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谚语批评思想研究

2016-03-28陈蓓蓓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谚语曲艺艺术

陈蓓蓓,张 勇



曲艺谚语批评思想研究

陈蓓蓓,张勇

曲艺谚语是划定在曲艺范畴内部的一种行业熟语,从曲艺艺术的各个方面阐释和总结了曲艺规律、曲艺规范以及行为标准。曲艺谚语中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话语包含着独到的隐性的批评思想,对传承文化遗产、规范艺术表演、丰富文艺理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曲艺谚语;批评思想;现实意义

谚语伴随口头文学出现,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表达,潜移默化地将生活艺术与艺术理论糅合在一起。在谚语中,又存在着一大批表现曲艺行业规律、规范和行为标准的谚语——曲艺谚语。“戏谚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概括和总结了丰富多彩的曲艺生活, 全面反映了曲艺的形制、艺术特点及曲艺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1]因为曲艺的特殊性,曲艺谚语既包含着对规律的客观表达,又体现了创作者们的主观审美追求。曲艺艺术将舞台表演与理论交织,又深刻表达了曲艺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联系。

一、曲艺谚语的价值

曲艺谚语属于狭义谚语,给人哲理性启发与指导。它历史久远,可以说伴随着我国曲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曲艺谚语存在。由于曲艺的表演必须依靠丰富的艺术表现方法,所以匠人们据此的思考越多关于曲艺的谚语也就越多,它不仅包括了道德规范、美学欣赏、舞台实践、授课教学、创作评论还有表演心得、记忆口诀各方面的内容,从事曲艺创作的人,长于形象思维和词语润湿,制作的谚语往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不仅在本行业得到重视,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一定地传播。

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读拉奥孔》中提到:“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曲艺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蕴含着很新鲜的艺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2]钱钟书先生的观点,让我们了解更多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仍然存在大量口语化的文本材料值得研究。从某种程度讲,来自民间的零碎思想,有时恰恰是周密理论的根本,在一定角度上将艺术批评思想的禁锢打破。从某种方面来看,尽管从“谚语”中提取的理论单薄、零碎、孤立,但是这些都是来自主观自发的见解。而且,曲艺谚语是来自于社会基层的一种思想文化,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为我们进行发掘和研究。

曲艺谚语不仅记录和反映了曲艺文化的思想愿望、历史评价、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而且有时候是生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对民间谚语做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村夫野老之口。”[3]

曲艺谚语在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具有某种功利性,在发展演变中一直扮演传授知识和进行道德行为塑造的角色。但是一直以来,因为主流文学的绚丽多彩,来自底层社会文学的华彩被掩盖,曲艺谚语中“价值”却难得被发掘。

曲艺谚语具有较强的语义认知价值,曲艺谚语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曲艺生活, 是人们长期曲艺实践的经验总结, 事实上, 曲艺谚语中蕴涵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手段。

二、曲艺谚语中蕴含的批评思想

曲艺谚语可以分为较多类型,每一类型都包含丰富的批评思想。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谚语,着重介绍从曲艺谚语中体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

(一)行艺类——创作实践论

行艺类谚语与舞台表演类谚语有一定区别,是曲艺演员在还没有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一种自发完成的动作,是曲艺谚语在不基于舞台表演艺术而是对于规范和规律的表达,更是对于一种行为习惯的概括与总结。

虽然在场上亮相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要掌握把式和基本功,就要在台下进行很长时间的磨练。所谓曲艺谚语中常说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嗓子靠练不靠天

三分靠教,七分靠练

可以三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练功

闲时勤练腔,坐场心不慌

所以关于勤学苦练劝导曲艺谚语十分多。通过这些来警戒自己勤于练习不能荒废,对自己严格要求。

另外,前辈们劝诫晚辈:

转益多师

井淘三遍有好水,人从三师技艺精

名家无专师

诸如此类的劝诫就更带有真理的性质,从而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艺人们更加明白,曲艺表演不能仅仅拘泥于本行当,在勤加练习的同时更要善于学习 ,这种观点与文学批评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例:杜甫《戏为六绝句》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视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首诗非常鲜明地提出了诗歌批评的态度,应该多多的“别裁伪体”“转益多师”,对于某些体式进行择别淘汰,以扬弃的精神去学习和创新。“转益多师”在此的体现并不是照抄死学,而是与“别裁伪体”相结合,并使之与自身的资质相融合,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

曲艺言语中还有一句:

既要苦练,又要苦思

这一句把练习与思考放在重要位置,其中着重强调“苦思”的重要性,与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异曲同工。譬如苦思、苦吟,都是从细里推敲,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和锤炼,从而达到一定的水准,是一种思虑和思索。黄庭坚有云“诗非苦思不可为”。另一方面,“苦练”和“苦思”也在强调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意义,正如陆机《文赋》所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二)教学类——创作发生论

