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

2016-03-28夏先忠

关键词:韵部韵文押韵

夏先忠

(湖南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

夏先忠

(湖南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 418000)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以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为考察对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搜寻所有韵文,从体式、押韵两方面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探讨《太平经》的韵文体例及用韵特征。

《太平经》;韵文;用韵

《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太平经》研究的成果丰硕,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太平经》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研究,如俞理明的一系列有关《太平经》文字、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论文,王云路有关《太平经》释词的文章。关于该经韵文的相关研究成果有限,目前只见王建的《〈太平经〉中的七言诗》[1],作者以王明《太平经合校》为底本,通检全书,梳理了七言诗的数量,并从句式、押韵方式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了其特征。该文认为,《太平经》七言诗共九例,分为整齐的七言诗和杂言七言诗两类,句数有奇、偶数两种,押韵方式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换韵,但未涉及用韵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太平经》所有韵文的体式,分析其用韵特征,本文在阅读《太平经》文本的基础上,参考俞理明的《〈太平经〉正读》、王明的《太平经合校》,搜寻出所有韵文,从体式及押韵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韵段划分依据经文的思想内容及实际押韵,韵字韵部的确立依据《上古音手册》《广韵》,对韵文用韵进行分析,并参照两汉时期的音韵研究。本文采用《广韵》韵目,韵字右下角的汉字表示该字的韵部。“/”前为上古韵部,“/”后为广韵韵部;未见“/”符号,表示上古、广韵韵部相同。韵目后的数字表示该韵目的韵段数。

一、《太平经》的韵文体式

(一)句式

句式包括韵文句数和每句字数。

1.从韵文句数来看,《太平经》韵文有奇、偶数句两类。

奇数句:无离舍宅及城郭。骨节相连为阡陌。筋主欲生坚城郭。脉主往来为骨络。肉在皮内为脉衣。[2]563页中栏

偶数句:君聋臣瘖,其祸不禁。臣昧君盲,奸邪横行。臣喑君聋,天下不通。善与恶不分别,天灾合同。 六极战乱,天下并凶。[2]404页下栏

奇数句主要集中在七言韵文中。

2.从每句韵文字数来看,《太平经》分为纯言、杂言两类。

(1)纯言韵文有七言、四言句两种。

纯言七言韵文见前面列举的奇数句。

纯言四言句韵文如:龙德生北,位在东方。故随其后,朱雀治病,黄气正中。君而行之,寿命无穷。升执其平,百邪消亡。八卦在内,神成列行。白虎在后,诛祸灭殃。正道日到,邪气消亡。[2]477页下栏

(2)杂言句韵文是《太平经》韵文的主要形式,共有13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四、五言,四、六言,四、七言,五、七言,七、八言,四、五、六言,四、五、七言,四、七、八言,三、四、五、七言,三、四、五、八言,三、四、六、七言,三、四、七、八言,二、三、四、五、六言。具体情况见第二部分《太平经》用韵韵文。

(二)押韵

《太平经》韵文押韵特征,主要有句句韵、隔句韵、句末韵、句末倒数第二字韵、虚字韵、一韵到底、换韵、重韵。

1.句句韵。《太平经》中的七言韵文,不管是纯言还是杂言,都是句句用韵。这是《太平经》韵文的显著特征。韵例见“《太平经》用韵中的[铎陌麦][阳唐庚清真]韵段”。

2.隔句韵。如:凶祸一至,被大灾之/咍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之/灰也。贤者见书,诫之诫之之。[2]523页中栏

3.句末韵。如:大人守之动四方阳。中士为之令臣良阳。小人为之不相伤阳。其辞约,其法明阳/庚。占神文乎可不行阳/庚。不能持乎慎无伤阳。以拘奸乎以自防阳。[2]378页下栏

4.句末倒数第二字韵。如:在气与神,其余悉除鱼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鱼/麻也。详论其意,毋忘真书鱼也。得之则度,可久游幽/尤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侯/虞也。[2]523页中栏

