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传统木雕艺术形式研究

2016-03-28朱铁军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安庆木雕雕刻

朱铁军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安庆传统木雕艺术形式研究

朱铁军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安庆传统木雕艺术富含安庆地域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工艺技法,以其精湛的雕制技艺、形象生动的造型、雅俗共赏的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诠释了安庆地区民间审美观念与艺术风格,通过系统阐述安庆传统木雕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以及工艺特色,并以安庆地区部分传统建筑之木雕构件为例,全方位展现出安庆木雕富有浓郁本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真实地还原出一种具有鲜明民间色彩的传统技艺形式。

安庆地区;传统木雕;艺术形式;题材表现;工艺特色

安庆民间雕刻传统甚浓,有木雕、石雕、铜雕、根雕、微雕以及食雕等多种雕刻形式,争奇斗艳,精彩纷呈,其中以安庆木雕技艺尤为精妙,它透现出安庆地方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工艺手法,以其精湛的技巧、形象生动的造型、雅俗共赏的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富含地方文化艺术审美趋向的观念在安庆民间传统工艺史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足迹。

安庆传统木雕源于明代,多为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建筑木雕主要集中在寺庙祠堂。题材为佛家造像、故事传说、吉兽仙草、花鸟虫鱼、祥瑞图案等,表现方式多现浮雕、镂雕、圆雕等,工序复杂,雕刻技法成熟精湛。

1 安庆木雕的历史背景

明清两代是我国木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时期,安庆木雕即起源于明代。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后,至明时已是颇具影响力,而明朝除世宗排佛外,其它各帝均崇尚佛教,故安庆木雕自源起便与佛家造像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寺院庙堂的木雕题材成为了安庆木雕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安庆明代佛像木雕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姿态安然,超凡脱俗之佛家风范由然而生。

安庆地处皖西南,同样有着浓郁的徽文化特色,注重家族谱系,古时通常每村均建有祠堂,而且多是一姓一祠堂,这些为数众多的祠堂保留了大量的反映各类故事传说、吉兽仙草、祥瑞图案的安庆木雕制品。风格上多装饰洗炼,古雅大方。

安庆木雕发展至清代多现富丽烦琐,光华绚丽,精致毕现,玲珑美观,风格上虽有一定传承,但更具自身独到的特点。在雕刻技法上尚无较大变化,反映题材上祠堂建筑和家具木雕表现有所增强,而佛家造像与前代相比有所趋弱。

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安庆木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一是木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类现代木雕企业和作坊相继成立,木雕市场成熟,产销链良形循环;二是除建筑装饰和家具题材表现外,安庆木雕迎合市场需求,出现了大量的案头摆件、工艺制品,同时还创新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图案纹样,造型内容;三是安庆木雕艺人在发挥传统技艺特长的同时,还有所创新,不仅吸纳清代安庆木雕的精美细腻,同时又融入现代社会明快爽洁的时代气息和表现风格,令人感受和体验到清新自如的时代新风尚。

2 安庆传统木雕之形式表现

2.1 安庆传统木雕种类

安庆木雕受徽文化影响较大,而徽文化中的绘画艺术造诣颇深,受绘画艺术的熏染,在徽文化鼎盛的明清之际,“绘画的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层次的提升”[1]。安庆传统木雕构图精美,层次起伏,讲求透视,并多装饰于建筑与家具之上。

2.1.1 寺庙祠堂建筑木雕 在我国,佛教和宗族思想作为两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社会现象,对安庆地区木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安庆传统木雕多集中在寺庙祠堂等建筑之中,可以说,佛教艺术的传播和宗族意识的深入人心为安庆传统木雕的源起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安庆佛堂寺庙建筑木雕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构件及部位的木雕处理上,另一方面则集中在大量的佛教造像上。安庆木雕佛教造像造型丰富多采,其最大的特征是并没有将佛像的气韵和神态的表现放在高高在上凌驾于世的层面上,而是更趋于世俗化和人性化,深层次地展现出安庆地区民众对佛教思想的阐释和理解。这些佛教造像面部饱满圆润,神态安祥自若,五官精致得当,表情慈善仁厚,姿势自然舒坦,体态丰满优美,展现出安庆佛教造像木雕艺术的极高造诣。

