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信息保真机制构建研究
2016-03-28郑爱龙
郑爱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信息保真机制构建研究
郑爱龙
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是推动传播活动有序开展的基本纬度。是故,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在具有内容定制、过程定向、目标定性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中,构建相对于传播内容的信息呈现表真机制,相对于传播过程的信息作用维真机制、相对于传播目标的信息效力矫真机制等合理的信息保真机制,有效消除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正面导向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应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保真;机制;构建
现代传播学认为:消除信息(information)的不确定性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和基本遵循。而被誉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称的“第四媒介”——“网络”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已毋容置疑。就我国特定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而言,构建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保真机制,确保网络传播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既是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1]要求的积极应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中信息保真机制的基本界域
“保真”(fidelity)一词原属科技词汇,专指“无线电技术中使输出信号与原输入信号保持一致,没有减损变化”[2],如“高保真音响”。后被引申到语言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意为:保持事物原样,使不失真。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陈原在其著作《社会语言学》中就用“保真”一词来界定“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递功能,强调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过程中所具有的维系信息本意的优势和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信息保真机制即是在网络传播中,针对我国特定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特定的传播内容而言,确保信息的呈现形式、传递过程、作用方向等真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意,如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切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要求,消除其不确定性的功能系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中信息保真机制构建的现实依据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所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所提出的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内容定制、过程定向、目标定性的确定性传播活动。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的信息必须切实体现出对这一确定性遵循。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内容的定制要求
传播内容(communication content)就是“被传播的信息”。[3]即从信息传播的视角看,传播就是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传递给受众的活动。而特定的传播内容必然蕴含着传播者的传播意图,是传播者意思表达的呈现载体。
对此,作为我国特定视阈下的传播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定制”的传播活动。一方面,在语境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定形”体系。其所涵盖的国家、社会、个人三大层面,十二个组成部分有着明晰的语言结构,每个层面和组成部分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念的诉求系统。另一方面,在语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定义”体系。其所蕴含的国家、社会、个人三大层面及每一层面的具体构成均有着明确的语义指向,都是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在网络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呈现形式和意思表达必须真实反映这一定制性的要求,避免因随意性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实现受者与传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认知上的“共识”状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过程的定向要求
传播过程(communication process)是指传播活动中“各环节和要素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信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4]而传者、信息和受者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三大最基本要素。即就信息传播而言,传播过程就是在时空序列上,信息从传者流向受者,并产生影响作用的过程。
如此,作为我国特定情境下的传播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定向”的传播活动。一方面,从空间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个“定点”的传播过程。这里,相对于“传者”,信息表现为信源,是信息的出发点;相对于“受者”,信息表现为信宿,是信息的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准确的由信源到达信宿以产生影响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个“定期”的传播过程。因为,价值观是人们在正确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因而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故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就要有一个保持信息持续影响作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网络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在影响作用的空间位置和时间持续上必须切实体现这一定向性要求,避免因其他非传播信息干扰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达成“共享”的状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果的定性要求
传播效果(communication effect)是指“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5]即在信息传播的意义上,传播效果就是信息影响作用所要达到的传者的期望状态,也就是传播目标的实现程度。
如此,对于我国特定范畴下的传播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定性”的传播活动。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个“定量”的传播期望。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人三大层面,十二个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形态的传播,而不是对其中某一层面或某一部分的传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一个“定质”的传播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是要实现对受者思想和行为的深层次影响作用,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受者思想和行为上的自觉遵循。
这就要求在网络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在形态完整度和目标达成度上必须如实体现这一定性要求,避免“片面”和“错误”等负面信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共鸣”状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中信息保真机制的系统建构
毋庸讳言,网络正以其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现代传播中的重要形式和组成,对此,就我国特定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而言,构建合理的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不确定性的保真机制系统,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传播媒介的优势,规避其不利方面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呈现的表真机制
在呈现的形式上,网络传播具有典型的“多媒体”(multi-media)特征。正如匡文波所言:“计算机成为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它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来传送信息。”[6]网络信息呈现形式的多媒体性在极大丰富了受者对信息认知上的感性体验的同时,必然造成对信息在理性认识上的相对淡化,从而导致信息的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与内容间的冲突。
这对于具有定制的层次结构和语义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强烈的感官刺激易于导致网络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真正意思理解上的弱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的呈现形式并非单纯的越多越好,以量取胜,而应是以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或清楚明了的结构流程图展示为主,以其他的呈现形式为补充,构建主次分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呈现形式的表真机制,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呈现形式的明确指向,以提高其层次结构和语义系统的辨识度,消除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促进广大网络受众既清楚明了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感性认识上的“是什么?”,又科学且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性认识上的“到底是什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作用的维真机制
在作用的范围上,网络传播具有显著的“全天候”(all-weather)特征。正如赵志立所言:“网络传播大大缩小了‘时空’所强加给人类传播的限制,使信息瞬间可以达到世界的任何地方”。[7]全天候的网络运行模式消解了传统传播中信息作用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其一,这导致了网络信息来源的“多端性”,即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形成,信息的容量再也不是以“条”、“个”来计算,而是动辄以“千兆”、“亿兆”等来衡量;其次,网络信息的更迭速率极大提高,信息的流转再也不是以 “小时”、“天”来计量,而是表现为以“秒”、“毫秒”为计量单位的“信息高速公路”。如此,网络受众就如同身处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特定的传播信息也面临大量非传播信息的“干扰”。
这显然易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向的网络传播造成扰乱。因此,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明确且稳定的传播信源维真机制,在提供连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供应源”的同时,打造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供应链”,以抢占并提供长效的网络信息传播阵地,从源头上使广大网络受众能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真切存在,消除海量干扰信息的不确定性,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的稳定且持续的作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信息效力的矫真机制
在效力的形制上,网络传播具有突出的“自由化”(liberalization)特征。正如程洁等所言:“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格外大胆,许多网民在网上公开、坦白、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不用担心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评价”。[8]当前,网络的传播环境业已形成一个高度自由的“国际信息流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传统信息流动的各种约束被消解,代表不同目标诉求和利益主张的大量信息济济一堂,各种片面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如此必然导致网络信息效力的异化,从而降低了特定信息的传播效力,甚至造成适得其反的传播效果。
这也必然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定性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效力的矫真机制。一方面,需要建立既重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组成部分网络传播的效果,体现出各个部分间的层次差异性;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传播效果,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组成因子间的整体性。避免“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消除片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需要健全信息的检索、鉴别、判断、解决、公开等规范的矫正流程,提高信息作用的效度,以维护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消除错误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推动广大网络受众在思想转变和行为遵循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7.
[3]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4.
[5]Carl Howland, Irving Janis, and Harold H.Kelley,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p.12.
[6]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6.
[7]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4.
[8]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242.
责任编辑:李应青
Constructionof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for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eng Ailong
Eliminating the uncertainty of information is the basic latitude to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refore, as a new form of communication, it is needed to construct the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in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of content customization, process orientation, target qualitative trai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outlook. With respect to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formation correction mechanism, one reasonable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could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guidanc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fidelity; mechanism; construction
D64
A
1673-1794(2016)04-0093-04
郑爱龙,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07);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建设名师工作室(思政理论课教师)项目(Szzgjh1-1-2018-1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677);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321)
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