该韵段因为押韵句的最后一个字为虚词“也”,所以韵字前移至倒数第二个字。

5.虚字韵。一般情况下,虚字是不用作韵字的,但在《太平经》韵文中也有少数虚字押韵,如:太平之气,皆已见焉元/仙。……万世无易,令人吉焉元/仙。道以毕就,便成自然元/仙。有禄自到,无敢辞焉元/仙。[2]441页中栏虚字“焉”为韵字。

6.一韵到底。

一韵到底分为两种情况:《广韵》时期韵部一韵到底的韵段很少,只见“学而不精与狂同东。精而不得名喑聋东。示之以西反问东东”。[2]497页下栏先秦时期韵部一韵到底的韵例较多,如“独贵自然,形神相守幽/有。此两者,同相抱幽/皓。其有奇思反为咎幽/有。子失自然不可寿幽/宥也。婴儿五精还自保幽/皓也”。[2]341页中栏

7.换韵。换韵是《太平经》韵文押韵的主要形式,如:终老反始故长生耕/庚也……积德累行道自成耕/清。才不如力,道归其人真……贤者有里,不肖有乡阳……[2]329页中栏此韵段中,《广韵》时期是“庚清真阳”韵换押,先秦时期是“耕真阳”韵换押。

8.重韵。重韵在《太平经》韵文中常见,既有实字重韵,也有虚字重韵。前者如“五行乐,则不相伤阳。四时乐,则所生王阳。王者乐,则天下无病阳/映。行乐,则不相害伤阳。万物乐,则守其常阳”。[2]315页上栏

二、《太平经》中韵文的用韵分析

依据经文的思想内容及实际押韵情况,《太平经》韵文共27个韵段,下面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对《太平经》用韵进行分析。

(一)阴声韵

凶祸一至,被大灾之/咍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之/灰)也。贤者见书,诫之诫之(之)。[2]523页中栏

吾字十一明为止之/止。丙午丁巳为祖始之/止。四口治事万物理之/止。子巾用角治其右之/宥。潜龙勿用坎为纪之/止。人得见之寿长久之/有。居天地间活而已之/止。治百万人仙可待之/海。善治病者勿欺绐之/海。乐莫乐乎长安市之/止。使人寿若西王母之/厚。比若四时周反始之/止。九十字策传方士之/止。[2]327页上栏

两汉时期,之部包括之咍灰皆尤侯脂韵。三国时期,之部分为之、咍两部:之部包括《广韵》之韵和脂韵“否鄙轨鲔痏备”,咍部包括咍灰皆三类字,之、咍两部韵很少与尤侯韵相押[3]9。《太平经》中,之咍灰、止海有厚宥(之咍尤侯韵的上声止海有厚韵与尤韵的去声宥韵)分别通押一次。这显然为两汉时期的用韵。

吾道即甲子乙丑幽/有,六甲相承受幽/有。五行转相从,四时周反始之/止。书卷虽众多,各各有可纪之/止。比若人一身,头足转相使之/止。一字适遗一字起之/止。贤之次之以相补鱼/姥。合其阴阳以言语鱼/语。表里相应如规矩鱼/语。始诵无味有久久之/有。念之不解验至矣之/止。灾害去身神还聚侯/麌。人自谨良无恶子之/止。明按吾文以却咎幽/有。奸祸自止民自寿幽/宥。原末得本无终始之/止。[2]325页中栏

西汉时期,之幽宵鱼为一组,四韵部通押的韵例较多[4]45。东汉时期,之幽宵鱼四部韵互相通押的韵例还是存在,只是数量较西汉减少[4]57。《太平经》中,止有语麌姥宥(之部上声止韵、幽鱼部的上声有语麌姥韵与幽部的去声宥)通押一次,为东汉时期的用韵。