安庆祠堂建筑木雕一方面为了展现祠堂的庄严神圣,同时更是为了突显家族事业的成功和人丁的兴旺,故安庆祠堂建筑木雕多现磅礴气势,精湛技法,格调高雅不落俗套,雍容有度构思巧妙。一般体现在祠堂建筑的梁枋、斗拱、檐条、隔扇、栏板等处。如安庆岳西孙氏宗祠,其兴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宗祠建筑取中国传统建筑之砖木式结构体系。建筑整体体量宏大、布局合理,且穿枋翘角、马头墙面、气势轩昂,展现出典型的皖西南建筑风格,其内还设有戏台,从台口穿过前方天井即到中厅,中厅立有八个大柱,每个柱基均精雕细刻且形态各异,“斗栱抬梁五架升脊,雀替柱撑镌雕着狮、凤、云彩,卷草花纹和人物故事,图案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2]。现该宗祠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2 家具木雕 明清时期,手工业不断趋向繁荣,家具制作技艺得到长足发展。安庆地区盛行古典雕刻家具,并出现了专门的家具制造行当和家具雕刻艺人。安庆家具木雕艺人以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民间喜好之物来装点家具和美化生活。“工匠将雕刻运用在家具上,追求雕琢装饰风格”[3],以安庆木雕花床为例,其两侧的立屏上通常镂嵌上寓意为福禄寿喜的祥瑞图案,而在床楣是上则多刻有与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相关的浮雕,并与法琅螺钿等装饰物相配,展现出繁复精美的装饰效果。

2.2 题材内容

2.2.1 佛家造像 安庆木雕佛家造像透现出既庄严又可亲,既端庄又娴雅的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风格也是趋向纤细、圆润、精妙、概念、人性和世俗。正因为大量寺院庙宇对佛家造像木雕的需求,安庆木雕才逐渐走向繁盛和成熟。据史料记载,现安庆老城在当年落成后,城内四处兴建寺宇殿堂,因而一时间需要大量的木雕工匠来雕制木雕制件,故安庆及周边府衙木雕匠工纷至沓来。安庆寺庙佛家造像木雕不仅雕法精湛,用材也十分讲究,多数佛像是“雕匠用檀、红木、铁梨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木材雕刻而成”[3]。

2.2.2 故事传说 安庆木雕故事传说题材也是十分多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百态无一不在安庆木雕艺人精湛的刀功和雕艺下表现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安庆木雕正是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以及耳熟能详的贴近思想文化和百姓生活的表现内容影响和感染着当地民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传播着富有地方意蕴的文化伦理的内涵与讯息。

2.2.3 吉兽仙草 安庆地区木雕制品表现题材多吉兽仙草,按照一般安庆地区老民居屋宅的装饰习俗与风格,在屋脊上通常会塑以坐兽,“屋檐、门窗、护栏雕刻或绘画各种兽形、花草图案,以龙、狮、麒麟、虎、凤凰、豹的图像来辟邪,称作‘五脊六兽’”[4],木质墙板上常雕有瑞麒麟送子或招财进宝等造型图案,家具上也多现龙凤呈祥的图案等等。

2.2.4 花鸟虫鱼 安庆地区百姓讲求天人合一,自然质朴,故木雕花鸟虫鱼等反映自然生灵之题材较为广泛,有四季花卉,有喜鹊登梅,有蜻蜒立荷,有游鱼戏水,不同种类的花鸟虫鱼的细部特征均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题材不仅具体造型精致异常,惹人怜爱,而且富有情趣,寓意深刻。如安庆潜山万涧古戏楼,该楼现为潜山县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戏楼,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其位于万涧杨氏宗祠内,构架为亦亭亦阁式,共有两层,全部为木质结构,其上不仅雕绘有各种戏文数十出,而且还雕刻了近百种各式图案,“台前的楹柱、横梁、枋板、栏杆、天花,以及后台的木门上均有彩绘雕刻,图案有龙凤、花鸟、虫鱼、禽兽、乌纱官帽等,历经沧桑,至今依旧形态逼真”[5],堪称安庆木雕艺术的宝库,对于研究安庆木雕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2.2.5 祥瑞图案 安庆地区但凡出现木雕的地方,均会出现祥瑞图案。祥瑞图案是安庆百姓最喜爱的雕饰题材之一。如安庆古民宅的屋檐上一般会雕有莲花式花纹或是“福”字图案;根据当地婚俗,新婚会配置雕花木床,故安庆古宅中均有古典雕花床,既称雕花床,即在周围木板上会刻有福、禄、寿等祥瑞文字或图案,同时亦有其它题材的内容表现。此外,安庆地区寺院庙堂大殿的门窗上,会装饰雕刻有富有祥瑞寓意的图案,如五蝠(即五“福”)捧寿图等等。

