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以池州学院为例

2016-03-28柯迁娣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池州古代文学诗词

柯迁娣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以池州学院为例

柯迁娣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适应池州学院大力推进实践型教学的形势,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尝试建立“听—说—读—写—行”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培养学生倾听、诵读、评析、写作、感悟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学精神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听—说—读—写—行”;能力培养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问题。以池州学院现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主要侧重文学史线索的梳理,概括介绍各个发展时期重要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虽然以前也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形同虚设,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形势。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必须渗透实践教学成分。因此,笔者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适应池州学院大力推进实践型教学的形势,扬弃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尝试建立“听—说—读—写—行”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听”

古代文学的课堂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又是学生陶冶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学生不仅是倾听者,更是实践者。学会倾听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之一。

1.1 倾听作者的心声

“作品的风格就是人心的心灵的相貌,是心灵感情修养的一种表现。所以,作品风格的不同与作者的心灵感情修养有很密切的关系”[1]。品读文学作品即是探索文人心灵的境界。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做到让自我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会相通,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怀。如在读曹植的《洛神赋》时,你会被作者所渲染的女神之美所震慑,会被君王与女神之间欲爱不能的悲情所震慑,也更会被曹植那逞才使气的能力所震慑。即使我们不知道作品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但总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份浪漫凄婉的情绪。

相反,有些文人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不是特别浓烈,但有一种生命的灵动始终感动着你。王维的《辋川集》即是这样的作品。因王维是一个信奉佛教的人,所以他的诗歌中总是充满着一种禅理和禅境。以《鸟鸣涧》来说,诗的开头写人在闲静之时,看到一片片桂花飘落,是那样得自然幽静。在夜晚寂静空明的境界中,月亮出来了。它的光亮甚至能把山鸟惊醒,其叫声在春天的山谷间回荡。这份闲静、微妙情怀能将我们带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如果每篇作品教师都能将其精髓传达给学生,学生又能在倾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文人心灵面貌的认知,加强对作品意境的感受,那么就达到了古典文学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目的了。

1.2 在音乐中感受诗境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重塑诗词的情境。学生可以把乐曲作为一个阅读起点,由此对诗词内容不断地联想、补充和创造加工,在大脑中想象构设画面情境,能体验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2]。

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和音乐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感官,可以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古典文学独特的魅力。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还是一幅迷人的画卷,更是一首充满幻想的乐曲。闻一多先生曾惊叹道:“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像这样的作品,仅仅靠品读可能是不够的。如果恰当地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名曲,让学生循着乐曲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会诗歌难以言传的意境,应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典诗词的有些作品直接被后人谱成了乐曲,有的还被填词翻唱。教师在课堂品读这些作品时,可以把它们与音乐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去发现最能与这些诗词意境相结合的乐曲。这种倾听、寻找与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好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2“说”

在教学中恰当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我实践的机会,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1 专题发言

鼓励学生围绕专题走上讲台进行发言。这样做,既可起到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作为听的延伸,又可锻炼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从听别人说到自己说给别人听,做到听、说结合。如在介绍完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之后,可以安排一个李清照作品赏析的专题。首先让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写成专题发言稿,最后鼓励学生在实践课堂上走上讲台进行发言。

2.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以小组形式,在实践课上积极思考、激烈讨论,最后形成自我观点的一种实践方式。如赋和骈文这两种文体,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它们曾经显赫一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性文体,甚至被后世赞誉为美文。但随着文学的演变,又一度被看成了“形式主义”的典型。针对文学发展的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学生既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表达自我的看法,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完成个人较难完成的事情。

如果说专题发言重在培养学生个体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敢于实践的能力的话,那么课堂讨论则更重视学生集体探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从课堂开始就能形成一种团结的意识、集体的意识。

3“读”

3.1 朗读作品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朗读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朗读好一个作品,除了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能发普通话标准音,字音正确,念词完整,不读破句,吐字清晰、饱满等等)以外,还要深入研究作品,准确理解作品的主题……”[4]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朗读的基本条件,却很难把作品读得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尝试把握作者的个性,不断进行朗读的训练,这样才能较好地朗读文学作品。