独贵自然,形神相守幽/有。此两者,同相抱幽/皓。①幽/有。子失自然不可寿幽/宥也。婴儿五精还自保幽/皓也。[2]341页中栏

西汉时期,幽部包括尤幽韵和部分宵部韵(萧宵肴豪)。东汉时期,幽部的萧宵肴豪韵开始与宵部的萧宵肴豪合为一部(宵部)[3]2。《太平经》中,属于幽部的有皓宥(尤韵上声有韵、豪韵上声皓韵、尤韵去声宥韵)通押,与两汉时期用韵相同。

虚无者,乃内实外虚鱼也,有若无鱼/虞也。反其胞胎,与道居鱼也。独存其心,县龙虑鱼/御也。遂为神室,聚道虚鱼也。但与气游,故虚无鱼/虞也。在气与神,其余悉除鱼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鱼/麻也。详论其意,毋忘真书鱼也。得之则度,可久游幽/尤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侯/虞也。[2]523页中栏

周祖谟在《韵部研究》中说:西汉时期最显著的鱼侯两部合为一部,鱼部的麻韵字如“家、花”等字有转入歌部的趋势。鱼侯两部合用是西汉时期普遍的现象,这是和先秦音最大的不同。到了东汉鱼侯两部还是合用,只是鱼部麻韵字转到歌部[4]13。《太平经》中,鱼虞御尤麻通押,同于两汉时期用韵。

(二)阳声韵

故元气乐,即生大昌阳。自然乐,则物强阳。天乐,即三光明阳/庚。地乐,则成有常阳。五行乐,则不相伤阳。四时乐,则所生王阳。王者乐,则天下无病阳/映。行乐,则不相害伤阳。万物乐,则守其常阳。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阳。鬼神乐,即利帝王阳。[2]315页上栏

五守已强不死亡阳。安贫乐贱可久长阳。贱反求贵道相妨阳。尊官重禄慎无望阳。强求官位道即亡阳。不若除卧久安床阳。不食而自明阳/庚。百邪皆去远祸殃阳。守静不止不丧阳/唐。幸可长命而久行阳/庚。无敢恣意失常阳。求之不止为道王阳。治活之术各异方阳。与民殊事不相妨阳。上之好生民命久长阳。[2]338页下栏阳。阳。帝王行之,天下兴昌阳。垂拱无为,度世命长阳。吏民行之,其理日明阳/庚。凡道皆出,莫不生光阳/唐。[2]366页下栏

圣主思道,化下流行阳/庚。令民清廉,永无祸殃阳。民之不死,上之明阳/庚也。上无明君教不行阳/庚。不肯为道反好兵阳/庚。户有恶子家丧亡阳。持兵要人居路傍阳/唐。伺人空闲夺其装阳/庚。县官不安盗贼行阳/庚。观民可为上可明阳/庚。人君好仁,下求长生耕/庚。上之不仁,下多邪倾耕/清。皆令夭死,不知乐生耕/庚。[2]339页上栏

终老反始故长生耕/庚也。耕/清。积德累行道自成耕/清。才不如力,道归其人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阳/庚。夫道若风,默居其傍阳/唐。用之则有,不用则亡阳。贤者有里,不肖有乡阳。阳/庚。天无有过,人自求丧阳/唐。详思其意,亦无妄行阳/庚。天与守道力行,故长生耕/庚。人不肯为,故死倾耕/清。记吾戒子,道传其人则易行阳/庚。古者圣贤传道,饮血为盟阳/庚。天道积重,愚人反轻耕/清。[2]328页中栏

下愚好德上教令耕/清也。民之好道者其主明阳/庚也。尽欲长生远祸殃阳也。不食廉洁去诸兵阳/庚也。垂拱无为弃不祥阳也。圣主大兴其民相亲真也。恩及下愚是其王阳也。天道好生以安上阳/养也。下愚不争上之庆阳/映。天下幸甚莫不归王阳也。民不好道者上之不明阳/庚也。内怀奸心明行阳/庚也。不好为德反好兵阳/庚也。父子分离居道傍阳/唐也。不得长生积死丧阳/唐也。家有贫子若虎狼阳/唐也。上之无德兵祸殃阳也。下愚为君化不行阳/庚也。民多好仙帝王明阳/庚也。天见其治恩下行阳/庚也。蜘行喘息皆被光阳/唐也。[2]338页上栏

