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儿童眼里的族际交往:从情感故事说起*1

2016-03-28舒璋文尹可丽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族际彝族友谊

舒璋文,尹可丽(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彝族儿童眼里的族际交往:从情感故事说起*1

舒璋文,尹可丽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族际交往是指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间或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交往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作为族际交往中的一个群体,少数民族儿童在族际交往中产生着各种情感。本研究发现彝族儿童认为友情、爱情的故事场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民族情里夹杂着的负面消极情感的故事发生场景是虚构的。彝族儿童觉知的族际交往是以和谐为主,总体呈现“和同为一家”的状况。

族际交往;彝族儿童;群际接触;情感;叙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都或多或少的和其他民族有着不同层次的交往。族际交往是民族 (集团)之间的交往和往来,包括民族之间接触、交际、来往、联络、协作等,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整合过程。[1]

群际接触是减少群际偏见、促进群际关系的最有效策略之一。在群际接触中,情感至关重要,首先,群际首次接触会使人产生焦虑引起负面反应,人们可能把这种不快体验解释为该群体接触的结果,进而对该群体产生偏见,而持续接触通常会降低焦虑 (当然,接触经历不佳的话增加焦虑);其次,最佳接触唤起的积极情绪也能调节群际接触效果,如一人对受到指责的一个外群体成员产生同感,能改善他对整个外群体的态度;再次,由群际友谊唤起的积极情感也很重要。[2]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进程的加快,各民族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少数民族儿童作为族际交往中的一个群体,同其他民族互动中有着自己交往情感,这些情感是在怎样的接触中发展起来的?如何创造最佳的接触条件?对这些群体心理现象的研究,能够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族际交往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3]本文采取Lieb1ich的叙事研究理论,以彝族儿童在族际交往中所涉及的情感故事为主线,着力理清不同情感主题的发展脉络,对故事来源的虚实进行探讨,以此分析这些情感是在怎样的接触中发展起来的,如何创造最佳的接触条件,从而促进族际交往。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云南省楚雄州、红河州的161名彝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率为88.12%。男生65人,女生76人。初一82人,初二59人。来自县 (市)中学的学生为79人,乡 (镇)中学的学生为62人。有114人来自楚雄州,27人来自红河州。彝族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同各族建设和开发了中国西南这片土地,第六次人口普查约有871万人,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体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彝族儿童作为彝族中重要群体,肩负着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任务,同时在族际交往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在与不同民族互动中有着自己的感受。

(三)研究步骤

1.数据的搜集

为使被试尽情说出自己的想法,采用故事完成法 (该方法属于投射法),请被试完成《请你编故事》问卷。指导语是:“请在给你提供的图片中选择2种及以上的民族,然后为你选择的人物按以下要求编小故事,(1)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2)讲明事件:发生何事,为何发生,结果怎样;(3)字数不少于两百字。”图片来源于《新华字典》附录,摘取了云南省26个民族的图片供被试选择。之后,请被试填写基本信息 (包括年级、编故事选择的民族等)。最后为“我编写的故事”部分,供被试编写故事。

2.对有效问卷的选择

首先,被试必须选择至少两个民族来进行编写故事,若仅选择了一个民族或者根本没有选择民族,则不进入分析。其次,所编写的故事与选择的民族无关或者是对每一个民族来分开编写,编写的民族间没有必然逻辑上的联系的,不进入分析;最后,字迹混乱,逻辑表达混乱的故事不进行分析。经筛选,得141份有效问卷,即有141个故事。

3.数据的分析

采用Lieb1ich的叙事分析,以“整体——内容”,聚焦于所收集到的故事呈现出几种主要的情感主题,不同的情感主题是怎么书写表达的,所呈现的情感对于族际交往有何影响。“整体——式”,分析故事的剧情发展和完整结构。[3](P56)着重分析故事来源是真实还是虚构?故事开始时族际交往是怎么样的?中间发生了什么?结尾怎样?

