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源三访》与《桃花人面》版本比较

2016-03-28金艳霞

关键词:崔护传情桃源

金艳霞

(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桃源三访》与《桃花人面》版本比较

金艳霞

(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

整体来看,《桃花人面》与其改本《桃源三访》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优劣之分。客观地说,《桃源三访》对《桃花人面》在情节内容、剧作风格及体制等方面的改动既有锦上添花之美,亦有白璧微瑕之憾。从《桃花人面》到其改本《桃源三访》,既彰显出孟称舜杂剧创作的趋元倾向,又体现出其对元杂剧创作体制的突破。

孟称舜;《桃花人面》;《桃源三访》;版本

杂剧《桃花人面》是孟称舜于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部“道闺房宛娈之情”[1]619的爱情剧,本事见于唐朝孟棨《本事诗》,出自“崔护谒浆”的故事。剧写才子崔护与农家女叶蓁儿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清明时分,崔护郊外踏青,因口渴入一农家求水,得遇农家女叶蓁儿,二人一见钟情。次年清明,崔护再访,恰值叶蓁儿外出随父扫墓未能一见,便题诗门上,怅然归去。崔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叶蓁儿返家见诗,自叹红颜命薄,无缘与心爱之人相见,大病而亡。恰遇崔护三访,抚尸痛哭,竟使蓁儿还魂,二人喜结连理。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卷八著录此剧简名《桃花人面》。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剧名著录同,并列此剧于“逸品”。王国维《曲录》、姚燮《今乐考证》亦著录简名,《今乐考证》并加注云:“《柳枝集》作《桃源三访》。”[2]155

《桃花人面》有两个版本:一是沈泰《盛明杂剧》初集本,著录简名《桃花人面》,剧名下题署“山阴子若孟称舜编,西湖林宗沈泰评,野君徐翙、苏卿姚士望阅”,副末开场之后的下场诗作“笑春风两度桃花,题红怨伤心崔氏。喜成亲再世姻缘,死相思痴情女子”;二是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之《柳枝集》本,著录简名《桃源三访》,有“明孟称舜著,陈洪绶评点,朱曾莱订正”的题署,正目作“笑春风前度桃花,题红怨伤心崔氏。喜成亲再世姻缘,死相思痴情女子。”沈泰《盛明杂剧》初集刻于明崇祯二年(1629),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显而易见,《盛明杂剧》本《桃花人面》是原本,《柳枝集》本《桃源三访》为改本。《柳枝集》有陈洪绶对《桃源三访》的总评:“《桃源》诸剧,旧有刻本盛传于世,评者皆谓当与实甫、汉卿并驾。此本出子塞手自改,较视前本更为精当,与强改王维旧画图者自不同也。”[3]544再一次证明《桃源三访》乃依原作《桃花人面》更易而成,二剧版本有一定差异。陈洪绶极力赞美此剧,认为其“较视前本更为精当”,在艺术成就上远远超过了原作《桃花人面》。

关于《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二剧孰优孰劣的问题,现代研究者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论调。如朱颖辉就剧中人物形象及思想进行比较,指出:“《桃源三访》中的叶蓁儿,明显地被点染上一些道学气。”[4]批评改本明显不如前本。萧作铭则指出:“《桃花人面》曾写叶蓁儿因思念崔护而倚门长望,又称崔护为‘崔郎',显然都是很不妥当的;于是在《桃源三访》中就改倚门长望为登楼远眺,改‘崔郎'为‘崔生'。这样就合乎叶蓁儿的身份、性格和处境,显得合情合理了。”这一修改也表明“孟称舜自己对艺术描写真实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5],从人物语言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着眼,认为原本逊色于改本。

