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学视域下的当涂民歌民俗文化阐释

2016-03-28张程刚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歌民俗

张程刚,张 韵



民俗学视域下的当涂民歌民俗文化阐释

张程刚,张韵

当涂民歌作为一种根植于当涂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承载了广大民众的生存愿望和现实诉求,当地许多的民俗事项都可以从中得以折射与映现。通过对当涂民歌的田野调查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掘其当涂的民俗在民歌中的具体表现,结合当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对当涂民歌的民俗文化进行阐释。以期正确理解和把握其民俗文化内涵,进而对当涂民歌实施更加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民俗学; 当涂民歌;民俗事项;民俗文化;阐释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1]3民歌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民俗事项,因此民歌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涂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当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庶民百姓集体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当涂民歌承载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意愿和审美理想,是当涂下层民众集体意识的体现,它真实的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社会生活、精神需求、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当涂的民俗事项是当涂民歌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是其内核和血脉精神之所在。

当涂民歌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它除了音乐本体的旋律、调式、曲式结构等基本音乐元素之外,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歌之处,主要表现在歌词中所反映的是当涂本地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就当涂民歌研究的性质来说,必须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其民俗性得到更好的描述和论证。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作、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3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将纷繁复杂的民俗事项大致划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部分[1]6。本文将依据上述分类,在当涂民歌的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基础上,对其中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这两大民俗事项先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对其民俗文化进行阐释。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1]6在众多的当涂民歌中就有不少是记录当地物质民俗事项的民歌。

(一)生产民俗

劳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生产民俗则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产物。

当涂地处长江下游东岸,主要盛产稻米、小麦、棉花和鱼、虾、螃蟹等,属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反映农耕生产民俗类的民歌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当涂的地理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很多当涂民歌就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劳动歌曲。这其中以反映田间劳作的民歌数量最多且贯穿于整个田间生产的全过程。它从育苗、插秧、灌溉到薅草、收割等无一不包含之中。如:《车水号子》、《插秧歌》《薅稻歌》、《锄田歌》、《打麦歌》等等。不同的生产习俗无疑为当涂民歌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车水号子》:

你们别看我年纪老,抗旱照样称英豪。

水车好似冲天炮,捅开天河水滔滔。

脚踏龙车口唱歌,唱得人人笑呵呵。

唱得人人干劲足,喜看禾苗转青棵。

过去当涂田间灌溉大都采用车水的方式,通常由3—5人组成一组使用脚踏水车,进行协作性的集体劳动。为了统一其步伐节奏,活跃劳动气氛,减轻疲劳,人们经常是边车水边唱《车水号子》。它刚劲有力、热情豪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如《熟透的庄稼一片黄》:

太阳出来照山岗,熟透庄稼一片黄。

谷粒饱满像珍珠,迎风飘摆闪金光。

镰刀弯弯像月亮,家家户户收割忙。

山歌越唱越有劲,产量年年向上涨。

此歌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描绘出当涂广阔的田野上熟透的庄稼呈现出一片金黄之色,农民们挥舞着镰刀忙着收割并愉快的唱起悠扬山歌的劳动场景,进而表达了当涂农民喜获丰收时的愉悦心情。

再比如反映渔业生产以及青年男女之间甜蜜爱情的《哥哥撒网妹划桨》:

姑溪河水映彩霞,两岸田野稻谷香。

小小渔船荡清波,哥哥打鱼妹相帮,哥哥撒网妹划桨。

哥哥撒网妹划桨,渔歌声声心欢畅。

歌甜水甜人更甜,劳动致富鱼满舱,舱舱鲜鱼销四方。

(二)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饮食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理需求,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吃什么?如何吃?是一个文化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当涂自古以来就以种植水稻和水产养殖为主,因此百姓平时的主食就是米饭,一般中、晚餐吃大米饭,早餐吃大米粥或馒头、包子、油条等。农村农忙时往往在下午两、三点钟左右再增加一餐,称作吃“点心”。在菜肴方面,荤菜以鱼和猪肉为主,也有鸡鸭等家禽,过去像煮蟹、炖鳖、蒸螃蟹也都是家常菜肴。蔬菜中,有青菜、萝卜、韭菜、茄子等,野生的荠菜、萸蒿、茭白、莲藕也是受欢迎的素肴。

在当涂民歌中反映日常饮食的民歌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小妹子送饭下田冲》中就有对菜肴的描述,像“韭菜”、“葱”、“鸡蛋”、“莴笋”等。

问声小妹子送什么菜,一碟子韭菜二碟葱。

三碟子鸡蛋颤融融,四碟子莴笋脆又嘣嘣。

再比如《山歌好唱口难开》中就有对饮食品种的描述,像“樱桃”、“粑粑”、“白米”等。

樱桃好吃树难栽,粑粑好吃磨难挨。

白米好吃田难做,山歌好唱口难开。

(三)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我们人类自身本能需求,也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它具有遮身蔽体以及装饰的双重功能。“在人类活动中,也许没有比选择穿着更鲜明地反映我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了。”[2]