二、结果与讨论

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彝族儿童在族际交往中主要涉及的情感主题,通过对故事来源的真实与否,得到了不同的故事的情感诉求。故事里主要涉及的情感主题是友情、爱情、民族情,而有一部分的负面情感 (如妒忌,仇恨等)贯穿在以上三种情感里。

(一)友情故事

1.我们都是好朋友

友情是很多彝族儿童都编写到的情感主题,友谊的发生场景多发生在节庆活动中。广场上,彝族哥哥正准备泼妹妹,却遭遇背后“袭击”,妹妹也被一位小女孩泼湿了。原来是两个傣族兄妹泼的。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开心的玩耍着 (30号①“30号”指引用的文字来自本研究收集到的故事序号,后文均以此类推。)。友情故事也会发生在校园里:有一天,我们班来了一个男生,他自我介绍,最后他说他是彝族,不久我们便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这些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经历,彝族儿童在讲故事时选择其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说明在现实交往中,友谊有其适宜生长的土壤。近年来出现的接触理论认为,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 (偏见、歧视、敌意等)。[4]可见,参与节庆活动,和睦的校园生活,为族际友谊的建立提供了直接接触的条件,通过积极的接触,接触者彼此相互了解,偏见、刻板印象等逐渐减少,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除了有适宜的直接接触的条件,相互的欣赏,彼此的相似,得到族人亲人的认同是很重要的“友谊肥料”。相互欣赏:彝族儿童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时,会由衷的称赞对方。如:傣族小阿丹吹奏着“竹林深处”,吸引了到西双版纳旅游的白族小姑娘乐诗。真好听!是你吹奏的吗?乐诗问道。小阿丹笑着点头。乐诗对傣族小姑娘很佩服。此刻,她们成为了好朋友,看!两只小手不知不觉已拉得紧紧的 (23号)。在相互的欣赏中友谊得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如多元文化移情的能力,能够增加不同民族间的互动。[5]具有高水平社会技能的儿童,可能在与他人建立友谊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少的歧视,也就是说,具有诸如善于交际一类社会认知能力的孩子更倾向于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来欣赏其同辈群体。

彼此的相似,指在交往互动中,交往双方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性等文化因素是否相似,若相似则利于建立友谊。学校有不同民族的孩子,苗族、独龙族和回族之间的语言、食物、生活习性等许多都不相同,所以很难相处。只有彝族和汉族两种种族之间关系密切,生活习性、语言都很相似,所以在这所学校里汉族和彝族这两种种族之间相处得最好,彼此之间友谊深厚 (80号)。友谊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友谊能得到族人亲人的认同,那么会更加牢固。两个女孩拉起手游遍了村庄,村人都夸;真是俩活宝啊!她俩乐得咯咯笑,后来丽丽要走了,便对娜娜说:你来我们村玩吧!于是征得妈妈的同意和丽丽踏上了回家的路,到了丽丽家里,丽丽的家人热情地款待她,在娜娜心中有了亲切可及的感受 (41号)。亲密性是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亲密表现为能够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心中的秘密;对自己的朋友充分信任,确信其自我表露能为朋友所尊重,不会被轻易泄漏等。朋友间的相互欣赏、彼此的相似、友谊得到族人亲人的认同,这些都增加了友谊的亲密性。朋友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质量较高的一种社会关系,当这种关系发生在不同民族的个体成员之间时,说明族际交往的程度较深。[6]

友情发生的场景主要是节庆活动和校园生活,这些接触的场景和彝族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其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但有一些小矛盾阻碍着族际友谊的建立。

2.友谊中遇到的摩擦及解决方法

阻碍族际友谊建立的因素,一个是不尊重对方的民族禁忌。回汉的习俗不同,他们就各自点餐,吃饭时,汉族小明忘不了他的调皮本性,趁小林不注意的时候,把一块猪肉放到小林的碗里,而小林吃了那块肉才发现,生气地对小明说:还是朋友吗?你知道我不吃猪肉的。然后就生气的走了 (37号)。以及校园生活里交往摩擦:彝族小花打着伞,见小明都湿透了,就去为他遮雨,小明扭捏了半天,才肯和小花一起躲雨。他们边走边聊,小花知道了小明是汉族,叹了口气说:哎,还是彝族好。小明争辩彝族有什么好,还是汉族好。他们就一直争。最后各走各的,各自都怀着不满 (73号)。这些摩擦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学校生活和日常交往,是来自彝族儿童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过程中的真实故事。

