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价值研究
2016-03-28徐应枝
徐应枝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价值研究
徐应枝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历史的发展中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徽文化。徽文化包括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当时和现代社会都产生过积极影响,并且多数艺术类资源适合产业化开发。而对安徽艺术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与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安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淮河文化、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徽文化。
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遗产,涵盖了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艺术上,有目连戏、贵池傩戏、徽剧、黄梅戏、泗州戏等戏曲艺术;有花鼓灯、龙舞、狮子舞、凤阳花鼓等舞蹈艺术;绘画艺术上,明清时期有新安画派、姑熟画派、宣城画派、龙城画派以及明朝中国版画三大流派之一的新安版画;雕塑艺术上,有著名的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在建筑艺术上,有徽派建筑的代表——歙县城古建筑,黟县的宏村、西递等地的明清古民居,九华山佛教建筑群,国内现存唯一的宋城——寿县古城墙、亳州古运兵道、合肥教弩台等古军事建筑;此外,安徽的文房四宝——宣笔、歙砚、徽墨、宣纸等也是驰名中外。
1 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利用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艺术类文化遗产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优势,它的历史和影响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加以利用,它同样也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的特色和形象的象征。传统文化优势想要立足和发扬,也必须和科学技术、艺术形式进行联姻[1]。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就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在景观、布景、服装等艺术形式上都充满中国元素;动画电影《花木兰》是由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花木兰的故事投资制作,从西方人的文化视角和艺术审美观来再现中国故事。这两部影片的大获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挖掘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2]。徽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现代安徽人的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对安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安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还可以通过研究这些优秀的民族遗产,从中得到学习和启发,同时还可以把徽文化遗产中诸多的人物、故事都转换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其次,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品牌效应上,例如黄梅戏、凤阳花鼓、新安画派、徽州三雕以及黟县宏村、西递的明清古民居、九华山佛教建筑群等都享誉中外。对这些具有很高品牌效应和价值的艺术类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和利用,就比较容易形成艺术文化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形成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至高追求。
利用安徽艺术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因为这些资源在历史的颠沛中不断流失与被破坏而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造就了历史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垄断性[3]。
2 发展文化产业对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
2.1 增加艺术文化资源的价值
发展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品可以增加其所依附的文化资源的价值。黟县的西递、宏村古民居,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徽派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画家和美术专业学生前往写生、采风。与来去匆匆的游客相比,这些画家和学生不仅同样可以为景区增加门票收入,而且由于他们逗留的时间较长,对当地客运、住宿、餐饮、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整体提升。
2.2 保护和传承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能够相互促进,尤其是艺术类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利用它进行相关文化艺术产品的开发,让艺术类文化遗产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繁荣不能替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文化遗产的破坏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从文化遗产来看,任何一件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好题材,它都可以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成为社会综合竞争力的要素[4]。
利用艺术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把艺术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后所形成的文化产品,随着消费者数的增加和消费量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还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知识和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了,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就会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就会大幅度地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居民对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能力,还可以为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3 宣传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提升其知名度
艺术类文化遗产不但记录着人们过去的生产和艺术活动,而且同样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它可以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有益的参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兴媒体来了解各地的艺术类文化遗产,从而对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利用艺术类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提高城市软实力、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艺术类文化遗产产业化后,人们对其关注度就会提高,对其了解就会加深,它的价值就能够更好地得到体现。
3 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现状
3.1 安徽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国家大政方针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6%,到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7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5%。与此同时,安徽省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仅2015年一年,就正式推出重点文化产业招商项目330个,投资总额达到3308亿元。在这些重点招商项目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项目的招商数量明显增多,同时,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加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增多。
3.2 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现状
虽然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较大,成绩突出,但总体规模还很小,区域分布不均。项目主要集中在合肥,其次是芜湖和蚌埠。文化产业发展中对地方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明显不足。2014年8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条例中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引导扶持非遗中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中心、示范基地或者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此外,条例中还强调对于保护和开发,具体可以采取和经贸、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文化贸易。
目前安徽对于像徽州三雕、芜湖铁画、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凤阳花鼓、巢湖民歌等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对于像安庆、寿县、亳州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蒙城、涡阳、桐城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艺术资源开发利用偏弱。这些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利,而且与发展文化产业,提振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步调也不相协调。
4 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
4.1 加强保护与开发的政策宣传
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是安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下来的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安徽省政府不仅分四批次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于2011年5月,由安徽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专门创办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4年8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又公布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年6月还正式启动“精彩非遗走进美好乡村”活动。这些措施对保护和开发徽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想把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要把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一系列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并逐步加以落实。要让人人都知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作用和意义,人人都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等等。
4.2 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同艺术类文化遗产的开发相结合
对于各地的旅游开发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可以成为开发的可靠基础和保障。2009年7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和潜山,2012年又把安庆纳入其中。该示范区的设立对安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各地政府还可以利用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契机,积极挖掘当地艺术文化资源,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4.3 支持农村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重视农村居民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的提高
在农村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不仅具有投资周期短,还具有收益高的优势。因此,发展农村文化艺术产业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文化艺术产业,可以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农村居民一旦就业了,就意味着收入的提高。收入的提高可以增强其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支付能力,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广大农村居民可以从这些文化产品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这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4.4 推进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和进校园措施
作为安徽人民智慧的结晶,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价值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全省中小学里开设相关课程,不仅能增加广大青少年对安徽艺术文化资源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为继承和发扬安徽艺术文化传统提供后继力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小学编撰安徽艺术类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性教材,还可以邀请当地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向学生介绍和演示有关的非遗技术和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熟悉当地的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颜海,苏娴,熊晓亮.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顾江,周锦,姜照君.文化产业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4]林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秦剑,夏聃.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6]丁进.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余义兵]
G122
A
1674-1102(2016)04-0094-03
10.13420/j.cnki.jczu.2016.04.025
2016-02-13
安徽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jyxm44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264)。
徐应枝(1973—),男,安徽金寨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