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处敞开的心灵之窗
——唐宋登高诗漫谈
2016-03-28周斯韵
周斯韵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在高处敞开的心灵之窗
——唐宋登高诗漫谈
周斯韵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在唐宋大量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之作。这些诗歌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与情感,犹如在高处敞开的“心灵之窗”,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古代文化人置身高处的各种心境与思考。文章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唐宋登高诗从六个方面进行简要归纳与论述,以期实现一种多方位的理解与认识。
登高诗;唐宋;漫谈;心灵之窗
0 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登高诗中,唐宋登高诗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古人登高的形式有两种:登山与登楼(包括登台、阁、城)。品味这些诗作,在取得一种高远视野的同时,可获得某种启迪,并分享诗人的人生感慨[1]。登高人为峰,情意自纵横,本文通过梳理唐宋登高诗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分别从“开拓视野,澄澈怀抱”“思念亲朋,呈现怀想”“自我审视,感叹际遇”“激荡胸怀,抒情言志”“深广体察,揭示哲理”“抚今追昔,穿梭古今”六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归纳与评点[2]。
1 开拓视野,澄澈怀抱
站得高,看得远;看得远,心胸阔,情意切。唐宋登高诗中这样的作品不少。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唱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开阔的视野、跳荡的情怀、洒脱的怀抱跃然纸上,读之令人精神旺健。
登高可以壮怀激烈,也可以情思平和温婉。范成大在《雪霁独登南楼》中就描绘出一种“温丽”悠然的境界:“雪睛风劲晚来冰,楼上奇寒病骨惊。雀啄空檐银笋堕,鸦翻高树玉尘倾。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读之令人悄然出神,心胸澄静。
陆游在《登拟岘台》表达了一种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点拨出一种冲淡平和的心境:“层台缥缈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酝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动人以悠远、平和的超脱感。
世间有不一样的高处,置身高处也有不同的境界。曾巩在《西楼》中则表达出一种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暴风雨将临,诗人不是闭窗躲避,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为读者拓展出一种豪壮的情怀。
2 思念亲朋,呈现怀想
登高放眼望,远处有亲朋。唐宋登高诗中有大量站立高处,眺望远方,思念亲朋,呈现怀想之作。
今之诗人说:“因为有了你,我才有远方。”这境界与情怀在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中早就存在:“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种登高放眼、遥遥互望的情谊令人感动。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并非写自己登高,而是遥想远处的兄弟登高思念自己,其中别有一番况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所呈现的心理空间十分阔达,富有层次,称得上是一种“另类”的登高诗[3]。
白居易在《登西楼忆行简》抒写到:“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借景写情,兄弟情谊历历目前。
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的柳宗元心情萧索,无所依傍。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思念同遭贬谪的朋友们:“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伤感及“抱团取暖”的真挚友谊,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心理景象。
3 自我审视,慨叹际遇
古代诗人中多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人生道路坎坷之人,登临高处,自我审视,难免发出悲声[4]。
杜甫的《登楼》《登岳阳楼》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登楼》更是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感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无限的感伤。“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种将个人际遇的蹉跎与报国无门的感慨交融在一起的抒写,在陆游《楼上醉歌》中也有表现:“我游四方不得意,佯狂施药成都市,大瓢满贮随所求,聊为疲民起憔悴。瓢空夜静上高楼,买酒卷帘邀月醉。醉中拂剑光射月,往往悲歌独流涕。除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丈夫有志苦难成,修名未立华发生。”
当然,登临感慨也不全是悲,也有从坎坷与悲苦中产生出的豪爽与挺拔。比如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就是这样。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遇赦归来,登临眺望;大难不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则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诗中感慨家国人生,百感交集,满怀悲恨。
“文章憎命达”。说到底,古代的优秀诗人中“穷困”者多,再加上遭逢战乱、奸臣当道、老病等原因,登临高处时所发悲声,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 激荡胸怀,抒情言志
高处视野阔大,最易壮怀激荡,抒情言志。
陈绛《登高》:“劝君莫辞满酌酒,瑶林琼木皆良友。就中此会难暂忘,一年两经九月九。茱萸含香又满头,黄菊飘英再盈手。清欢未见玉山颓,高空任待金乌走。落帽声名何足取,孟嘉一会登龙首。梅仙耳热遗我诗,诗笔如椽胆如斗。”这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登高,一个人只有登上了道德的高处,就会从心底里涌出“落帽声名何足取……诗笔如椽胆如斗”的豪情。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生动表达了作者的山野之恋、田园之想,抒写出不为尘世所羁的志向。
陆游《大风登城》:“风从北来不可当,街中横吹人马僵。西家女儿午未妆,帐底炉红愁下床。东家唤客宴华堂,两行玉指调笙簧。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我欲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才疏志大不自量,东家西家笑我狂。”此诗的诗眼在于“我欲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诗中虽有谦词,作者的报国之志却豁然目前。
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楼》:“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道说烟尘近洛阳。”这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路过钟祥,登上白雪楼,听说藩镇吴元济兵犯洛阳,忧国忧民的感愤之作。写出他虽遭贬谪却不计个人得失,牵挂国计民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5 深广体察,揭示哲理
高处是世人行走世间的非常态,低处才是常态。因此,在非常态的高处,常常会有辽远之望,非常之思。下列登高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揭示的哲理有二:其一,站得高,看得远;其二,若要看得更远,必须站得更高。不登到高处何以能有如此见识?