对于古代诗歌,还要让学生学会诵读。诵读,就是“美读”,是要读出一个韵律和节奏来[5]126。中国古代的诗歌都有它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二、二”的节奏。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二、二、一”的节奏。杜甫《秋兴》中的诗句“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二、二、二、一”的节奏。除此之外,古代诗歌还通过平仄的搭配和押韵来形成诗歌的韵律之美。诵读诗歌,首先要把这些节奏韵律读出来,然后还要做到“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高声朗诵是为了把诗歌对你的兴发感动的情绪提起来,而密咏恬吟则是对诗歌小声地静静地吟诵,是为了体会它不可言传的意蕴[5]134。

3.2 背诵名篇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曾要求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50篇(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同样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显然,大量阅读背诵经典名篇,这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前提条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古典文学的积累非常有限,这就制约了学生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深度上的提高。因此,从2013级开始,池州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文学经典名篇,并通过有效的考查方式,最后成绩纳入学分。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背诵名篇的意识,通过课堂抽查、考试等多种形式将其落实到行动上来。

4“写”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除了写作课程必备的实践之外,其它各门课程也离不开写作的环节。就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可以尝试撰写作品赏析文章、专题讨论发言稿、诗词摹写和专业小论文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是实践教学的成果体现。写建立在听、说、读、行的基础上,又做到了五位一体的结合。这里主要探讨诗词摹写和专业小论文两种实践教学方式。

4.1 诗词摹写

在大量古典诗词的熏陶之后,学生对诗词的写法有了一定的感知,这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诗词摹写,进而创作诗词。诗词摹写和创作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诗词写作的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里抒发自我的情怀,从而得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解放。“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来的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5]28在今天“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已经很难停下脚步去感受自我心灵的情怀,而诗词摹写和创作正好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精神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4.2 专业小论文

专业小论文是写的更高层次的体现,是今后撰写毕业论文的基础。它需要以理论课所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最后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每学期布置专业小论文不宜过多,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抄袭敷衍。在每篇专业小论文布置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并对论文的写作格式进行规范,真正做到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5“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江山入怀抱、风情启宏思,那是再好不过了。而实际上池州本身就是一个聚天地之灵气、育人间之秀美的地方,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美名。这为池州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5.1 参观考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池州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参观考察,做到知行统一。如在学习晚唐诗人杜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池州复建的“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池州市区西郊,它因杜牧的一首《清明》诗而名垂千古,也因此诗而名扬天下。学生在参观考察时,行走在杜牧曾经走过的土地上,吟诵着这首千古不朽的诗句,心灵深处肯定会产生某种震撼和共鸣。这便是进入了文学接受的高潮[6],它对学生心灵的陶冶远远超过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

5.2 感受池州人文情怀

以“千载诗人地”而著称的池州,历代名人群星荟萃,佳作如云。陶渊明、金乔觉、李白、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包拯、岳飞、王阳明、姚鼐、弘一、黄宾虹、张大千等文坛巨擘、哲人政要,都曾踏足过池州,留下了无数的篇章。杏花村,更是池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清代郎遂编写了一部《杏花村志》,民国时人胡子正又编写了《杏花村续志》。这两部村志向我们展示了杏花村悠久的历史风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池州的人文情怀,培养其对池州、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做到教学立足于池州,学生服务于池州。

6 结语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文学又是其中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如何让青年学生从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发展历史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魂,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听—说—读—写—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文学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传统,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1]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刘敬珍.行走在插图和音乐中的唐诗宋词教学[J].科技视界,2012(14):151-152.

[3]闻一多.唐诗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6.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20.

[5]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51.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2

A

1674-1102(2016)04-0135-03

10.13420/j.cnki.jczu.2016.04.037

2015-12-24

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28)

柯迁娣(1978—),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池州古代文学诗词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