其实通过比较分析两本的情节内容,并未发现太大变化。两本第一折都写崔护因渴求饮,与农家女叶蓁儿一见钟情。《桃花人面》以诗意的描写含蓄地传达了崔、叶二人之间的朦胧好感,而《桃源三访》则改写成崔护明确表达了对叶蓁儿的爱慕之情,主动要求她以身相许,且有“搂科”等轻狂行为。两相比较,“《盛明杂剧》本的描写含情脉脉,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蓁儿对崔护的爱慕和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与《西厢记》里莺莺在佛殿上遇到张生时 ‘回顾觑末'有异曲同工之妙。《柳枝集》本的描写则很直白,属晚明文坛张扬情欲的写实风格”[6]。两本第二折均写叶蓁儿对崔护的怀恋与相思,但《桃源三访》增加了王孙骑马携妓出游和书生对景吟诗唱和的场面描写,以反衬叶蓁儿的孤独寂寞。第三折两本均写崔护重访,恰逢叶蓁儿外出扫墓而不遇,题诗门上怅然归去。《桃源三访》多出了崔护书童这一人物形象。第四折两本均写叶蓁儿归来见到门上题诗,相思之情愈浓,因情生疾。《桃源三访》增加了叶蓁儿梦见崔护的一段情节。两本第五折均写叶蓁儿因疾而殒,殒绝之日,适遇崔护三访,抚尸痛哭,竟使蓁儿回生,二人喜结连理。总体而言,二本除个别对话和曲词略有改动外,情节基本一致,主要人物性格没有多大改变:崔护才子风流,叶蓁儿美丽痴情。更为重要的是,二本于结尾处揭示剧作传情主旨的“二煞”,曲词几乎完全一致,《桃花人面》中是:“生还死情未灭,死还生恨早枯,看花开花谢皆尘土,桃花不似看花日,人面还如识面初。鸟解歌,花自舞。人间天上,此乐何如?”[7]19《桃源三访》易“鸟解歌,花自舞”为“相思愿,今番足”[3]558,其余一字未易。既然二本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传情主旨均未有实质性的变动,所以朱颖辉之说显然有些牵强。而萧作铭先生仅以二本语言方面的细微差别为依据来区分剧作轩轾,同样也是不合理的。其实,与萧作铭之说恰恰相反,《桃源三访》改“倚门长望”为“登高远眺”、改“崔郎”为“崔生”,并不契合叶蓁儿的身份与性格。叶蓁儿是一个率真淳朴的农家少女,因而“登高远眺”反不如“倚门长望”更能展现其性格中的单纯可爱,而“崔郎”的称呼较“崔生”而言显得更为亲切通俗,也比较符合叶蓁儿的性格。

从整体上来看,《桃花人面》与其改本《桃源三访》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优劣之分。客观地说,《桃源三访》对《桃花人面》的改动既有锦上添花之美,也有白璧微瑕之憾。除了上述情节内容方面的改变外,在剧作风格、体制等方面的修改也颇值得注意。从剧作风格来看,《桃花人面》语言蕴藉,意境优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桃源三访》则曲词整饬工丽,更具婉丽之美。二者一如写意画,一如工笔画,风格迥异。换言之,《桃花人面》以意境优美见长,而《桃源三访》以曲词典丽见长。陈洪绶曾评点《桃源三访》曰:“传情写照,句抉空濛,语含香润,能令旧日诸人嘘之欲生,后来读者对之愁死,可为王、郑之极笔矣。”[3]544以“王、郑之极笔”来赞誉《桃源三访》,指出此剧对于王实甫、郑光祖等语言工丽、善于传情风格的继承与发扬。从剧作体制来看,《桃源三访》对《桃花人面》的改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改“出”为“折”。《桃花人面》共五“出”,《桃源三访》改为五“折”。二是改变了“科”“介”混用的情况,一律用“科”。《桃花人面》中“科”“介”二语混用,如第一折有“女下持水上、开门揖生介”,有 “女作斜倚觑生科”,又有“生作辞介”,“女作目注不应送生、生回顾、女长叹掩门介”等,时“科”时“介”,无一定规范。《桃源三访》彻底改变了这种混用现象,一律用“科”。三是变“副末开场”为“楔子”。《桃花人面》开头的“鹧鸪天”“副末开场”在《桃源三访》中被新增加的楔子取而代之,楔子中通过叶蓁儿与其父的独白及二人间的对话,交代了基本人物关系、时间、地点、缘起等剧情要素。四是角色名称增多。《桃花人面》中仅以“生”扮崔护,其他剧中人物如叶蓁儿、叶父、及邻家二女等均无角色名称,而《桃源三访》丰富了剧作的角色名称,让“外”扮老父,“旦”扮叶蓁儿,“小旦”扮邻家女子。五是调整了剧中人物。《桃源三访》将《桃花人面》中的邻家二女改为一女,增加了王孙及其所携之妓、对景吟诗唱和的书生、崔护书童等背景人物。六是演唱形式的变化。《桃花人面》第一、五出由生旦双唱,第二、四出由旦唱,第三出由生唱。《桃源三访》第一、三折由生独唱,第二、四折由旦独唱,第五折则旦接生唱,即由生唱“十二月”“尧民歌”二支外,俱为旦独唱,“此即所谓生旦全本”[8]339。通观从《桃花人面》到《桃源三访》的版本变化,作为改本的《桃源三访》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三:其一,曲词整饬典雅,更为文人化;其二,剧作体制趋于严整统一,更为规范化;其三,由于剧中人物与场面的增加,无形中会强化演出效果,更为舞台化。但《桃源三访》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一是传情不够自然。《桃花人面》是一部美轮美奂的传情之作,论者多有论及。如祁彪佳曾评此剧云:“作情语者,非写得字字是血痕,终未极情之至。子塞具如许才,而于崔护一事,悠然独往,吾知其所钟者深矣。今而后,崔舍人可以传矣;他人之传崔舍人者,尽可以不传矣。”[9]171此剧以桃花意象贯穿始终,桃花、人面交相辉映,给读者提供了足够的审美想象空间。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充满了意境美。为了使剧作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一般的剧作家往往“尽量使剧本节节尽情,场场尽情,把感情痛快淋漓地抒发出来”,以期“达到情浓意真的效果”[10]204,而《桃花人面》一剧情感的抒发既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无痕,又如暴风骤雨般震撼人心。较之加工修饰后的《桃源三访》,更为真率动人。《桃源三访》在追求曲词整饬典丽、组织精巧的同时无形中显露出些许“斧凿”之痕,少了一些使曲情婉转酣畅的浑元之气,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自然”。王国维指出“自然”是成功文学作品的特质:“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11]98《桃源三访》正因在传情写意时少了这种自然浑元之气而略逊《桃花人面》一筹。

