与泰语的第一人称代词。

关键词:语法;人称代词;使用

人称代词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汉语的人称代词,泰语的人称代词种类更多用法也更复杂。对于汉、泰两个民族而言,尽管语言迥异,但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依然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同一性主要是指在语法功能和使用场合上,比如“我”,(等)都可以做主语和宾语,而在特殊场合使用“老子”()为非礼貌非正式用语,对亲密或者尊敬的长辈说话时,发话者经常用小名或。除了这些相同点外,汉泰语言还有很多的不同点,某些用语是泰语特有的语言特点,例如泰语会根据性别、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而汉语就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在对这部分进行教学时,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不同点。本文将对比分析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和泰语第一人称代词在形态、单复数方面的联系及差异。

一、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人称”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戏剧角色”一词的译名,拉丁语中做persona。戏剧中的主角为第一人称,次于主角的角色为第二人称,其余角色为第三人称。在现代汉语中,汉语的人称代词包括两个部分:指称第一、二、三人称的三身代词和话题人物代词 (即指称话题中心人物、非话题中心人物和遍指话题人物代词)。三身代词所表示的,是对话时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关系。交谈时以说话人为基点形成三身关系,其中第一、二人称表示对话双方相对立,对话双方又与第三人称相对。

先秦汉语中,第一、二人称代词已有记录,第三人称代词还没有产生,当时的人称代词,可以按邢公畹先生《<论语>中的对待指别词》中所描述的分为两组:

汝我对待指别词:吾、我、予——女、尔、子、而

人己对待指别词:人——己、自

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见诸文献的有“我”“吾”“余 (予)”“朕”等多种说法,其中“我”“余”“朕”出现得最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第一人称代词只使用这三个。在甲骨文、金文、《尚书》以及《诗经》的《雅》、《颂》等上古早期文献里,这三个词使用得相当普遍,春秋以后,“余”“朕”开始萎缩。之后“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在秦汉之际,但使用很少,到南北朝时期用例才渐渐多起来,但它最终没有像“我”一样继续发展,到南北朝后期“身”作为代词的用法已经衰退,最迟到唐五代,汉语实际口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已完全统一于“我”晚唐五代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旧的语法形式,如“余”“吾”“尔”“儿”等逐渐衰弱,新的语法形式“我”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其整个系统内部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变化为近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是“我 (我们)”,“咱 (咱们)”。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这样总结: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1](P57)三身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二、三人称。第一人称指说话人一方。书中重点提出来的是“我们”和“咱们”的用法有别。“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称为包括式用法,用于口语。“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时,“我们”只包括说话人一方,排除听话人一方,称为排除式用法。例如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其中我们是排除式,“咱们”是包括式。谈话里只用“我们”时,它既可以用于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式。例如:

1.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包括式)

2.你放心走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排除式)

“我们”实际有时指“我”。例如“我们认为,可以争论的并不是语法事实,而是语法体系。”这是一种委婉谦虚的表达方式。

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可以看出第一人称代词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变,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内部是一个不断更新,逐步稳定的开放型体系。

二、泰语第一人称代词

泰国1893年在古都遗址素可泰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块碑文——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兰甘亨碑文,显示了古泰文系统和古文献篇章,由于碑文产生的年代在13世纪,佛历1826年 (公历1283年),因此它对于研究当时的泰语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兰甘亨碑文的字母看起来和后来的字母差别很大,但它和现代泰语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体系,只是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字系统仍然分为元音、辅音和声调三个部分,碑文的元音辅音的字母呈现出初始阶段的形状,主要的差别在于音节中的元音位置与现代泰文不一样,而现代泰文正是在继承古泰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现存的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碑文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主要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我们”这两个词,其中的指称单数“我”,指称复数“我们”,在现代泰语中已经逐渐消失,由现代泰语中的取代。在过去泰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两种,现代泰语中只有即可用于排除式也可用于包括式,译为“我们”,消失后它的职能只能由来担当。