曲艺演员多尊师重道,认为投到一位名师门下,对于个人艺术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非常尊师重教。但是对于教师(师傅)而言,若要教导出优秀的学生,也是要一番功夫的。关于这种理念的曲艺谚语如:

严师出高徒

师傅不明弟子拙

师傅开错了蒙,如同放火烧身

识材善教人出众,盲目教徒贻误人。

曲艺谚语中,师傅教导徒弟常讲究:

戏要三分生

熟戏要当生戏演

这指的是曲艺演员在做戏的时候,即使戏中所需的技艺已经熟练地掌握,但依然需要使自己的表演显示出某种意义上的“生”,这种“生”有两种意义:一是因为保持“生”的感受,才能做到严肃对待表演,不会粗糙随意。二是每一次上台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才能具有新鲜感。这几条曲艺谚语表现的就是美学意义上的辩证关系。只有存在新鲜感,才能激发创作冲动,抓住艺术表现的灵感。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只有做到心内无物才能做到心怀万物。在此提倡的自然创作论,提倡放空自己的内心。不矫揉做作,而是以一种最放松的方式去直面物象,接受自然的激动,从而引发创作。

同时,对于弟子而言,向师傅学习固然重要,而自身的勤奋与艺术的参悟也很重要,这是学生成材的关键。所以曲艺谚语中才有: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戏不离技,技不离戏

宁穿破,不穿错

扮戏不像,不如不唱

“会看戏才会演戏”,要求曲艺演员必须要具备相当的曲艺欣赏水平,只有敏锐地把握到曲艺表演的优劣高下,并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才能成功。并且在自身实践中,避免粗鄙错误的成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技巧。做一名优秀的关注者,在欣赏中学会欣赏,明确鉴戒,活跃自己的艺术思维,提高自己的层次。在思想理论不断更替发展的时候,历史总是也会对进行文学理论研究的欣赏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情操,同时还要不断的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从生活和典籍的欣赏之中激发灵感,提高层次,升华品格。

(三)做功类——虚与实,曲线与委婉

我国传统的曲艺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则有较大的虚拟性,不强调摹拟生活的自然形态,不追求制造“真实生活”的镜像。与西方追求写实的舞台设定不同,传统曲艺表演注重的是曲艺谚语中所提出的虚拟性:

虚戈谓戏,弄假成真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三四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

景在演员身上

一套程式,万千性格

半真半假,真假结合

有真有假有虚有实

细看猫鼠势,模仿猴儿形

猫蹿、狗闪、鸡行、鸭践、蛇盘、鱼游、猴胸、骆背、虎形、龙腾

这是曲艺的根本特征,表现社会生活时带有一定的“虚拟性”,所以“艺术诀窍”方面的曲艺谚语侧重于“由虚见实”的文学批评内容。由于舞台的限制,表现特定场面的时候,必须运用到“意境”的营造,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使观众达到艺术想象的境界,在表现空间和时间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意境产生于意象而又超越于物象,成为象外之象。

“景在演员身上”,传统曲艺虽有固定的舞台布景,但是营造出如临实景的感觉,还是靠演员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一张桌子既可以表现客厅,也可表现为公堂。就从贫乏的“物境”上升到丰富的“情境”,这些“情境”又集合以整体形象出现形成高级的艺术形象产生耐人寻味的“意境”,将演员的主观情感植入外界物形成于心的境象之中,使得“景在演员身上”,从而产生一种向外思想意识的传递。

明代王骥德说:“剧戏之道,出之贵实,用之贵虚”[4],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妙在真真假假之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曲艺表演提倡的是“半真半假,真假结合”,“有真有假有虚有实”,虽然曲艺中强调“虚拟性”的重要性,舞台上的表演都是对现实美做的提炼,概括和模仿,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动态之美。

曲艺艺术十分注重表演中的曲线美,强调演员的动作姿态都必须是弧形或圆形的,因此关于身段的谚语也有很多:

线条构图,循弧道曲

一招一式,不见棱角

动左先动右,是指不许指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是指不许指

用手指物的动作必须“动左先动右,是指不许指”,即如果用左手往外指时,要先向右画出一道弧线,然后再向左指去。身段表演要做到“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即以颈、腰为轴心,让上身、下身与头部显示出一种对立的平衡。曲艺谚语中的“是指不许指”“不见棱角”,是一种曲线美,中庸的批评态度追求中和、平衡、和谐、统一的审美心态。宗白华先生曾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形象。”[5]这种态度在封建传统思想中一直沿袭,不仅我们国家,曲线美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

