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学审美
——以《马拉喀什》为例

2016-03-28聂素民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土著人奥威尔

聂素民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学审美
——以《马拉喀什》为例

聂素民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高级英语”定性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000年3月,教育部规定“高级英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旨要即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等等。文学审美将开阔认知“高级英语”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同时,还能传递文本的教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伦理价值判断。《马拉喀什》是选入“高级英语”第2册第2课的文章,它是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佳作。本文通过语言输入假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良知,通过合作式和任务型教学阐述文本直观写真的艺术审美,发掘文本的伦理教诲功能。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审美将更能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能力。

文学审美;“高级英语”;《马拉喀什》;奥威尔

“高级英语”定性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000年3月,教育部规定“高级英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旨要即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等等。“高级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都来自于英语文学名家精选的上乘之作。从中不难看出,把“高级英语”教学视为文学欣赏课抑或是文学审美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况且,众多的“高级英语”教学研究论文,倾向于文体学、语篇理解、文化欣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元认知能力、语言鉴赏能力等。归根到底,把文学审美寓于“高级英语”教学之中,是解决诸问题的源泉。搁置文学审美关照下的“高级英语”教学,将缺少对语言魅力解读的妙趣,缺乏对英语文化认知的途径。相反,以文学引路,将开阔认知“高级英语”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同时,还能传递文本的教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伦理价值判断。《马拉喀什》是选入“高级英语”第2册第2课的文章,它是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1950年1月)的佳作。

1 作者良知的发掘

借鉴卡拉申语言输入假设中的要点,让学生习得语言,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而“高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奥威尔在《马拉喀什》中,叙述的是殖民地摩洛哥平民的生存境况。作为一名英国人,奥威尔来到这个殖民小镇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课前先作查询,再综合学生的资料,归纳要点。在学生先有任务接受和完成的基础上,趁学生预热在即,教师做奥威尔相关的背景知识输入,以打开学生大脑中的情感过滤器。奥威尔是因为身患肺病,他可以任选一个远离伦敦的地方,去呼吸新鲜空气,可是,他不知道当时的摩洛哥是在非洲,也不知道它是个殖民小镇。来到这个小镇后,奥威尔满目都是殖民地的平民受苦受难的情境,激起了他的殖民话语批判的欲望,这不仅不利于他养病,反而还使他病情加重。于是,他带病创作了这部散文式的小说,直接针对殖民话语,拿出了那个时代、那种生重病情境下少有的批判的勇气和力量。关于殖民话语的批判,奥威尔还创作了《缅甸岁月》《绞刑》和《射象》。《缅甸岁月》(1934年)是奥威尔的处女作。小说采用主人公的“胎记”和土著地方官员吴波金的“雍肿”的身体符号,揭示耻辱的殖民话语下印属殖民地缅甸的社会生活现象。奥威尔以自己在缅甸当警察的经历,把小说中的主人公弗洛里当作自己的代言人,也可以说是隐性作者,叙述了英国殖民主义以白人为中心、为老爷,以土著为兽、为奴、为他者,构成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伦理分界线,人与人的关系蜕变成人与兽的关系,抑或说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弗洛里被视为小说叙事的一条主线,而小说的另一条主线则是吴波金的叙事,围绕着这个主题,小说阐释了殖民话语耻辱的象征艺术审美。奥威尔从缅甸回英国之后,自感那种殖民主义的耻辱感,无法释怀。之后,他就亲历当流浪汉、做乞丐、进收容所,亲自到反法西斯前线去做记者、做战士。一方面见证反法西斯主义环境下的生活伦理现象,另一方面也许是求一个良心的支点或平衡。另两部小说《绞刑》和《射象》也是描写殖民地的见闻,也是关涉殖民话语的批判。从奥威尔的创作行动和生活行动,教师足以引导学生去欣赏作者行为中的良知,从而激起学生欣赏这部小说的兴趣。

2 文本直观写真的艺术审美

奥威尔采用了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让摩洛哥小镇的殖民地土著人的生活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式教学与学生形成互动,随之,让学生带着三个学习任务,先作文本细读:一是《马拉喀什》场景的直观写真;二是人物的直观写真;三是语言的直观写真。完成任务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信息,再在全班分享学生的三项任务的信息。这一轮结束之后,教师以文学审美作为切入点,总结学生学习成果,导入教师的文学审美。