和汉语一样,泰语第一人称代词同样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不同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是,现代泰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仍然保留着多种形式,且使用情况要远比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杂得多。听说双方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时,发话者会因为自身的性别、双方年龄的差异、身份地位的悬殊等而选择使用不同的词。接下来将泰语第一人称代词按照男性和女性来进行阐述:

(一)男性第一人称代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于男性发话者来说,如果对方是身份地位比自己低、年龄小于自己而且关系比较密切的受话者时,在双方的谈话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比较普遍。

(二)女性第一人称代词

1)一般而言女性发话者在面对与自己身份地位、年龄相当的女性朋友时,往往会省略自称。

10) 这个词必须用于同性之间交谈,且年龄相仿、关系亲密的朋友间,无论男女都可以。

三、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对比

(一)汉泰第一人称代词的形态对比

前面已经叙述过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历史,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从上古时期的“我”“吾”“余 (予)”“朕”等统一于如今的“我”“我们”和“咱”“咱们”,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和“咱”“咱们”是不区分说话者性别的,但泰语却不然,泰语第一人称代词根据性别可以分为男性的:等8种,和女性的:等10种。

例句:

老师对学生说:

例句:

句中孩子在说“我饿了”的“我”字用的就是“孩子”这个词“”,而在妈妈回答时,说的“我正在做饭”中的“我”也用的是“妈妈”这个词“”,这样的对话在泰语中是很普遍的,说话者根据自己对话的对象,彼此的亲属关系,选用相应的亲属称谓称呼自己。

例句:

这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除了特殊场合,比如妈妈哄宝宝时经常说“妈妈来了,宝宝不要哭!”;还有情人之间,女性撒娇时,会用自己的小名来指称自己,但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二)汉泰第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对比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指称复数的情况由来已久,在上古汉语中“我”的使用就已体现出在数方面的变化。在殷商共同语中“我”是指称多数的,“余”“朕”是指称单数的。在西周早期指称复数的“我”比较多见,到西周中晚期“我”指称单数的情况越来越多,在随后的发展中,最终取代了指称单数的“余”“朕”。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我”“咱”等与表示复数的结尾词“们”直接结合而成,即“我们”“咱们”。[2](P60)由此可见,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是黏合“们”字而成的,其构成形式比较单一、固定。

第一人称单数:

——明天我将不在。

第一人称复数 (不包括受话者):

第一人称复数 (包括受话者):

从构词形态上看,汉泰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与其对应的复数形式差别很大,现代汉语的单复数形式的转换通过黏合“们”字来实现,而泰语的单复数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词,如“”作为“我们”这一情况相对于单数形态的“”“”“”等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三)汉泰第一人称代词语法功能的对比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在句中一般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而泰语也同样可以在句中充当这些成分。接下来就用例句来说明:

1.[4](P47)

我生于一月一日

不知道你找我做什么。

我妈妈是农民。

妈妈让我帮忙打扫卫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只有“我 (我们)”,“咱 (咱们)”,而泰语的有很多种,根据语境、年龄、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会选择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这种不同的人称代词使用对于跨文化语言交流构成了一定的使用障碍,做好这二者的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而对于泰语学习者来说搞清楚泰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季羡林.吕叔湘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廖宇夫.基础泰语 (一)[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高霞)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First Person Term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LI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Abstract:Modern Chinese first person terms go through from complex forms to simple forms,and at last we uniformly use“wo”.Thai first person terms have sundry forms,and it is difficult to use them exactly,taking them into consideration,such as:age status distinction between speaker and listener,and so on.As a result,in the study of spoken Chinese and Thai language,use of first person term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necessities.

Key words:grammar first person terms use

中图分类号:H41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6)02-0104-05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李静(1982—),女,白族,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东南亚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使用语法
好懂、好记、好用的语法来了——《讲道理的语法》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新教材的使用
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