彝族儿童的友谊在遇到摩擦时,会提出如何去解决摩擦:一是自身反省要尊重彼此;二是其他同学来调解矛盾;三是老师出面调解教育要团结。汉族孩子心想:有个别民族的人要打我们的朋友了,我们去帮忙吧!于是汉族孩子就去告诉老师,这件事情才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发展。今后,这个学校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80号)。正当吵得厉害时,一个苗族女生又说了一句:学校里苗族最多。彝族女孩和汉族女孩反驳,她们吵得厉害了,这时老师站出来说:在这个学校里各族是平等的 (11号)。编故事者提出了解决摩擦的办法,这说明彝族儿童是倾向于与不同的民族结交友谊,提出的解决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来源是真实的。

(二)爱情故事

1.我们的爱情模样是:一见钟情,结婚生子

爱情是另一个情感主题,爱情多发生于一见钟情,主角遇到了就彼此喜欢。可看出,编故事的儿童已经对爱情有了模糊认识,情窦初开了。有一天,傣族中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打水,但她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被一位汉族小伙子救了,两人一见钟情 (5号)。在一见钟情之后,感情会随着交往的深入而不断加深:从那天起,两人互相爱慕上了,随着时间流逝,培养了两人的感情,让他俩再也不分开了 (10号)。他们相互表达自己的爱意,渐渐地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56号)。“一见钟情”四个字简洁痛快,用不着编故事者去想太多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情境,而一见钟情后感情该怎么维持?编故事者人生阅历尚浅,所以选择以“时间”的推移,情感加深。

爱情的结局往往是结婚生子,落脚点是促进了民族交往,这反映了他们的情感观。如:他们恋爱了,父母同意了,成为第一对异族恋,生活过得那么的甜满。几年后,生了一个宝宝,此后出现了更多异族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 (68号)。因一见钟情而结婚生子,也就是族际通婚是可以接受的。周围环境里存在不同民族间婚恋的,或者受宗教影响较小,民族之间交流较为频繁,融合度较高的,以及家人思绪开放的,族际婚恋的可能性较大。大量族际通婚的出现,促进了通婚者婚后双方家庭成员间相互往来,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成为促进当地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的重要因素。[7]经由族际通婚已经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关系,由此成为现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与维系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之一。[8]

2.阻碍爱情的因素

彝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族人的族际通婚,当爱情发展到谈婚论嫁时,若结婚对象来自不同民族,这种婚姻关系的缔结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及家庭所属群体特征的影响,交往不顺畅的民族要受到较多的阻碍。一是两族间由来已久的矛盾:苗族青年到中游开辟新家。下游彝族小姑娘到中游找草药,俩人都被对方的外貌和内心所征服,并且有了结晶。一年后,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可是由于两族自古以来有着矛盾,族规不允许两族通婚。终于,族长知道了就把他们浸猪笼,一死三命 (94号)。二是同族人和亲人对族际通婚的不认可:女儿对父母说要和小伙结婚,父母对女儿说我们彝族不能和傣族结为夫妻,两个人的父母都不同意结婚 (58号)。这归根到底是族际交往的不畅所致,族际通婚一直以来成为学者衡量民族关系好坏的重要标志,说明彝族儿童认为当前的族际关系存在一定的不和谐。

3.爱情 (通婚诉求)受到阻碍后的行为

相爱的两人来自不同的民族,自身的民族身份给爱情的结合平添了阻碍,爱情随即充满了苦涩与无奈,原本打算白首偕老的两人在面对无奈惨淡的现实时,会做出几种行动:火狼找到了被关着的雪鹰,带走雪鹰,从此俩人浪迹天涯,过着幸福的生活 (97号)。他们劝说各自的父母,最后,双方父母同意了,他们结婚了,快乐的生活着 (58号)。但是族长不让结婚,俩人便决定逃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过日子,刚要走,两族便带族人来追他们,追到一个山崖上,两人手牵手跳了下去 (5号)。总之有浪漫色彩的悲情结尾:殉情,私奔。多数彝族儿童选择编写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劝说,从而得到同族人和亲人对族际通婚的认可。不同群体间通婚的比率是衡量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的性质、群体认同的强度、群体相对规模、人口的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的一个敏感指标。[9]大规模的通婚有利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隔阂的消除同时促进了更多的族际通婚。当然,编故事者没有经历过爱情受阻的情况,故事是一些爱情幻想,却非漫无边际的凭空想象,是来源于他们身边所见所闻的,所以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是真实发生的。