(四)唱功类——曲线与委婉

曲艺传播媒介不是如文学那样采用非直观的文学符号,而是通过演员念唱做打的表演,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有以下谚语:

人有高低,口有阴阳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座中万人欢。

喷口相枪弹出膛,贯口如一线串珠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一声唱到动情处,毛骨悚然六月寒

这种艺术传达的方式,决定了曲艺要遵循直观艺术的共同规律。通过抑扬顿挫和节奏韵律的手法塑造人物则是曲艺表演的核心,保证塑造了典型人物,也呈现了不同的风格面貌,对于演员们也是技艺熟练程度的考量,可为重中之重。在一个语义清晰的基础上升华感情的,使得观众能得到美的熏陶。音乐铺垫氛围,烘托感情,而最根本的是念白与唱词,构成完整语义使人真切体会到直抒胸臆的情感。

(五)布景类——典雅与华美

人物塑造的一部分还来自于外表,曲艺戏台对于戏服和妆容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传统的搭配是色彩鲜明主张的是性格风格的突出。曲艺谚语说:

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

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

黑与绿,黄与白、红与紫,色调接近,对比度不大,因此彼此搭配就不够鲜明,而绿与红是对比色,黄与绿是互补色,搭配起来比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这两类色彩的搭配:“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曲艺演员中的一类——青衣,则是典雅朴素的象征。

(六)综合类——有情与无情

不论是念唱作打哪一步,都少不了追求理与情的结合,舞台上既需要演员的高超技艺还需要能够打动观众的真实感情,所以有一类谚语就是专门讲“情”:

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

寓情于戏,寓理于情

有情没理戏演歪,有理没情戏演干

腔无情,不见人

要塑造好人物形象,着重要以情动人。中国曲艺“情理统一”的特点是和中国美学传统一致的,是和儒家一直以来提倡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有关。但是也有这样的曲艺谚语“腔无情,不见人”,随着曲艺艺术的发展,桎梏情感的艺术规律,技巧腔调,都开始为“情感”让路,回归了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又不是泛滥的。“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这三句话并不是平行的关系,重点在于后一句,强调演员的技巧运用,情感的抒发,都是为了创造人物形象而服务,回归本体论,一切的内容都是为了正确的反映客观外物,达到“意称物”的要求。

三、曲艺谚语批评思想的社会意义

(一)继承文化遗产

曲艺谚语就是一代代匠人们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对自身和观众的考察,摸索出艺术表演的门道,是常年经验的结晶,是他们审美意识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曲艺谚语的了解,来敲开对曲艺艺术的大门。我们利用这些曲艺谚语所蕴含着的深刻哲思,穿越历史隧道,能够了解到曲艺的变迁以及当时人民的思想与生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文才选取了曲艺谚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获得更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也是继承与发扬曲艺文化的有效方式。

(二)规范艺术表演

曲艺谚语来源于表演艺术的实践,自然最后还是要回归实践,指导实践。不仅仅是对现如今戏剧行业的指导,也能通过对曲艺谚语其中批评思想的把握,给一系列的电影电视制作带来启示。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清楚的方向和定位,指导他们在场景布置,演员状态,台词功底等方面做出更好的调整。拒绝将严肃的东西小丑化,本真的东西戏谑化,减少功利性,能更直接和广泛的反应人民生活。要始终强调本质强调中心,以打动观众为主要目的,全方面提升自己。

(三)丰富文艺理论

曲艺谚语来源曲艺之中,是来自人民群众智慧高度概括的,并具有独到见解的朴素文艺理论,丰富了其他形式的文艺理论,从普遍的社会生活中揭示文艺层面的内涵,将理论与现实巧妙杂糅在一起。曲艺谚语短小精干,意义深远,不仅是在研究曲艺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文学也有借鉴与帮助作用。但因为其零散,非系统性,使得这个理论还不够完整,因此我们对曲艺谚语乃至于其他谣谚训诂的探究应该继续下去,再丰富文艺理论的同时还会进一步提高对美学与文学的感知。

谚语既是民众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艺术科学、信仰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当我们在不断进行文艺思想研究的时候,也要兼顾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为批评思想领域的拓宽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

[1]李树新.曲艺谚语与曲艺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3):137.

[2]钱钟书.读拉奥孔: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

[3]鲁迅.名人与名言: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6.

[4](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54.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2.

责任编辑:刘海涛

J801;I207.7

A

1673-1794(2016)04-0081-04

陈蓓蓓,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张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柳学”会理事,硕士生导师(安徽 芜湖 241000)。

2016-04-29

猜你喜欢

谚语曲艺艺术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说说谚语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谚语趣画(一)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