过去当涂百姓大都穿便衣,布料一般都是自己家纺织的棉织品。由于性别的不同,在服饰上也有区别。男子上衣基本上是对襟布扣,颜色以黑、灰为主,款式相对比较固定。女性则由于生理特征的缘故,上衣采用大衣襟,其款式、颜色、面料上也有花样。当涂民歌中反映服饰民俗事项的主要是女性,色泽鲜艳的花衣花裙一直是当涂姑娘们的追求。有一首《俏女人》就把过去当涂爱美女性的服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看我穿戴多时兴,浅红褂子滚边黑背心。

肉色袜子绣花鞋,刺绣带子绿腰襟。

歌中所描绘的红褂子、绿腰襟、黑背心、肉色袜子、绣花鞋等这些都是过去当涂年轻女子时兴的服装样式。

还有一首《十三二十三》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歌中把衣服的面料、样式交代的具体、详尽。

一扯一尺毛兰布,二扯他二尺毛兰光。

毛兰布来毛兰光,忙替我小妹子做衣裳。

做件褂子无衣领, 做条裤子没有裆。

做条裙子两样布,做条围腰子不对方。

另外,在《卖杂货》一歌中对女子穿着有这样的描述:

八尺罗裙二面分,绿绫绦腰中捆。

大红花鞋脚下蹬,丝带子二面分。

发型及其一些附加的装饰物,也是服饰的一种标记,如:夹、簪、钗、梳等。乡村女子出嫁前都留有一根长辫子拖在背后,出嫁后就将辫子绕成“巴巴鬏”,鬏外套一个黑丝网,再插上一根银簪子。

如《梳头歌》:

十七十八小丫头, 躲在房里学梳头。

梳来梳去梳半天,梳了个巴巴鬏。

不高不矮李小牛,趴在窗外看梳头,

叫声妹妹梳得好,就是没搽生发油。

荷包是当涂人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的饰品,也是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十绣荷包》表达了女子为情郎绣荷包时特定的内心情感:

一绣荷包订一针,

大红的丝线买五分。

为郎荷包绣成病,

不知道后来可有情?

……

十绣荷包十样飘,

飘在路上把人瞧。

走在路上朋友问,

夸赞我小妹手艺高。

二、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1]6

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人生仪礼,“它是每一个社会个体成员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最直接的方式。”[3]120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必经阶段,它往往需要以社会的名义为其施行仪礼,其中以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四个礼仪最为重要,它昭示着前一阶段的结束和后一阶段的开始。因此在当涂民歌中反映人生仪礼的民歌所占比例也较高。

(一)婚嫁民俗

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它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1]133“婚姻作为一种民俗事项,它主要包括婚姻的礼仪程式和婚姻的形态两个方面。”[1]133

当涂人的婚嫁习俗繁琐而复杂,一般包括央婚、纳彩、看(送)日子、迎亲、拜堂、交杯酒、闹洞房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而在这些繁缛的程序中都有相应的民歌相伴,尤其是在迎亲、闹洞房等婚嫁民俗事项中,民歌充分发挥了营造热烈、喜庆氛围的表现功能。

过去在当涂民间还广为流传的一种唱《哭嫁歌》的哭嫁习俗,它是新娘在上花轿前举行的一种哭唱仪式活动,它包括:女哭爹娘、娘哭女、姊妹们陪哭等多种形式。“女哭爹娘”主要是新娘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离开家乡的难舍难分之情;而“娘哭女”,已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哭嫁习俗了,它是母亲对即将出嫁的女儿进行最后一次传统家规和做人之道的教育,内容包括: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妯娌和睦等。其音调悲凉凄婉,催人泪下。

如《哭嫁歌》:

乖乖儿, 到人家去了, 乖乖呀,

一要结到丈夫缘, 和和气气过百年。乖乖呀。

在当涂婚礼喜宴上,当涂人还有唱歌“送房”的风俗习惯,送房歌有《上大人》、《十大撒》等,其中以《十大撒》最为有名。

如《十大撒》:

一撒梅花朵朵开,四海龙王献宝来,麒麟送来金贵子,张仙送子下凡来;

二撒二月小杏花,冬穿绫罗夏穿纱,打开东窗吃白米,推开西窗笑荣华;

……

十撒十月梧桐开,梧桐枝子栖凤来,凤凰抬头高声叫,口口声声状元郎。

喜宴酒过三旬,年轻的姑娘、后生们就在锁呐声的伴奏下,唱起祝福的送房歌——《十大撒》,并将一对新人送入洞房。

童养媳是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产物,它是指一些家境不好的人家把幼女送给富裕的人家做未来的儿媳妇。童养媳家庭地位低下,受尽折磨和虐待。