龙德生北,位在东方阳。故随其后,朱雀治病,黄气正中冬/东。君而行之,寿命无穷冬/东。升执其平,百邪消亡阳。八卦在内,神成列行阳/庚。白虎在后,诛祸灭殃阳。正道日到,邪气消亡阳。[2]477页下栏

顺之者昌,逆之者败亡阳。神书欲出,亦不可闭藏阳/唐。得其人者必自扬阳。不得其人暗聋盲阳/庚。身则不悦,目中无光阳/唐。精读此策文,乐也夫央阳。天昌延命之期数,皆在此中冬/东也。[2]441页中栏

瞑目内视与神通东。灵不出言与道同东。阴阳相覆天所封东/钟。长生之术可开眸幽/尤。子无强肠宜和弘蒸/登。天地受和如暗聋东。欲知其意胞中童东。不食十月神相通东。自然之道无有上阳/养。不视而气宅十二重东/钟。故反婴儿则无凶东/钟。老还反少与道通东。是故画像十二重东/钟。正者得善,不肖独凶东/钟。天道常在,不得丧亡阳。状如四时周反乡阳。[2]328页中栏

君聋臣瘖侵。其祸不禁侵。臣昧君盲,奸邪横行阳/庚。臣喑君聋,天下不通东。善与恶不分别,天灾合同东。六极战乱,天下并凶东/钟。[2]404页下栏

从以上韵文可得到以下认识:

古韵阳部中的庚韵系字在汉代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部分还留在阳部,另一部分已转入耕部,这一结论已经成为音韵学者的共识[3]21,[4]34,[5]89,[6]180。《太平经》中,上古阳部中的庚系字几乎与阳部韵通押,未见其与耕部字通押,可以认为其用韵与先秦末西汉初期相同。

东汉时期阳声韵通押的关系大体跟西汉时期相同,收-ng尾的几部(东冬阳蒸耕)除了东冬两部不跟耕部通押外,各部彼此都有通押的韵例,其中东冬、阳耕通押的比较多。[4]33,51,60《太平经》中,东(钟)韵只与阳唐韵、登韵通押,未见其与耕部韵通押,虽有庚韵与东钟、东阳、东阳唐韵相押,但都是上古阳部中的庚系字。阳唐除与先秦阳部中的庚韵通押外,还与耕部中的庚清韵通押,其用韵与两汉时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经》中,“眸幽/尤”字与“通东同东封东/钟弘蒸/登聋东童东通东上阳/养重东/钟凶东/钟通东重东/钟凶东/钟亡阳乡阳”通押,说明“眸”字读音与东韵字相近。这种读音在周祖谟《韵部研究》和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中未见,可能是撰经人的方音现象。

子欲得道思书文文。求道之法静为根(文/痕)。积精不止神之门文/魂。五德和合见魄魂文/魂。心神已明大道陈真。先知安危察四邻真。群神大来集若云文。若是不息长寿君文。深哉大道不用勤文/欣。形若死灰守魂神真。魂神不去乃长存文/魂。周者反始环无端元/桓。去本求末道有患元/删。众民失之不得完元/桓。思其意无失真言元。清静为本非用钱元/仙。可不重爱明师言元?师受师语不死焉元/仙。愚者逆师与鬼邻真。不得正道入凶门文/魂。遂不复还去魂神真。骨肉腐涂称祖先文/先。命已灭亡大穷焉元/仙。[2]328页中-下栏

