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设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2016-03-28沈远川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8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沈远川(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8)



应用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设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沈远川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8)

【摘要】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群建设主要是从学科优势和教师个人研究成果需要出发,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的建设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需要、学生个人发展要求和学习兴趣,以此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课程群;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就业需求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高校对课程群的研究已相当深入[1]。尽管对“课程群”的概念各说不一,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课程群的一些特征。从课程群内涵界定、特征描述、建设的原则,到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以及评审体系的建立等,可以说应用尽有,不一而足。课程群建设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归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2]。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程群研讨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在对该课程群建设现状略作梳理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评方式诸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该学科课程群建设的重视。

一、对课程群的几点认识

从过去对课程群内涵的讨论来看,有些观点颇具代表性:一是从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3];或将课程群视为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3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以及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4]。二是从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入手,认为“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它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5]。或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它以专业作为划分群与群的依据。三是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课程群,认为是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群建设是为了使各门课程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协同作用,讲究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各门课程通过建设都得以提升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高[6]。四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认为课程群是由承担不同任务,在内容上有不同特点,但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多个子课程有机组成的系统。

不管论者对课程群的表述有何不同,至少有几点是相同的:第一,所有课程群都从属于相应的学科,一般是二级学科;第二,课程群的建构应当围绕一个专业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第三,课程数量必须在3门或3门以上;第四,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之间应当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我们认为,课程群是从属于二级学科,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确立的,以学科系统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由3门或3门以上相互联系的课程组成的课程模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说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联系的,这并不意味着各门课程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其中通常有1~2门主干核心课程作为支撑,成为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的主干核心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其他都是外围的拓展深化课程。现代汉语课程群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其他也都是拓展深化课程。围绕主干核心课程的是反映该学科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或热点问题的辅助课程,它们承担学生知识面拓展和深化的功能,或承担该学科专业技能培养的功能。一般会把这些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一个学科有了3门或3门以上的课程,就形成了一个课程群,学科选修课可以向不同方向拓展。课程群内部的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除核心课程外,非主干核心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因而课程群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从课程群构建的历史看,传统学科多从学术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出发考虑设置课程群,较少依据社会需要、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和学习兴趣。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新时期小说研究”“鲁迅研究”“茅盾研究”等。在这个问题上,郭必裕提出的从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未来课程群建设目标的提法应该是课程群建设的方向。

针对专、本、硕、博不同层级的培养对象和不同的需要,可以对课程群做更深入的细分。在一个课程群中,通常有一门或几门课程因其在该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作用而成为课程群中的主干核心课程,这些主干核心课程在课程群中起主导作用。其他课程在课程群中起辅助作用,拱卫核心课程,用来补充、深化、强化课程群中主干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构成该学科课程的完整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课程群类型划分依据的不同标准:一是学科标准,如文艺理论课程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二是性质定位标准,如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等;三是功能标准,如知识类课程群、技能类课程群、素质拓展类课程群;四是层次标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个层次,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内容、侧重、目标的课程群设置。在本科阶段,前三类课程群中有所交叉,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出现错杂的情况。

同一课程处于不同专业或不同的课程群中具有不同的功用。探讨课程群建设,应当区分不同的类别层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群建设也是这样。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设置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为学界专家所重视,但课程群研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随着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大,新的方法论的引入,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和热点研究的深入,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得以不断推出新的课程。就全国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看,应当区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

从普通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这些课程的开设有着不同的背景、目标和培养层次的考虑。

第一类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核心课程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门课程是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本学科的“母课程”。由于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涵盖了本学科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很多观点、说法已成为共识,教学中也在不断吸收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依其性质、定位,这两门课程自然成了课程群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类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平台拓展和深化的一些研究性课程。作为外围课程,其内容反映了本学科几十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体现了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巨大成就。课程的教学内容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的专题研究成果。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开始分层次、分类别开设此类课程。如以作家作品研究为主开设的课程有鲁迅研究、巴金研究、老舍研究、沈从文研究、曹禺研究、张爱玲研究、王蒙研究、贾平凹研究、金庸研究等;以思潮流派研究为对象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流派研究、中国现代派文学研究、中国先锋派文学研究等。另外有分时段的研究性课程,如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新时期小说研究;也有分文体研究的,如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诗歌史、中国现代戏剧史、中国现代散文史,相应的有中国当代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史等;还有文学思潮和文体相结合开设的课程,如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研究、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研究、中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等。

第三类是以区域文学研究为背景而开设的区域性、地方性、特色性课程。如京派文学研究、海派文学研究、港台文学研究、重庆现当代文学研究、湖南作家群研究等。

第四类是为培养学生能力开设的应用性课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教学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教学研究等。

第五类是工具性课程。如中国新文学史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等。

从专科、本科,再到硕士和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设置有着不同的层级差别。根据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群组合。

