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公民教育

2016-03-28尤伟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关键词: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现代化

尤伟(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高等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公民教育

尤伟
(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培养具有积极、理性与有责任感的公民。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良性运行的内在保障。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内容含混、效率低下以及公民教育缺失的困境,亟需加强公民教育。我们需要澄清高等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理念;加强资源建设,夯实公民教育的基础条件;优化内容以提升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师资力量;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公民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关键词】公民教育;德育困境;现代化;公民社会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急剧转型中,而公民社会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引领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而加强公民教育,促使公民现代化素质的提升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

现代化是一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等领域的革命,而这些领域的变革最终会落实在人的现代化,公民意识、公共美德以及严谨自律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培养积极、理性与良好的公民素质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民教育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存在基础

民主政治不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价值表达也是其重要的内容。民主制度的实质就是人民对国家权力的掌控,让人民在制度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国家或个人的事情,而任何制度都是“为人”而设立,更需要“人为”地平衡与维持,这就是制度的效能发挥问题。民主政治制度效能的发挥首先以高素质的公民积极参与为基本条件,只有公民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公民态度以及公民情感才能真正地从内心理解与接受公民社会中的民主政治制度,才能使公民独立平等地融入政治共同体之中,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事务,以理性的行动来支持民主政治制度,最终使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与持久性得到维护。可见,真正的民主社会不仅仅只包括相关的民主制度与机制,更包括国民精神中的公民意识、政治热情、民主技能等,可以说,国民性格中的公民品德与公共精神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但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态度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才能获得。俞可平教授认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是建立在公民的被选举机会与公民行使民主的能力两大基础之上的,后者需要“授以知识者,使民有行使权力之能力”[1]。这就表明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离不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了民主政治体制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知识以及公民技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我国国民性格中的臣民和顺民思维模式弱化了民主生存与发展的活力,使自由思想与民主意识受到压制。因此,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强化公民教育,以此培育国民性格中的公民性人格,促使他们从臣民身份向公民身份转变,以公民思维模式代替臣民思维模式,强化公民意识,激发政治参与热情。

(二)公民教育是我国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的社会不是传统的“家族式”的社会结构,更不是“资本化”的社会结构,而是所有个体自愿合作与自由交往的“公民社会”。在这种“自治化”或者“自组织化”的社会中,各种非政府性或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体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整个社会生活既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伦理社会”或“宗法社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所形成的公民与国家相分离与冲突的“政治社会”,而是所有的公民都有强烈的公民使命感与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为社会权力结构形成一种“均衡性常态”。可以说,合作、信任、平等参与以及社会福利共享是公民社会的重要表征,个人在社会中处于一种完全独立的人身关系,社会是一种平等合作的结构。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罗伯特·伯特南认为,市民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高,政府也就会越廉洁高效[2]。但是,公民社会的形成首先需要公民具有“公民存在”的自我意识,即让每个公民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厘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积极而理性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种“公民存在”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通过教育使公民个体对相关民主知识与市场规则、公民权利与义务、公共道德与公共精神的启蒙与认识才能逐步获得的。美国政治家与教育家杰斐逊认为:“教育要改进每个公民的道德和学识,使每个人都懂得他对邻居和国家应尽的责任;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维护秩序和正义;学会按自己的意愿选举自己信任的人代表机构;学会聪明又正直地观察自己身处其中的所有社会关系。总之,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自己的权力、利益和职责”[3]。杰斐逊明确地划清了公民教育的范畴,即增强个体对国家使命感的认识、唤醒公民的主体性、履行公民义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清除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影响,砸碎国人精神中“臣民”“草民”等奴性心理影响,又要强化公民的国家公民身份、共同伦理以及多元文化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公民的国家意识、国家责任和世界使命。

(三)公民教育培养契约精神可以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

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与法制经济,独立自主与公平竞争是其重要特征。这与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的市场经济生存法则,即具有独立自主、自由自立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公民意识与公民观念的具体表现。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身份并不是一次性形成与消除的,而是可以再生的,这种公民身份的再生本质上就要求开展公民教育。

世界发达的公民社会的经验表明,公民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体制运行的重要条件与重要保障。因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和民主化进程无不涉及到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回省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来源,高校也是公民教育最有效也最紧要的场所。可是,我国高校存在严重的公民教育缺失,不但没有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又没有设置明确的公民教育内容。从现有的教育内容来看,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仅仅零星地出现或者体现在德育内容之中,这不但使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低效能状况,还使德育的有效性被学界甚至整个社会所诟病[4]。我们必须从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中国当前语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设置相应的课程之外,往往被窄化为德育工作,即仅仅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或道德质量施加影响的教育行为。一般而言,德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道德生成与道德发展机制,使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行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党的政治倾向、政治主张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等同起来,在取向上强调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服从与责任。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守住的仅仅是道德教育,往往消解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内容,这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不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还使高校的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学理上就归属于不同的学科,它们有着清晰的内涵与学科任务,如果一律划入同一范畴就会使不同性质的工作无所适从,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目标的空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很明显,这是以培养人的“政治”性格与公民素质为目标,而不是以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私德修养为目标。也正因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混淆,使得高校德育理念错位、内容缺失、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固守传统的德育范式,并没有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出发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应有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弱化严重。研究表明,即使大学阶段的德育课程较多,但是,大学生厌倦这种“空洞说教、老生常谈、教育内容一个模式一个腔调的”道德教育[5]。大学生从这样的德育教育中得不到个体道德的提升,也得不到公共道德与公共精神的提升,也就是公民意识与公民能力的提升。这无不折射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失败,更反映出高校公民教育缺失的现实。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以及公民责任感。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公民教育,这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困境使然,也是公民教育本身清晰的内容范畴与目标取向所决定的。从内容上看,公民教育超越了道德教育中个体道德修养的局限,而是将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以及公民质量等纳入教育范畴,为公民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基础性的知识。从价值取向上看,公民教育强化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公民意识”的养成,以公共领域中个体的行为规范作为关注的焦点。公民教育不但能够使大学生知晓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与运行模式,还掌握有效参与民主政治的技能,使民主政治生活更具有效性。可见,高校的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公民责任与公民能力,不但在内容、价值取向还是目标定位上都涵盖了德育的基本范畴,还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无论从内容与价值取向上,还是职责与培养目标上都比当前的德育教育更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混沌”的道德教育向清晰的公民教育转型。

