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6-03-28

农业知识 2016年5期
关键词:鲁北鲁西南植棉



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山东省是传统的植棉省区,植棉历史悠久,棉农具有良好的植棉传统和丰富的植棉经验。土地资源丰富,宜棉地域广,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充沛,是发展棉花的最适宜地区之一,但各地区间生态条件不尽相同,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布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种植区域布局概况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就自然资源来看,年平均气温在11~14℃,无霜期180~200天,光热资源较好,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是一个非常适宜发展棉花生产的农业省份。多年来根据气候、土壤适宜条件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的要求,大体将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划分为5个产区,即鲁西南、鲁西北、鲁北、鲁东、鲁南五个棉花产区。其中,鲁西南棉区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棉区光热资源相对丰富,棉花可以实行两熟、多熟种植,棉田经济效益较高。鲁西北棉区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棉花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光热资源相对较少,种植一季棉花有余,实行棉花与其他作物两熟种植相对不足。鲁北棉区的主要特点是土地资源多,且盐碱地、荒地面积大。由于土地盐碱化程度重,水利条件相对较差,多数土地只能植棉,所以植棉的相对效益较高。鲁东棉区,因经济发展快,瓜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发展,棉花逐步向北部滨海盐碱地集中。鲁南棉区历来为山东省非重点产区,由于种植业结构的多样化,棉花种植相对分散,面积较小。

二、棉花种植区域发展调整变迁

“九五”以来,根据发挥区域植棉优势的原则,随着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栽培制度、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各棉区不断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进一步向优势植棉区域集中,优势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由于棉铃虫危害,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因棉花生产继续实行计划管理,各棉区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但鲁西南棉区所占比重增加,鲁西北有所减少。“九五”末,山东省植棉面积前三位的分属鲁西南的菏泽市、鲁西北的德州市及鲁西北的聊城市,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6.9%、24.4%、12.1%。全省植棉7000公顷以上的优势区域县31个,占全省植棉县的30.4%。2000年山东省43个优势区域县植棉面积为50万公顷,占全省植棉总面积的91.9%;总产583686吨,占全省棉花总产量的93%。

“九五”末“十五“初,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棉花生产、市场、价格的逐步开放以及抗虫棉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山东棉花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增强,各地选择最适宜当地生产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作物,棉区种植业结构进行较大调整,棉区布局发生变化。鲁东、鲁南棉区逐步萎缩。鲁北棉区由于适宜植棉的土地较多,面积扩大。山东省基本形成了鲁西南、鲁西北和鲁北三大棉区为核心的沿黄和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带。即以间作套种为主的鲁西南棉花种植带,间作套种与纯作棉田并重的鲁西北棉花种植带,以纯作棉花为主的鲁北盐碱地种植带。“十五”末全省植棉面积前三位的仍分属鲁西南的菏泽市、鲁西北的德州市及鲁北的滨州市,但比重发生了变化,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4.5%、18.2%、14.5%。全省植棉7000公顷以上的优势区域县41个,占全省植棉县的37.3 %。

“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随着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栽培制度、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各棉区不断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其植棉面积占全省棉花面积的比重有所变动。其中鲁西北棉区植棉面积有所减少,所占比重有所降低;鲁北棉区因发挥盐碱地植棉优势,植棉面积有所扩大,所占比重有明显增加;鲁西南棉区由于光热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利于发展棉花与其他作物间套复种,所占比重最高,但在种植业内部激烈的竞争下,棉花种植面积和所占比重仍呈减少趋势。至“十一五”末,山东省已基本形成了沿黄及黄河三角洲的三大棉花产区:即以济宁市、菏泽市为主要产区的鲁西南两熟棉区,以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为主要产区的鲁西北一熟、两熟混作棉区,以滨洲市、东营市、潍坊市为主的鲁北以及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的一熟棉区(区划中的鲁北棉区和鲁东棉区的北部)。全省植棉面积前三位的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分属鲁北的东营市、鲁北的滨州市及鲁西南的菏泽市,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1.2%、16.6%、15.3%。全省植棉7000公顷以上的优势区域县39个,占全省植棉县的35.5%。2011年7000公顷以上的优势区域县35个,总面积68.9万公顷、单产81千克/667平方米(1亩),总产量84万吨。

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棉区东营市发挥盐碱地植棉优势,植棉面积不断扩大,所占比重明显增加,从2004年的9.9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13.7万公顷,增加3.8万公顷,增38.4%;鲁西北棉区德州市和聊城市植棉面积逐年下降,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土壤肥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农田大部分改种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减少,植棉面积从全省最大的两个产区降为第五位、第六位;鲁西南棉区由于光热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利于发展棉花与其他作物间套复种,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但其在种植业内部激烈的竞争下,棉花种植面积和所占比重也呈减少趋势。

三、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生态条件宜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但受耕地资源约束,粮棉、棉菜、棉油争地的矛盾难以缓解,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棉花生产区域将向生态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优势区域转移,重点区域将向鲁西南、鲁西北、鲁北(黄河三角洲)三大棉区集中。特别是盐碱地植棉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山东沿黄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多,鼓励开发的盐碱地就有18万多公顷。棉花作为土壤改良的先锋作物,其抗盐碱的特性适应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区的自然特点,区位优势突出,植棉比较优势明显。今后随着土地治理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有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的潜力。

1.鲁西南棉区。在鲁西南光热资源丰富地区,积极发展棉蒜、棉麦间作套种,复种指数可达185%以上,这一地区高产高效的植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济宁市、菏泽市两熟棉区面积稳定在15.3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30%以上。

2.鲁西北棉区。通过改进鲁西北棉区麦棉、棉菜耕作栽培技术,完善棉花防早衰技术,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水平,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三市面积稳定在6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15%左右。

3.鲁北(黄河三角洲)棉区。利用棉花抗旱、耐盐碱的特点,在滨洲市、东营市、潍坊市北部为主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盐碱地规模植棉,该区植棉面积可稳定在19.3万公顷左右,占全省棉田面积的比重45%左右。

经过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三大主产棉区植棉面积和产量可望稳定在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

(张少红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 邮编:250100)

猜你喜欢

鲁北鲁西南植棉
流泪的羊
一些羊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预测美国棉农2019年植棉面积达585万hm2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鲁北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在鲁北”演讲比赛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