通常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培养层次,强调通识性,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赏析,学习名家名作。在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开始强调系统性,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主干课程及部分选修课程,形成本科层次的课程群,所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实际上是从本科阶段开始的。研究生阶段则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课程群,强调系统性、研究性。硕士阶段,在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课程群中开设了当代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现代文学学科概要、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等课程。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开设有台港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课程群结构更加全面系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研究性。博士阶段的课程群更强调宏观性、专题性及前沿性。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主要开设中国现代文体流变、西方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20世纪初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转型时期文学名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特质与文化研究、近现代岭南文化与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讲座等课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开设有中国20世纪文论现代转型研究、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典籍阅读与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研究、20世纪中国经典作家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文体研究等课程,其跨学科、专题性色彩浓厚。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的建设有着深厚的学科传统,课程开发的动因来源于学科内部的研究,它是靠学科前辈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的。其优势是学科根基扎实,理论性、系统性强,重心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理性思辨能力。不足是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的学生整齐划一。对外部的社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学习兴趣有所忽视,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应当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课程群建设的重点和方向。除传统的按照学科发展需要构建课程群外,现阶段应把社会需要、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兴趣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导向原则。与此同时,重新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增加实训环节,开展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的调整

我们认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课程结构,开展课程建设。

首先,从学科建设需要出发,为有志于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开设理论性较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这可以满足学生上行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满足学科建设和学生深造的双向需要。如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新时期小说研究、新诗研究、先锋小说研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等。

其次,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实际出发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群,满足学生下行发展即就业的需求。比如,对于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和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借鉴武汉大学文学院开设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精读、鲁迅作品精读、中国新诗名作精读、中国现代话剧名作精读的做法,组建中国现代小说名作细读与教学、中国现代诗歌经典细读与教学、中国现代散文名篇细读与教学等课程群,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和中学语文教学能力。

再次,根据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热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组建相应的课程群,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开设过中国特色的通俗文学研究、武侠小说研究、女性文学研究、港台文学研究等,今后还可以开设新官场小说研究、网络文学研究、自媒体文学研究之类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

中国文学进入21世纪已十余年之久,近三十年来,文学创作已得到极大丰富,新的流派此起彼伏。当下比之过去,作家创作、大众审美以及文艺批评和文化传播都有较大的变化,因而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有三部分内容需要充实完善:一是对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梳理、总结、整合,这部分工作已基本完成。近年来已有黄修己、王晓明、朱栋霖等编写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材出现,当中已增加了90年代文学,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充实。二是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也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让学生了解本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走向。三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日益发达,对网络文学和自媒体创作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应列入教材作为专章讲述。

因此,就教学内容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从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的发展重新梳理教学内容,以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为主干、以文学流派为分支、以作家作品为基点系统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

(三)实用教材的编写

在选择好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主干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上行考研和下行就业学生的需要,针对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课程群,编写实用教材。前者注重知识的拓展深化,在教材编写上,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分文体从文艺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入手梳理知识点,同时关注本学科前沿成果和热点研究;后者注重文本细读和讲解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编写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也可以分文体进行,侧重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鉴赏导读。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多年来,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直为不少人诟病。前些年中文专业的教师也做过大量教改尝试,但整体上难以有大的改变。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普遍采用,似乎新的“填鸭式”教学又开始出现。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应分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这类主干课程,应区分精讲、略讲、自学的不同内容分类进行。精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讲授、导读、讨论等教学方式;略讲部分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主讲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适时引导、点拨、总结;自学教学内容教师只讲要求,内容由学生自行完成,以教师检查、抽查自学内容和课堂讲评的方式进行。重在训练学生选择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技巧和文本细读的能力等。

(五)考核方式的变革在考核方式上,应当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考查为主的“终结式”评价方式,增大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把文学作品阅读、平时作业、提问讨论、辩论答疑、课程论文统统纳入考核成绩中。注重学习过程效果的考核,变“终结式”考核为“过程式”和“终结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中的比例,使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不低于学期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成绩不高于40%。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到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1.

[2]刘晗,龚芳敏.当前文艺学课程群建设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4):52-54.

[3]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4]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5]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9):25-27.

[6]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2):63-64.

[7]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8]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9]李慧仙.高校课程群的建设及评审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6(10):124-125.

[10]李亮伟.浅谈中文专业文学课程群的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00-103.

[11]孙存昌.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8(5):46-48.

[12]董昊悦.高校专业课程群制度的设计[J].教育评论,2013(3):39-41.

责任编辑:吴强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Applied University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HEN Yuanchuan
(School Culture and Media,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s mainly focus on the subject advantage and teachers’individual research results, ignor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diversification. Social needs, students’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learning interest will be concentr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y for adjusting curriculum, compiling textbook,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ode.

Key words: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urriculum group; curriculum setting; education reform

作者简介:沈远川(1965—),男,四川资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2006年校级教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建构”(项目号:6023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8-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1-0130-05

猜你喜欢

课程群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