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多元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要性探赜

2016-03-28杨芳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思潮弘扬

杨芳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价值多元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要性探赜

杨芳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党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之社会地位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把握价值导向与价值多元之辩证关系的必然选择,亦是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之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更是积极应对转型期中国之现实状况的必然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多元;价值主导

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是目前社会存在的客观形势。面对价值多元、思潮多样的新形势,我们是否还需要立主导、谋共识?换言之,在价值多元、思潮多样的新形势下,我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何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确立的合理性基础,亦影响到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无疑成为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核心价值观之社会地位作用认识把握上的高度自觉

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作为人们价值认识与评价的产物,价值观无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向度。人们所处的社会形态、所居的社会地位、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不同,各个社会阶级、集团和群体的价值观会存有明显差异。即使处于同一社会阶级、集团和群体的人们,由于各自的社会经历、接受的教育程度、各自的性格特征不同,其个体价值观也会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并不能否定社会价值共识的存在。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势必会形成反映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而在这一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即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梁漱溟先生曾指出:“盖人类文化占最大部分的,诚不外那些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技术、组织制度等。但这些虽极占分量,却只居从属地位。居中心而为之主的,是其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之价值判断。”[1]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历来备受学者关注。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宗教视角彰显文化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塞缪尔·亨廷顿以文化冲突解析全球政治框架之范式发现文化之于全球政治的重要作用,而约瑟夫·奈则以“软实力”概念凸显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之于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作为社会意识的核心,核心价值观不仅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与方向,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更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持的重要保障。回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封建社会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则对维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进,这些核心价值观因其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亦出现过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但饶有意味的是,这种现象似乎并不能否定核心价值观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是从另一维度证明: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更离不开核心价值观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在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党对核心价值观社会地位作用认识把握上的高度自觉。无论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还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2],抑或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的重要任务,无不深刻昭示着我党对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位作用的准确把握,无不生动彰显着我党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决心。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价值主导与价值多元之辩证关系认识把握上的高度自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换言之,任何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都是特定利益之派生物。不同的社会群体存有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关系带来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不同的利益诉求则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所谓社会思潮,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反映特定阶级、阶层利益诉求、具有某种理论形态并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社会思潮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某种利益与要求,总是同一定的利益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利益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必然会寻求某种学说或思想理论作为支持,致使反映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得以产生。而不同的社会思潮要得到广泛传播并在现实社会发挥影响,就必然要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各自的理论阐释和思想观念,从而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一般说来,人们的利益关系愈为复杂,人们的利益诉求就愈为多元,由此产生的社会思潮就愈为多样,带来的价值取向亦愈为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化,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观念亦昭显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征。面对思潮多样、价值多元的新形势,我们党是否还需要树立价值主导?如何正确认识坚持先进社会价值主导与尊重人们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自然成为当前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坚持先进社会价值主导与尊重人们多元价值取向并非截然对立、彼此悬隔,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多元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主导之基础。社会价值主导必须要反映纷繁复杂个体价值取向的“差异”,完全脱离多元个体价值实际利益诉求的抽象的社会价值主导,既没有存在之必要,亦没有存在之可能。另一方面,社会价值主导影响和制约着多元价值取向。任何个体的价值观均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势必会受到社会生产方式、价值取向诸多因素显性或隐性的掣肘,程度不同地濡染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印上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烙印。

在当前社会思潮激荡碰撞、价值取向交锋博弈的新形势下,我党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5],生动体现了对价值主导与价值多元之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所谓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与不同,不压制人们价值选择的民主与自由。所谓包容多样,就是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广泛吸收人类社会既有的先进理论成果和价值理念,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扩大核心价值观的包容度和影响力。应强调的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非意味着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是意味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差异中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中不断求得思想共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实践之历史经验教训认识把握上的高度自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积极加强思想建设,尤其是体现自身意志的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亦不例外。

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即为明显例证。众所周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胜利进军。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使得共产主义从徘徊在欧洲上空的“幽灵”崛起成为世界的重要政治力量。列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得共产主义由抽象理论阐释变为现实实践运动。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亦如火如荼地展开,社会主义进入一国胜利扩展到多国胜利的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亦有过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攻击、考茨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背离与抛弃、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政局突变和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就苏东巨变而言,其产生原因固然非常复杂,其中既有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之外因,亦有苏共内部腐败变质之内因,但经过细致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放弃甚或背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由是观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取得的成就、遇到的挫折和存在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能否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能否积极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当前,在国际“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从未消失、西方文化渗透愈演愈烈的新形势下,我党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它关系到党自身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亦关系到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锋、较量这一“无硝烟战争”中,面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贝尔“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历史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我党倡导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主动权、把握主导权、争夺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彰显了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高度自觉性。历史的经验早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具有统一意志并形成共同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

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转型期中国之现实状况认识把握上的高度自觉

任何意识都植根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之中,都是特定时代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6]由此,要理解当前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我们需要对当前社会复杂世情、国情作出谨慎判断,对转型期中国现实状况进行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作出理性分析。

就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内在环境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凝魂聚气的 “精神性旗帜”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多元价值观念的出现,在带来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和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的同时,亦造成个体价值抉择的困难和价值取向差异的日趋拉大。如乔治·克劳德所描述的那样,“现代社会基本的人类价值是不可还原地多元的和‘不可公度的’,它们会而且常常会彼此冲突,使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8]。面对人们价值选择的困境与挑战,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愿望、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作为价值领域之“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支柱,亦是消弭社会分歧、凝聚共同意志、形成一致行动的行动向导,具有维系社会和谐的通约性、凝聚精气神的强大感召力,起到了凝魂聚气的“精神旗帜”的作用。

就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的外在环境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强基固本的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当今世界价值观念深刻变革,工具理性的过分彰显,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更为关注直接的、外显的和个体性的价值,间接的、内在性和理想化的价值日益遮蔽;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功利主义的过分猖獗,致使拜金主义现象日益猖獗,享乐主义行为日益盛行。对于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而言,理性化、主体化、功利化价值观念正日益影响甚至扭曲国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失衡、行为失范、社会失序的价值危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人之存在意义的失落与价值危机不断产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渗透的不断深入,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文化交融交锋亦日益凸显。这些都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构成极大挑战。世界范围内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新态势与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明确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矫正错误价值取向,消解价值危机的精神根基,亦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综括上述可见,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党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必然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社会地位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把握价值导向与价值多元辩证关系的必然选择,亦是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更是积极应对转型期中国现实状况的必然抉择。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95-9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0-16(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72.

[7]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8]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

责任编辑:杨松水

G641

A

1672-2868(2016)05-0013-04

2016-07-01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编号:Szzgjh1-1-2016-20);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zdjy119);巢湖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杨芳(1978-),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思潮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