(三)民族情故事

1.我们在节庆活动和互帮互助中结交了民族情

还有较多以民族情为主题的故事。彝族儿童认为,节庆活动是最能体现出民族情的场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开始了,白族人,彝族人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赶来聚会,也有不少的游人来到这儿,各族人们有说有笑,谈到天明,那日的圆月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44号)。节庆活动为各民族展示风采,彼此欣赏接纳提供了条件:你的名字为何叫阿黑?因为我们彝族小伙未结婚前都称为阿黑哥,所以就叫阿黑。原来如此!真有特色。阿黑说:你们也一样啊,泼水节也很有特色 (43号)。节庆活动为各民族提供了良好的接触条件,通过展示各自的歌舞、服饰文化等促进了民族之间彼此友好交融。节庆活动同时也为民族间结交友谊,发展爱情提供了条件:唱着跳着,渐渐地彼此喜欢上了。可火把节过了,便各自回到家里,心里却想着对方,到了来年火把节,又碰到了一起,他们彼此更深爱 (106号)。从收集到的讲述节庆活动方面的故事来看,故事结尾部分往往会升华到各民族“和同为一家”这个层面上来:傣族人民的热情招待,让拉米亚和雅图感到傣族同胞的热情,像一家人一样。在泼水节中,彝傣两族的关系“和同为一家” (30号)。节庆活动促进族际交往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体现了各民族的需求和情感,表现了民族的性格和风度。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也会增强民族友谊和亲切感。[10](P323)从而使得节庆故事结尾会“和同为一家”。民族情不仅在节庆活动中有体现,在日常的相互帮助中也能促进民族情:危难中,彝族人民救了傣族,傣族为了回报彝族的帮助,特意办了一个宴会。便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组成民族家园 (36号)。

2.民族情中亦暗含着族际交往不顺畅的危险

这样的危险从影响范围来看,影响较小的是个别交往中的争吵争辩,较大的影响是民族间的斗争,以至于长期矛盾。楚雄生活着三个民族,汉族最强大,汉族的强盛来源于抢夺彝族、苗族的粮食和金钱。彝族和苗族打算灭掉汉族,省得以后受到汉族首领的欺压,后来计谋被汉族知道。第二天,汉族营地两旁吹起了号角,汉族首领叫部下把事先准备好的两封信分别送到了彝族和苗族首领手中。信中写到:彝族 (苗族)首领你错了。彝族 (苗族)首领把我汉族灭了以后准备把我汉族的土地、军饷占为己有。望你和我联盟,一同把彝族 (苗族)消灭。彝族苗族首领信以为真,和自己朋友的军队打仗。两败俱伤,汉族渔翁得利。彝族苗族的首领化友为敌,每天都有战争爆发 (107号)。需强调的是,影响较小的危险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经历 (个别交往中的争吵争辩),大的是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改编或者虚构的故事 (民族间的斗争,以至于长期仇恨彼此)。

3.民族情中交往不顺畅的故事来源分析

在民族情主题故事里,交往不顺畅的故事有的是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改编:唐朝时在楚雄,有两个村子,一是彝族村庄,另一是汉族,汉族占有优势,常来欺负彝族人民,想霸占这片土地,而彝族不退让,坚守祖先留下的土地,两族间常发生战争 (73号)。在改编历史故事中,儿童会写出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冲突事件来给读者感觉是“真实发生”的。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各民族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差异、矛盾和冲突。有些矛盾埋藏得很深,这无形中制约着民族团结的实际进程,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隔阂仍然不同程度地残存在部分人的记忆里,继续影响着今天的民族情感。

其次,也有来自于神话故事的,神话故事一般涉及的主题是:各族间相互斗争,民不聊生,神话人物 (如仙人)不忍看到人们相互残杀,便号召各民族应和平相处:有一仙人,得知两个民族相互残杀的事后,拿着“和平二胡”,来到村子。仙人说:“如果世上人民没有和平,美好生活将从此结束,和平的世界是多么纯净,没有世俗的悲伤。”说着,拉起手中的二胡,可以听出来民族要和平的号召。两族领悟了会意地点头。从此,人民和平共处,互不争论繁衍了一代代的子孙 (47号)。神话故事的结尾一般是各族人民接受了神话人物的号召,从此和睦相处,团结合作。