世界是多维的,世间人事皆有多幅面孔,囿于一隅,囿于低处,见景、见物、见人难免会有偏颇,这个哲理在苏轼《题西陵壁》里被表现得如此生动,如此饶有兴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此,仿佛跟随诗人去到那高处,经诗人轻轻指点,豁然开朗。
杜甫《望岳》并非写实地登山,而是于一种眺望之上,在想象上攀登泰山,在想象中描绘登上峰顶后的充满哲学意味的感受,其传神之笔在诗的末尾两句,前面的皆为一种铺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地理位置高了,群山就小了、矮了。同理,难读之书读明白了,其他浅显之书就一眼可明了;难关破了,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人生的目标追求高尚了,低级趣味就远离了。
6 抚今追昔,穿梭古今
一切都将不可阻挡地走到现在,只有思绪才能去很久很久以前;置身高处,面对远方的云雾迷离和地平线的遥不可及,有时诗人们难免会抚今追昔,思绪在古今之间穿梭、畅想。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当时的李白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其当时复杂的情怀,借登高怀想,思绪在古今穿梭,获得了生动且意味深长的情怀展现。
高处多畅想,高处宜吊古感今。崔颢在《黄鹤楼》中写到:“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格调相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其中亦有情真意切的表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时光之流的冲刷之中,一些永远逝去的光阴,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物,总会时不时地引起后人的怀想,令人在怅惘之中心生缅怀,心生感动与神往。在这一过程中,心灵亦会产生一种充实与丰富,也许这正是此类登高诗存在的意义。
人在旅途,人在高处,面对无边无际的时间和空间,难免抚今追昔,浩然多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浩荡无边,个体生命不过是其中的过客,诗中虽然不乏伤感,但如果积极地去品味,也可以得到一种开悟:既然人生有涯由不得我们自主,但我们的思绪可以来去今古,在属于我们的路上努力走好。
7 结语
在诗歌中追随古代诗人登高,是一种心灵的奇妙经历。在这种经历之中,我们可以从那些宛如一扇扇敞开在高处的“心灵之窗”一般的诗作中,感知千百年来古代诗人登临高处所揭示的心理景象。只要我们能凝神体会,便会从中获得感动与启迪,获得一种心灵的滋养与丰富[5]。
[1]冯为民.登高诗的文化解读[J].考试,2010(Z4).
[2]王静.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J].文教资料,2010(36).
[3]周斯韵.在想象中的攀登:两首唐代另类登高诗的评说[J].文艺生活,2016(4).
[4]王岩.古典诗歌中登高诗的承传关系与心理因素[J].学术交流,2008(4).
[5]孙会英.登高览胜思悠悠:登高诗鉴赏举隅[J].中学语文,2009(6).
责任编辑 闫桂萍
The Soul Window Opened from Height——Rambling on the Poems of Climbing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ZHOU Siyun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1331,China)
Many outstanding works emerged in a large number of poetry ascending as the them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se poems contain rich thoughts and feelings,like the“window of the soul”opened in the height,from which readers can glimpse the ancients’variety of moods and thinking.In this paper,some representative poems of climbing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m from six aspects,expecting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climbing poetry;Tang and Song dynasties;window of the soul
I207
A
1674-5787(2016)04-0095-04
2016-06-05
周斯韵(1989—),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