如《养媳妇》:

石榴开花头对个头,养媳妇的眼泪往肚里流。

日里吃的是馊菜粥,晚上睡的是稻草窝。

早上顶着星星起,忙到月亮上山坡。

公婆打来小丈夫骂,三十晚上也不放过我。

夜夜梦见我亲娘的面,不知几时才出头。

旧时的童养媳生活在社会底层,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的同时还要负责照顾尚未成年的小丈夫。下面这首《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就唱出了女大男小的悲苦之情,它是畸形婚俗的真实反映。

姐在地里翻棉花, 抬头一看我婆家。

看见我公公骑白马,看见我婆婆戴红花。

看见我大爷才会走,看见我小丈夫才学爬。

再爬三年我另嫁,养个娃娃气气他。

老公公听见这一声, 张灯结彩来娶亲。

十八岁大姐三岁郎, 搀上踏板抱上床。

睡到夜里他要奶吃,我夹头夹脑给他两巴掌。

不是你大姐我心肠软,一脚送你见阎王。

(二)丧葬民俗

死亡是人生旅程的终点,它意味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亲人的逝去给生者带来巨大的悲痛,他们往往长歌当哭,在哭中唱,在唱中哭,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哀痛之情。这种哭唱形式称之为“哭丧”,它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

“哭丧歌”的曲调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语调的基础之上,上下起伏较大,以下行哭腔为主。节奏比较自由,乐句结尾处往往有延长的拖腔。一般没有事先编好的固定歌词,主要视死者与歌者的关系以及感情等因素即兴发挥。“哭丧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表现功能。

下面这首《十二月挡尘》的“哭丧歌”就是一位年轻男子哭亡妻的歌:

正月里挡尘把头低,二十岁汉子死了妻。

实指望相偕同到老,哪知道半路两分离。

……

三月里挡尘是清明,手提着香烛上妻坟。

走到了坟前插幡纸,爬到了坟后哭亲人。

……

腊月里挡尘腊梅鲜,家家和户户迎新年。

光棍我置得纸烛齐,大年的三十把香燃。

《十月怀胎》是当涂有名的哭丧歌,它把母亲怀胎分成十个月来表达。通过儿女哭诉母亲怀胎十月的种种艰辛与痛苦,表达了儿女没有来得及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就已离去的遗憾,以此来寄托对母亲故去的无限哀思。

娘怀儿一个月,提心吊胆生怕有差错,如临深渊。

娘怀儿二个月,早上起来茶不思来,饭不香,整天就像百病人。

……

娘怀儿十月之苦,生下儿娘喜难关已过,儿未报答娘的养育之恩。

(三)岁时节日民俗

钟敬文先生指出:“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日。”[1]102它通常包括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类的特定节日以及像二月二、三月三等按月、季节自然交替的岁时节日两大类。

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它是当涂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涂民歌主要的表现对象。当涂民歌在这些岁时节日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节日的内容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岁时节日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在当涂民间,每每遇到岁时节日时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而活动就必然少不了民歌的积极参与。春节又称“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既是上一年冬天的结束,又是新一年春天的开始,春节期间所有的民俗活动都共有一个主题,即“辞旧迎新”。有一首当涂民歌《点大麦》就是关于春节期间拜年的歌曲。

如《点大麦》:

正月里去拜年, 正月里去拜年,

我们大家去拜年,就把年来拜拜。

《清明鼓》是一首在清明节时演唱的民歌,他提醒人们春天到了要开始忙春耕。

如《清明鼓》:

春季里来百草新,打着鼓儿去踏青。

清明鼓儿敲得响, 阵阵歌声催春耕。

从前踏青来求神,求神保佑风雨顺。

多打粮食请神灵, 封建迷信害死人。

如今踏青忙春耕,汗水换来禾苗嫩。

科学种田结硕果, 秋后丰收粮满囤。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门头上插菖蒲和艾草,还要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当涂地处江南水乡,因此划龙船是当涂端午节民间娱乐的一大亮点。当涂民歌《划龙船》把当涂百姓在姑溪河上奋力划桨、力争上游以及两岸观众呐喊助威、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

如《划龙船》:

五月江南好风光,姑溪河里赛龙船。

青龙黄龙来竞赛,锣鼓喧天鞭炮响。

姑溪河里赛龙船,赛得河水浪花翻。

好似哪咤闹东海,东海群龙往前闯。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6).

责任编辑:李应青

J607

A

1673-1794(2016)04-0071-04

张程刚,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安徽 马鞍山 243041);张韵,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生(广州 510006)。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752);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重点项目(gxbjZD2016119);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2015年度招标重点课题;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13xjjxtd02)、(2013xjsjjd04)

2016-05-11

猜你喜欢

民歌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