尽管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公民教育的开展。2002年,中共中央就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教育部的新世纪教育课程改革就将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内容融入到了课程之中。与此同时,高校中的公民教育机构日益增多;国内外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学界对公民教育的研究也日益活跃,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了首部《新公民读本》。总之,以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的公民教育理念已经被理论界与实践界所接受,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公民教育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

三、高校公民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理论澄清:强化公民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我国对公民教育的认识时间不长、认识深度不够,因此,要确立公民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需要加强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要从国际趋势与经验的层面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等方面加强对公民教育内涵与途径的研究。尽管我国学术界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推介了不少国外学者的学术著作,也对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进行了国际比较,但是,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背景,我们必须对引进的理论进行分析与吸收,更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放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理解与再造,逐步形成本土化的话语体系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同样,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具有特殊性,特别是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与路径也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此背景下来追寻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普适合理、公平可行的行动方案,特别是构建一个合理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框架和途径体系,特别要使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培养“现代化”的公民。因此,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既要遵循公民教育的一般原则与规律,又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

(二)资源建设:夯实公民教育的基础条件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公民教育不但是教育内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学科。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有必要在相应的学科层面加以落实,需要形成系列化的公民教育课程。但我国高校目前并没有开设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更缺少相应的系统化的教材,更遑论公民教育学科与公民教育课程建设了。基于这种现状,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强化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来推进高校公民教育系列教材与课程体系的形成。尽管一些中小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公民教育课程与教材,但是,只有建立涵盖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程,使公民教育课程成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才有可能使我国的公民教育落到实处。

(三)内容优化:提升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

没有科学而优化的教育内容,公民教育的实效就难以得到保障,可以说,内容的科学性是结果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公民教育的现实状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6],对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以及公民品格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与不断优化。不但要保证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内容应有的分量,还应增加民本思想、权力制衡、法治精神等内容;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超前于公民教育以及政治参与的制度性机会多于实践性机会的现实,强化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的教育;要在提倡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品德,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民主信念、人权意识、法治精神、开放心态、社会责任等品格的形成,使大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熏陶之下养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核心价值观。

(四)师资建设:高校公民教育的组织保障

教师素质是教育成效高低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公民教育必须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其重要的组织保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设置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没有设置公民教育的相关学科和专业,所以,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存在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毕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等同于公民教育,这就导致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能很好地胜任公民教育,从而制约了公民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提升高校公民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国必须加强高校公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但要从人员编制、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引进等环节加以重视,甚至形成政策倾斜,以满足高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师资需要,还要从教师的进修与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保证公民教育专任教师的合理配置与专业提升,从而保证公民教育的质量。

(五)文化培育:高校公民教育的环境保障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支撑系统。这种支撑系统既包含了人们对公民教育的认同与支持,更包含了相应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与公民教育的适切性。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相应的宣传得到社会对高校公民教育的心理认同;其二,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制度来保证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这样就会形成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富强的精神舆论氛围,从而让大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与熏陶,公民意识与公民素质都得到提高;其三,充分考虑“自媒体时代”给公民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优化各种媒体环境和舆论环境,将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形成优良的公民教育环境;其四,要通过各种途径将大学、家庭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校公民教育的网络化结构,释放出公民教育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88.

[2]赵黎青.伯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J].国外社会科学,1999(1):45-49.

[3]张民选.杰斐逊公立教育思想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28-33.

[4]吴艳东.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67-72.

[5]郭忠孝.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2):68-72.

[6]兰刚,刘晓凤,曾豪.“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美丽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路径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4(6):25-30.

责任编辑:吴强

Civi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YOU Wei
(Baer Excellence School,Nanjing Youdian Uin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i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that is, to cultivate positive, rational and responsible citizens. Civi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modern soci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nd, it is ensuring the benign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plight existed in the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uch as vague, low efficiency and lack of civic education, which require strengthenning the civic education. We nee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civi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strengthening civil education content, optimiz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civi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cultivate a good culture atmosphere, and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citizen education.

Key words:civi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ivil society

作者简介:尤伟(1977—),女,江苏无锡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课题“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项目号:XC214003)和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文化变迁与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本土化研究”(项目号:2014SJD107)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3-18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1-0120-05

猜你喜欢

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洛克公民社会财产权视角下的中国房产税改革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