在《马拉喀什》文本的开头,作者的描写是:“As the corpse went past,the files left the resta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but t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what really appeals to the flies is that the corpses here are never put into coffins.”[1]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当死尸经过时,成群结队的苍蝇一窝蜂似的离开餐馆,没命似地追着死尸,而过了几分钟之后,这些苍蝇又飞回来了……而真正吸引这群苍蝇的恰好是这具死尸,这儿的尸体从来没有装入棺材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可以细读到作者描写死尸、苍蝇时的平静和耐心。死尸发出恶臭味,致使苍蝇追死尸,揭示了对尸体的不尊敬,也就是人的尊严丢失殆尽,人生一体两尸,即一体为活着时的行尸,另一体即死尸。人对死尸的尊重被视为伦理的应当,而这里尸体没有被尊重就如人没有尊严一样,如此丧失尊严、人不得好死,是伦理的一个禁忌。接着往下讲,可以读到,那些追过尸体的苍蝇又飞回到那镇上的小餐馆的桌子上来,甚至掉到食物中去,被活人吃了,这是一种怎样的静态直观描写,会激起读者心理上怎样的认知反应。奥威尔的描写往往是以最简单的词、最平静的语句、描绘那最悲情的最丢尊严最没有人性的艺术审美的崇高。

接着,作者把叙写从死者到生者,同样是以“直观写真”的形式进行描写[2]。殖民地土著人是nothing except the rags they stand up in(没衣服穿,只有几块破布披身)的生存境况,还有when you see how the people live,and stillmore how easily they die…(看到他们活着时过着这种悲惨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如此难以维继,那死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从平民、破布、死者再到生者的转换和联系,使我们可以看到the spectacle of misery and suffering(一幅悲惨和痛苦的展示),这让读者的心理接受到的是一种悲情的连环画的情境,给读者一种痛心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从作者不动声色的静态的叙述,接受并体验到文本的艺术审美,获得一种阅读的兴趣。

再引导学生,看作者的另一种动态的叙述,也就是作者去用自己手上的面包在做bread feeding the gazelle(给瞪羚喂面包)时,有一位an Arab navy(一位阿拉伯人)looked from the gazelle to the bread and from the bread to the gazelle(正在看他喂面包,阿拉伯人的目光从瞪羚到面包,又从面包到瞪羚不停地转来转去)。这目光的转移其实就是阿拉伯人的心理活动,他的整个心都纠结在那块面包上,心想这么好的面包为什么不给我吃,还喂给瞪羚吃,他又多么想从动物口里分到一口,那种眼巴巴的眼球转动,是最好的写真叙事,表明阿拉伯人的饥饿难忍,却欲言又止,又那么有忍耐力,虽然饥饿难忍,却不说出来,此时作者还加了一句看似平淡无深度的话,This man is an employee of the municipality.(此人还是一位政府官员),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政府职员都食不果腹,那一般平民百姓过上的是怎样贫困的生活。这文学的张力无形中得以提升。

可以想象那一般的平民百姓会是怎样一幅窘况。作者来到犹太人的平民窟里,看到那里的小孩就像黑压压的苍蝇一样聚焦在一块,眼睛溃烂的样子;那里的木匠师傅,身躯弯曲变形;那里的街道,已然是尿液流成河;那里的房子,全是没有窗户的;那里的犹太人全部挤在漆黑的虫子满天飞的窟窿里劳作;那里的平民为了一支烟屁股,会疯抢,就连盲人瞎子也会在地上艰难地乱摸;那里的妇女,累得背驼成倒L字形状了。

犹太人的劳动工具也是匮乏的。农民没有耕地的农具,他们不得不使用破烂不堪的木头工具;他们缺少牛耕地,不得不用一头牛加一头驴同拴在一块用来耕地,如果用两头牛的话,他们又养不起,如果用两头驴的话,两头驴的力量又不够,则耕不动地。平民如此贫困潦倒,可是在殖民者眼里,不仅不以为然,而且反认为是这些土著人抢占了工作机会,抢占了钱财,控制了银行、经济乃至一切,好像这些土著人这么贫困的状态还是多吃多占了那般,认为土著人的贫穷都是装出来的。这里殖民者与土著人之间的关系即富人与穷人的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主人与奴仆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3 文本的伦理教诲功能