神游守柔以自全元/仙。积德不止道致仙元/仙。乘云驾龙行天门文/魂,随天转易若循环元/删。真人专一老寿,命与天连元/仙。阳道积专日有单元/寒。至信所致,无争荣名而居高官元/桓。孝顺事师,道自来焉元/仙。神乃知善,人与语言元。夫师开蒙,为道之端元/桓。君父及师,天下命门文/魂。能敬事此三人,道乃大陈真。不事此三人,室闭无门文/魂。福德皆逃,祸乱为怜真/先。详惟其事,无失书言元。父母生之,师教其交居亲仕之,可不慎焉元/仙。天下至士,去官就仙元/仙。仙无穷时,命与天连元/仙。长吏治民,仙吏天官元/桓。与俗何事,其事异焉元/仙。长吏治民仙万神真。天下之事,各自有君文。努力思善,身可完全元/仙。以是遂去,不负祖先文/先。吾图书已尽,无复可陈真。致勉学,详请其文文。神人将去,故戒真人真。慎之慎之,亦无妄传元/仙。不得其人,慎无出焉元/仙。藏水深渊,幽冥之间元/山。道不饮血,无语要文文。外内已悉,无可复言元。[2]346页上-中栏

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元/仙。守之则吉,失之有患元/删。比若万物生自完元/桓。一根万枝无有神真。详思其意道自陈真。俱祖混沌出妙门文/魂。无增无减守自然元/仙。凡万物生自有神真。千八百息人为尊文/魂。故可不死而长仙元/仙。所以蚤终失自然元/仙。禽兽尚度况人焉元/仙。愚者贱道志,下与地连元/仙。仁贤贵道,忽上天门文/魂。神道不死,鬼道终焉元/仙。子欲为之,如环无端元/桓。慎毋有奇,自益身患元/删。亦毋妄去,令人死焉元/仙。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元/仙。各顺其事,毋敢逆焉元/仙。道兴无为,虚无自然元/仙。高士乐之,下士恚焉元/仙。详学于师,亦毋妄言元。有师道明,无师难传元/仙。学不师诀,君子不言元。妄作则乱文,身自凶焉元/仙。道已毕备,便成自然元/仙。[2]523页下-524页上栏

出婴儿前,入无间元/山也。到于太初,乃反还元/删也。天地初起,阴阳源元也。入无为之术,身可完元/桓也。去本来末,道之患元/删也。离其太初,难得完元/桓也。去生已远,就死门文/魂也。好为俗事,伤魂神真也。守二忘一,失其相阳也。可不诫哉,道之元元也。子专守一,仁贤源元也。天道行一,故完全元/仙也。地道行二,与鬼神邻真也。审知无为,与其道最神真也。详思其事,真人先文/先也。闭子之金阙,毋令出门文/魂也。寂无声,长精神真也。神气已毕,仙道之门文/魂也。易哉大道,不复烦元也。天道无有亲,归仁贤真/先也。[2]523页中-下栏

太平之气,皆已见焉元/仙。民慈爱谨良,皆以出焉元/仙。贤圣明者,皆已悦焉元/仙。殊方奇文,皆以付焉元/仙。勉行无懈,以自辅焉元/仙。明王圣主,皆以昌焉元/仙。夷狄却除,皆以去焉元/仙。万民幸甚,皆以无言元。天寿已行,不复自冤元。老以命去,少者遂全元/仙。书传万世无绝,子孙相传元/仙。日以相教,名为真文文。万世无易,令人吉焉元/仙。道以毕就,便成自然元/仙。有禄自到,无敢辞焉元/仙。[2]441页中栏