神话故事的另一个主题是,民族间是和睦相处的,可是由于出现“坏神”、“妖魔”,使得民族间陷入困境。为了消灭“坏神”、“妖魔”,各族会团结一致:两族生活得很幸福,但由于人们的不小心,使得封印在这里的“黑妖”重新出世,把天空变黑,黑洞洞的世界里人们无法生活。阿荷诺跪祈祷:“只要能拯救这里,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话音刚落,面前出现了仙女,说:“你其实是舞精灵,去找和你一样爱跳舞的景颇族少女。找到精灵气。”找到了六个少女,找到了精灵气,那些精灵气在花上,她们一碰到花,身体便发光有了魔力,照亮天空,引出“黑妖”。这时,空中圈出彩虹圈,圈里有一朵莲花,圈上有六种花。七彩光圈打在“黑妖”身上,最终“黑妖”被打败。大地被破坏得很严重,于是姑娘们变成雨落入大地,大地变恢复了原样。为了纪念七位姑娘,两族在欢声中融合 (120号)。

我们可以看出,改编历史故事、神话故事都是涉及到了彝族儿童是渴望民族间相处融洽的,在融洽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当族际交往不顺畅时,会希望有“神话人物”从天而降来号召人们和睦相处。当生活中遇到困境时,会想着齐心协力消灭困难 (例如神话故事里为了消灭“坏神”、“妖魔”,牺牲自己成全大家)。

三、小结

在情感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彝族儿童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情感是正向积极的,即:友情、爱情、民族情。这些情感故事最终的落脚点有比较明晰的语言如“和同为一家”、“天下一家亲”等,这说明民族间的交往总体来说是顺畅的。

在这三种情感里亦夹杂着负面消极的情感,族际交往中产生的负面消极情感从故事发生的场景来源分析:在友情的负面消极情感主要由于个人的日常交往摩擦。爱情里的负面消极情感主要来自于相爱的两人在准备结婚时,遭到了族人、父母的反对。可以说,友情和爱情里夹杂着的负面消极情感是“发生在当下”现实生活场景里的。但在民族情里,发生的负面消极情感多是历史痕迹在头脑中的残留 (从改编历史故事里看出)。我们并没有发现讲述民族间“发生在当下”的现实真实发生的冲突故事。也就是说,阻碍民族情这一情感主题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是没有发生的,但却在编故事儿童的头脑里存在着民族间冲突的记忆 (从改编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中看出)。

从故事来源的虚实来看,友情故事大多是对日常生活交往的真实描述。爱情故事较多的来源于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幻想。而民族情故事的落脚点在“和同为一家”类别主要也是发生在日常族际交往的故事,但不同的是民族情故事里的负面情感主要是来源于改编历史和虚构历史故事。

[1]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2]陈晶,佐斌.群际接触理论介评 [J].心理学探新,2004,(1).

[3]艾米娅.利布里奇.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 [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5]Aboud F E,Tredoux C,Tropp L R,et a1.Interventions to Reduce Prejudice and Enhance Inc1usion and Respect for Ethnic Differences in Ear1y Chi1dhood:A Systematic Review[J].Deve1opmenta1 Review,2012,(4).

[6]束锡红,聂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J].民族研究,2012,(5).

[7]钟梅燕.当代裕固族的族际婚姻——以肃南县红湾寺镇和明花乡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8]鲁刚,张禹青.我国族际通婚的历史轨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9]马戎.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10]张世富.民族心理学[M].民族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刘祖鑫)

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 in the Eyes of the Yi Chi1dren:Speaking From Emotiona1 Story

SHU Zhangwen&YIN Ke1i
(Schoo1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1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 Province)

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 refers to groups or individua1s with different cu1tura1 background of communication..In the interaction wi11 produce different emotions.As a fami1y of interpersona1 re1ationships in a group,minority chi1dren a1so occurs in a variety of emotions in inter-ethnic interac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Yi nationa1ity chi1dren friendship and 1ove story scenes from rea1 1ife,and the negative emotiona1 fee1ing of the nation with the story in the scene is fictiona1.Therefore,it is conc1uded that the awareness of the ethnic groups of the Yi nationa1ity is a harmonious,and the overa11 presentation of“and the same as one”state.

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Yi nationa1ity chi1dren,Intergroup Contact,emotion,narrative

D633.317

A

1671-7406(2016)04-007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社会化的心理机制”,项目编号:31260240。

2016-02-28

舒璋文 (1989—),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心理。尹可丽 (1969—),女,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心理。

猜你喜欢

族际彝族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彝族海菜腔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友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