3 安庆传统木雕之工艺特色

安庆木雕工艺最独到的部分主要表现在其雕刻方法和艺术特色上。

3.1 雕刻方法

安庆传统木雕艺人根据题材的不同和表现形式的不同会依据各类雕刻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有所选择和侧重性地运用,同时在常年的雕刻生涯中还会不断改进和创新丰富多变的刀刻技艺,使创作出的木雕作品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富有时代的韵律。安庆传统木雕雕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块面切除法 这一方法是安庆传统木雕头道制作工序需要用到的方法。从这一方面的命名上来看,是深切大锯各方面不需要的块面,而不是精细地剔除细小的部分,故这种方法是先使用画笔或毛笔在木料上明确出需要切除的部位,再用斧或锯进行切除,以现木雕整体大局形态。当然,除使用斧锯等大件雕刻工具外,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表现或处理的部位,如需要深切的地方,要用凿刀或劈刀进行表现,再如木料边缘的地方,不能大刀阔斧,而是需要用凿刀剥离,以防止木料断裂。

3.1.2 辩纹走刀法 辨纹即辨识木料的纹路走向,辩纹走刀法就是依据木料的天然纹路自然生长的方向行刀,这是雕制木雕精品的重要手法。有时木料的纹路走向会不甚明晰或是穿插变化,这就需要木雕艺人根据对木料的认识程度和多年的雕刻经验来选择走刀方向,并需要细心耐心,对于细小的部位也是如此,以防行刀失误,造成艺术效果的大打折扣甚或是整件作品报废。

3.1.3 留实凿虚法 安庆传统木雕讲究虚实变化,相生有度,以实衬虚,以虚补实。安庆木雕在雕刻之前,需要对虚实表现的细节和力度进行构思设计,明确虚实关系,然后再在雕刻的过程中精准地把握分寸,进行留实凿虚,如在人物衣着服饰的表现方面,如何表现出飘然而动的虚实意境是安庆木雕留实凿虚法的重要功能之所在。

3.1.4 先前自后法 安庆传统木雕在打坏和修光时都是按照先前自后、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操作的,这种顺序的好处是一旦出现失误,还有补救的机会和余地。例如在人物雕刻时,人物的足部通常是高出的部位,这就需要使用从最高的部位从前往后逐步退缩的雕法,再如人物面部鼻子部位也是较高的地方,在表现人物面部五官时,也应先从鼻部向后退雕,这样才不至于造成结构失衡、比例失当的情况。

3.1.5 切削修光法“削是指用凿的斜撇面削去木料的表层,慢慢地可以层层深入,削时用凿很浅薄,千万不可深切”[6]。切削修光法是用右手操刀,左手固定住雕件,用指力或是腕力进行施刀,通常是修光步骤中较为常用的手法,对于人物衣着的修饰,特别是在衣褶裙摆起伏深浅的处理上尤其需要施刀。

3.1.6抠刮代削法 安庆传统木雕在修光过程中使用的另一种手法,由于安庆木雕制件多十分精细,造型繁多,故在一些特殊的部分如很窄的部位、深凹的部位则无法采用切削的雕法,这就需要用抠刮的雕法来替代。使用抠刮代削法可以展现出细腻的雕工和艺术效果。

3.1.7 勒剔切割法 在安庆传统木雕雕刻工序的扫尾阶段,如果需要干净彻底地清除杂屑,就需要使用这一雕法。勒剔切割法是指用勒、剔、切、割四种施刀方法并用来整洁利落地处理杂屑,即用三指或是四指握刀,刀口向外,按照木纹的生长方向朝外下刀施艺,此后左右各施一刀,再将杂屑剔除,如果此时仍未能除净,则再从反方向进行切割,以达到净剔的效果。

3.2 艺术特色

3.2.1 地方特色浓烈鲜明 皖西南建筑风格与木雕风格紧密相连。安徽西南部总体上属山地形态,地形复杂,地貌丰富,自然气候条件相对来说也较为独特,当地建筑格局以及建筑文化在地理气候等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地建筑风格。安庆地处皖西南中心地带,安庆木雕艺人依照地势走向,山形山势,巧妙的创造出极具山地特色的建筑木雕形式,营造出浓烈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地道的乡土气息,其风格特征与皖西南建筑风格相互辉映,共同生色,使得这些建筑“在其视觉造型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平原建筑的特色”[7]。

此外,其地方特色还表现在木雕取材多取自地方性树种;反映题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景物和民间传说;构思布局有皖西南的特色,重点部位重点体现,“建筑局部点缀雕锦彩绘等”[8],不似徽州木雕全面呈现,无处不雕,有木皆刻等等。