教师为学生做了文本欣赏的输入和解读之后,紧接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对文学的教诲功能做深入的挖掘。“文学的教诲作用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的实现过程就是文学审美的过程。教诲也是文学审美的结果。审美就是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就文学而言,审美是文学伦理价值的发现和实现过程。文学的审美只有同文学的教诲功能结合在一起才有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伦理价值。”[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这部小说就是特定的历史阶段奥威尔以小说当作社会伦理的表达形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了艺术审美的体验,同时也使小说的文本价值通过文学教诲功能之作用得到体现。文本中所描写的殖民者的伦理选择为恶行,他们视而不见土著人的困苦,反诬蔑他们的困苦都是装出来的,使读者产生了伦理意识,产生了对殖民者伦理恶的判断;同时,对土著人的坚忍、对受压迫的零反抗又激起了读者各种同情、难受和痛苦的伦理意识,通过这一善一恶的伦理叙事,从而坚定读者择善弃恶的伦理选择,那就是痛恨殖民主义和殖民者。

通过对文本的伦理教诲功能,教师再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奥威尔本人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会给予读者怎样的伦理教诲功能抑或说伦理启示。奥威尔曾经也是殖民者的伦理身份,在印属殖民地的缅甸当警察。在那里,他是以白人老爷的身份,一面要坚守“白人老爷压迫土著人的伦理禁忌”;另一面他又有“与土著人亲近的伦理选择”[4],在亲近土著的同时,骨子里还是显现出与土著人不一样的伦理身份,致使他仍然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土著人。于是,奥威尔本人就产生了伦理冲突,折磨着他。尤其是他在缅甸看到土著人被当作兽一样地虐待,又创作的《绞刑》中所叙事的草菅人命,奥威尔的伦理冲突更大,心里更痛恨白人老爷。他毅然抛弃殖民地当警察的伦理身份,尽管当警察有一份体面的工资,可以过上老爷般的生活,但是他的伦理选择则相反,他不当老爷当奴才:像当流浪汉、乞丐等比奴才还不如,居无定所,生不如死地在社会最底层中混迹。可是,在奥威尔的眼里,恰恰是这一段经历,让他享受到了平等。因为在这最底层,人们再没有什么担心可以失去的,他们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流浪汉与流浪汉之间即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剥削与被剥削,相反,有的却是友情与分享。作者这样的伦理选择反差、伦理身份相异,给读者是怎样的伦理启示阿!无论如何,读者可以看到奥威尔的良知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马拉喀什》还可以从文体学去分析,像这部小说中的遣词造句也是十分直观、妙不可言的。相比较之下,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审美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提升学生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能力。

[1]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选自高级英语(第3版,张汉熙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2011:21.

[2]聂素民.马拉克什的“直观”写真[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75.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J].外国文学研究,2014(4):9.

[4]聂素民.伦理诉求和政治伦理批判:奥威尔小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54.

责任编辑 刘志明

Literature Aesthetic of the Advanced English Teaching——Taking Marrakech as an Example

NIE Sumin
((Dongfang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Haining Zhejiang 314408,China)

Advanced English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the English-major.In March 2000,Ministry of education stipulated that Advanced English may be likely to cultivate and prompt the analytic and appreciative abilities of well-known articles,etc.Literature aesthetic may explore the literature views on Advanced English,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s and convey the literature teaching function to improve students’ethical judges.Marrakech adopted in the unit two of book two of Advanced English is one of the best pieces written by England important writer,George Orwell.This paper leads students to analyse the writer’s conscience by the language input hypothesis,to experience the literature aesthetic by illustrating the cooperative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reconstruct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In the classes of Advanced English,literature teaching will accomplish the tasks of teaching outlines and improve students’proper estimation on ethical values.

literature aesthetic;Advanced English;Marrakech;George Orwell

H3191

A

1674-5787(2016)05-0084-04

2016-08-13

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反思西方文明视野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编号:2015B048)的研究成果。

聂素民(1960—),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土著人奥威尔
《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条约》对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的影响与立法建议*——兼析《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无障碍服务条款
土著人不“土”
马拉喀什记忆
小土著人去狂欢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
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