二是崔护形象略显轻佻。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桃源三访》中的崔护形象与原本《桃花人面》相比,显得至诚不足,轻狂有余。如两本第一折都写崔护因渴求饮,与农家女叶蓁儿一见钟情。《桃花人面》以诗意的描写含蓄地传达了崔、叶二人之间的朦胧好感,而《桃源三访》则改写成崔护明确表达了对叶蓁儿的爱慕之情,主动要求她以身相许,且有“搂科”等轻狂行为。剧中对崔护这种轻薄行为的描写尽管如有的学者所言 “属晚明文坛张扬情欲的写实风格”[6],却使其至诚君子的形象大打折扣,还使其对叶蓁儿的追求染上了一丝文人猎艳的色彩,“情”的成分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剧作“至情”主题的凸显。不过,瑕不掩瑜,《桃源三访》仍不啻为一部“委曲深至”缠绵悱恻的传情之作。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两个版本并无太大差异,所以贬斥或溢美任何一本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桃花人面》到其改本《桃源三访》,既彰显出孟称舜杂剧创作的趋元倾向,又体现出其对元杂剧创作体制的突破。简而言之,《桃源三访》在划分场次时改“出”为“折”,舍弃“副末开场”而使用楔子,增加了外、旦、小旦等角色名称,舞台提示语一律使用“科”,这些方面都表现出对元杂剧创作体制的承续。不过,孟称舜的杂剧创作不仅具有鲜明的趋元倾向,同时也借鉴了传奇创作的体制要求,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元杂剧的体制束缚,展示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例如,在剧本容量方面,两个版本都为五折,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定例;在角色演唱方

面,两个版本也都是第一、三折由生主唱,二、四折由旦主唱,第五折为生旦合唱,突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到底的程式。

[1]马权奇.二胥记题词 [M]//朱颖辉,辑校.孟称舜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姚燮.今乐考证[G]//中国戏剧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孟称舜.柳枝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7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朱颖辉.孟称舜新考[G]//戏曲研究:第6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5]萧作铭.古典戏剧美学的新贡献——孟称舜“当行论”试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104-110.

[6]周永忠.《桃花人面》版本比较[J].艺术百家,2006(4):26-28.

[7]孟称舜.桃花人面[M]//朱颖辉,辑校.孟称舜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曾永义.明杂剧概论[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

[9]祁彪佳.远山堂剧品[G]//中国戏剧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0]赵庆元.中国古代戏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罗清恋,吴强

The Version Com parison Between Visit to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 s and Peach-blossom Face

JIN Yanxia
(School of Liberal Arts,Lanzho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Lanzhou Gansu 730020,China)

Taken together,there are no obvio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each-blossom Face and it's edition Visit to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Objectively speaking,the changes in the plot,drama style and system of Visit to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 to Peach-blossom Face is the icing on the cake beauty,also has a slight blemish of regret.From Peach-blossom Face to the change of Visit to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both highlight the trend of Yuan zaju creation tendency ofMeng Chengshun,it also shows his breakthrough of Yuan zaju creation system.

Meng Chengshun;Peach-blossom Face;Visit to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version

I206.2

A

1673-8004(2016)06-0031-04

2016-06-01

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孟称舜及其《古今名剧合选》研究”(项目号:2015A—16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古今名剧合选》研究”(项目批号:15XJC751003)的研究成果。

金艳霞(1979— ),女,甘肃白银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崔护传情桃源
鸡蛋益人又传情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六 平武剪纸的写意与传情
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人面桃花
搬迁十年访桃源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