3.2.2 颇显宗教家族风范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寺庙众多,祠堂林立,安庆木雕依附其上,势必需要迎合其气韵和表征,不仅题材上要体现瑞兽灵草、佛家造像和吉祥图案,更要在风格上趋于抽象性和写意性,甚或是一定的夸张性,艺术表现并不要求与客观事物无限相似,尽善尽美,而是更加注重和强调精神层面的自由和追求,从而体现出宗教家族的或震憾人心,或深入人心,或心意相通,或潜移默化的功用。如安庆市大桥开发区叶祠小学附近的叶氏祠堂,其为清代建筑,现为村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所古祠堂,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其祠堂走廊中上刻有数量丰富的人物故事以及瑞兽灵草,不仅精美如生,更具宣传教化,渲染造势之功效。

3.2.3 富有鲜明的装饰性 鲜明的装饰性既是安庆木雕的一个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特征。安庆木雕对于装饰的部位,装饰的内容和装饰的表现十分注重,因为木雕本身反映了木雕艺人的知识、情感、修养、意志与理想等,而对装饰的理解更是展现了他们的艺术境界和价值追求。安庆木雕艺人善于从自然和生活中提取物像、元素和题材,并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材质本身的特点,将其装点于合适的部位以符合审美的需要,最大化地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如安庆一古民宅,其屋中堂门梁上有一幅运用半浮雕与圆雕技艺相结合雕制而成的福禄寿三星高照图,两边侧间悬梁同样饰以木雕,其图为“桃园三结义”。“楼阁设有烫金的三角楣,上面刻着竹子、大肚神,以及各种花卉与珍禽”[3]。无论是雕刻题材的选取还是雕刻技艺的选用以及雕刻布局的配比都最大程度地彰显了最佳的装饰效果。再如安庆南关清真寺,其始建于明成化初年,最初以“清真堂”命名。明崇祯年间,该寺一度被毁,所幸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得以重建,当时其规模已属“全国罕见”。“大殿重檐斗拱出四跳,极富装饰性能,殿内雕刻最为壮丽动人”[9],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整体雕梁画栋、精工细造、富丽堂皇、华贵尊严。

4 结语

安庆传统木雕艺术形式是安庆地区民间生活哲学和审美价值的艺术性表现,其在传承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地渗入和吸纳了地方文化艺术的精髓,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技艺形式,我们要对其充分挖掘、还原、复活、继承和创新,以现代的审美观和文艺观来融合、塑造安庆传统木雕新颖的艺术形式,进而赋予其鲜活的现代艺术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

[1]董洪全.徽州木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余本爱.孙氏宗祠却由朱氏祭祀,个中有何玄妙?[J].祠堂博览,2007(6):33-35.

[3]吴牧.安庆民间艺俗文化[N].安庆晚报,2011-12-30(B3).

[4]安庆民间艺俗文化[DB/OL].(2013-07-11).http://www.hxjw.cn/news/Article/szyl/ysbl/mssc/201307/209362.html.

[5]张爱斌.潜山万涧古戏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4-03(6).

[6]白庚胜.于法鸣.中国民间木雕技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7]汪旭.皖西南山地建筑的形态浅析[J].工程与建设,2010(5):616-618.

[8]汪世学.我市文物地域特色鲜明[DB/OL].(2010-04-16).http://www.tcnews.cc/system/2010/04/16/002176173.shtml.

[9]何飞,查显庭.走近安庆新“国保”:南关清真寺[N].安庆日报, 2013-11-11(6).

[责任编辑:余义兵]

Research on the Art Form of Traditional Anqing Wood Carving

Zhu Tiejun
(Art College,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The traditional Anqing wood carving is characterized with Anqing area unique cultural history and techniques,which interprets Anqing area folk aesthetic ideas and artistic style with its exquisite carving skills,vivid style,refined forms,popular content.Through systematical elaborat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forms,representations,themes,contents and techniqu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Anqing wood carving,the paper presents the rich local flavor of art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qing wood carving and truly restores a traditional art form with the wood components of part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Anqing area.

Anqing Area;Traditional Wood Carving;Art Form;Theme and Representation;Technique Feature

J322

A

1674-1102(2016)04-0120-04

10.13420/j.cnki.jczu.2016.04.033

2015-08-14

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工厅消费[2012]155号)。

朱铁军(1979-),男,浙江湖州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平面艺术设计及艺术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安庆木雕雕刻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On art
雕刻树叶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雕刻时光
木雕鱼
自然形木雕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