夫上古圣贤者于官,中士度于山元/山。下士虫死,居民间元/山。贤者见书,深思此言元。先难后易,身亦无患元/删。[2]339页下栏

真文两部字到了两汉时期完全合用了。另外,西汉时期,元部(包括元寒桓仙先删山韵)与真部(包括真臻谆文欣魂痕韵)彼此通押的例子很多,这也是汉代韵文中极普遍的现象。[4]36,51,60三国时期,真元两部韵通押的韵例还是很多。从晋代开始,三国时期的真部分为真部 (真臻谆韵)、文部(文欣韵)、魂部(魂痕韵)。元部分为寒、先两部,即寒部(寒桓删韵)、先部(元先仙山韵)[3]53。《太平经》中,未见真、文单独用韵的韵例。真部与元部韵几乎完全通押,与两汉时期诗歌用韵相同。

大人为之,其国太平耕/庚。小人为之,去祸招福。耕/清。子而守道,乱何从得生耕/庚?思念而不止,自太平耕/庚。耕/清。耕/庚。[2]477页下栏

庚清青通押从先秦到《中原音韵》都是如此。《太平经》部不例外,故不做分析。

(三)入声韵

凡愚之术物/术,皆从内出物/术,自有法律屋/术。厚为本根,见神而活月/末。亦无苦愁,神恶劳烈月/薛。安心定意,慎无暴卒物/术。久久自静,万道俱出物/术。长存不死,与天相毕质。为之必和,与道为一质。贤持无置,凡事已毕质。俗念除去,与神交结质/屑。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质。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质。详思书信,慎无失节质/屑。凡精思之道,成于幽室质。不求荣位,志日调密质。开蒙洞白,类似昼日质。不学之时,若夜视漆质。东西南北,迷于其室质。令贤圣惶,心独战栗质。[2]338页下栏

两汉质部包括的字类很多,有质术栉迄物没屑薛黠九类。三国时期,屑薛黠三类字一律转入屑部,其余质术栉迄物没六类为一部,现在仍称之为质部[3]29。《太平经》中,薛屑韵与质术末相押,同于两汉时期诗歌用韵。

两汉时期,药部字包括铎药觉锡韵,铎部包括铎药陌昔麦韵。三国时两部已表现出相混的趋势。到了晋代,大多数作家合用不分,称为药部[3]28。《太平经》中铎陌麦通押,与两汉时期诗歌用韵相同。通过对《太平经》用韵分析,我们发现其用韵特征与两汉时期一致,与宗教学家从文献角度考证的成书年代相似。

注释:

①加粗的七言韵文为王建未考察的韵文,在《〈太平经〉中的七言诗》一文,作者只考察九例七言诗,而《太平经》中七言韵文实际有16个韵段。

[1]王建.《太平经》中的七言诗 [J].贵州社会科学,1995(3):82-84.

[2]上海书店出版社编.道藏:第24册[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3]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

[4]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两汉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穆刚

The Rhyme of Scripture in“TaiPing Jing”(《太平经》)and the Usage of Rhyme

XIA Xiangzho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 418000,China)

“Tai Ping Jing”(《太平经》)is an important scripture of the early Taoism history,which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y,culture,history and language of China.The scripture records the thoughts of Taoism and culture in Han dynasty and reflects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is period,which is an importantmaterial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Taking the“Tai Ping Jing”(《太平经》)in“Zheng Tong Dao Zang”(《正统道藏》)as the object of study,based on the reading the literature to getall the rhyme of scripture,the rhyme and usage of rhyme of“Tai Ping Jing”(《太平经》)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yle and rhyme.Themodel and feature of the rhyme of the scripture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ai Ping Jing”(《太平经》);the rhyme of scripture;usage of rhyme

H113

A

1673-8004(2016)06-0035-06

2016-03-1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隋唐以前道经用韵与写作年代研究”(项目号:14BYY1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古道经的韵文和成书时代研究”(项目号:12YJA740080)、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隋唐以前道经用韵与成书年代研究”(项目号:13YBA264)、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隋唐以前道经用韵与写作年代研究”(项目号:13A074)及怀化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夏先忠(1969— ),男,土家族,湖南溆浦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研究。

猜你喜欢

韵部韵文押韵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押韵押出韵味儿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李绅诗歌用韵考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