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期刊发展实践探索

2016-03-28王学东

传播与版权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新媒体互联网+

王 彬 王学东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期刊发展实践探索

王 彬王学东

[摘 要]论述“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给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带来的冲击。建议传统学术期刊应认真思索,不能盲目跟从,刊物内容和质量应精益求精,保持自信。同时应积极接受“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平台为我所用。应加强期刊编辑在传统出版方面的专业技能,注重培养数字化出版时代编辑的综合技能。给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建筑结构》杂志目前所采取的新的创收模式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学术期刊;新媒体;编辑学;微信

[作者]王彬、王学东,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结构》杂志社。

《建筑结构》杂志创刊于1971年,内容以实用性、科学性、导向性和资料信息性为特色,栏目主要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空间结构、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抗震和抗风等方面内容。《建筑结构》杂志已为业内读者服务45年,属于老牌的传统学术期刊。这些年,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冲击下,依靠自身的战略布局,经受住了一定的考验。特别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也相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下分享一些实践经验。

一、“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分析

(一)内容为王,扎实做好期刊的传统出版

中国期刊业命运多舛,有些还没有长大成熟,就一头撞上了新媒体时代的生死挑战。在今天,我们应该首先做好两件事情,首先把期刊本身做到专业极致,第二个是拒绝炒作,抵制浮躁。作为学术期刊,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新兴的数字出版,无论是在纸媒横行天下,还是在“互联网+”时代,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都将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纸质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强烈冲击,但是期刊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一样要靠内容吸引读者,一本好的期刊要以内容为王,靠精品取胜。无论是行业的还是综合的,期刊的核心是内容,只有具备优于别人的核心内容,期刊才会有市场,才能大发展。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竞争,传统学术期刊还是应以内容稳住阵脚,抵制浮躁,抓住契机将期刊内容、编排乃至发行推广做到专业极致,形成新的竞争力,从容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坚持质量至上,扎实地继续做好期刊的传统出版工作,此举至为关键。

(二)以积极心态接纳并利用好“互联网+”时代新媒体

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技术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更新和发展[1]。数字化是出版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革新,是出版传播途径的扩展和延伸,将会大大提升传统期刊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将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些人仅仅把数字化看作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和威胁,从一开始就惴惴不安,将自己的刊物放到数字化的对立面,这是一个误区。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吸收接纳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将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数字出版进行融合,将是期刊编辑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期刊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机遇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的。期刊编辑应该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并利用好新媒体。

(三)数字化时代期刊编辑应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无论对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是制胜的一件关键法宝。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虽然每天都在从事稿件阅读、编校等工作,并跟作者关于编写质量或编排格式等方面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但是他们本身或许也忽视了自己专业编辑学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在笔者所了解的同行业的学术期刊出版社中,编辑学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大都是高校相关学术专业出身。因此,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学或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青年编辑大都在准备职业资格考试的过程中才被动地武装自己的编辑学专业理论和技能,通过平时的实践积累编辑学的相关经验和技术,但是持续的编辑专业知识补给普遍比较欠缺,不够精。强烈建议学术期刊编辑们多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特别是《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等常用编辑工具书以及《编辑学报》等编辑学权威期刊,这些都应成为编辑的必备之物,若想提升更高,应尝试进行编辑学研究,适时撰写编辑学学术论文。

另外,现代的学术期刊也要正面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为我所用。这就要求现代的编辑们更应该努力成为数字化时代中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传统出版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各项数字出版活动,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探索并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各项流程[2]。

另外在期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知识产权纠纷,使作者和编辑部之间产生分歧,因此,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在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补充著作权知识,以便在工作中顺利解决著作权保护的相关问题[3]。

二、《建筑结构》杂志在“互联网+”时代采取的措施和布局

早在2010年,在网络部的支持下,开发了网站在线投稿系统,提供了在线投稿、在线查询、在线录用等功能,大大加快了稿件从投稿到外审的整体速度,优化了处理流程。投稿作者以及编辑可以随时通过稿件题目、作者姓名和编号查询稿件审稿状态等所需信息,也避免了通过邮寄和邮箱投稿造成的易丢失、周期长的缺陷,投稿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升。

2011年,《建筑结构》经过调研并学习一些优秀网站的开发经验,结合自身期刊定位和特点,对旧网站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新的网站界面简洁友好、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新网站在首要位置对重点项目图文并茂地进行热点推荐,吸引读者关注;建立了行业信息板块,以便及时提供行业新闻动态,关注行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补充纸质期刊版面的欠缺;建立了公告栏,及时公布刊物的最新工作动向。

2012年,梳理了近20年来出版的全部期刊,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上传网站,实现了网站的在线阅读和下载功能,读者可以通过作者、单位、题目等关键词检索到自己需要查询的论文,这些工作不但增加了网站的点击量,而且提高了文章的被引用率,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2012年,创建了《建筑结构》微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对微博内容和管理方式不断地进行改进,并且在微博平台上开创了一些小的栏目和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比如热点话题讨论、重点项目追踪、优秀工程展示、专家答疑解惑等形式,与粉丝及时进行互动,目前粉丝已经达到6万余人。微博上一些优秀的讨论话题也会在期刊上以多种方式及时报道出来。微博上一些比较活跃的粉丝一般都是一些正在快速成长的中青年专家,受到编辑的及时关注,基本通过主动邀约的形式与其加强合作和联系,为刊物的多元发展夯实基础。

2013年,创建了《建筑结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的出现,确实改变了人们很多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等全方位的沟通、互动,可以主动向用户推送重要通知,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可提供一对一的对话解答服务。举办的多次活动或者重要内容推荐通过微信推送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通过在网站、微博、期刊等平台推广微信,目前微信粉丝量已经达到22万多人。而这几种媒介都有互补作用,网站、微博、微信的粉丝可以互相关注,形成良性循环,彼此促进,从而为读者全方位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期刊盈利模式实践

(一)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发布。据腾讯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活跃用户达到近7亿。2012年8月,影响现在众多用户阅读习惯的公众号诞生了,公众号现在最成熟的形态是基于阅读、订阅的群发,每天有超过70万的群发消息提交,所有公众号加起来每天的阅读量都超过30亿万次。《建筑结构》杂志社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个良机,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经过精心的运营和探索,目前微信粉丝已经近23万人,位居建筑结构类微信号之首。在微信庞大的数据平台支撑之下,开展了一些有效的盈利渠道,针对不同的需求收取不同的费用。一是刊登企业的技术类软文,要求必须是跟专业相关的内容,里面可以夹带自己的公司名称、产品的技术标准等,同时还不影响微信的整体质量;二是直接刊登公司的宣传信息,但是这个不能是纯广告性质的,可以在微信的开头和末尾加上一张图片,点击图片可以链接到该公司想让读者了解到的信息,这样做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另外,微信放在首条,第一、二、三等价格不一样。通过微信平台的宣传渠道和这种运营模式,每年增加的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关于微信的运营,简单地总结一些经验:(1)运营模式。首先领导重视,鼓励全员参与,必须分工明确,每条严格审核。(2)要适应受众的不同需求。通过后台与粉丝的沟通,图文发布后的阅读量、转发率等,判断粉丝的需求,及时调整。(3)重视线上、线下的推广。通过杂志、网站、微博、所有的会议通知、编辑邮件的签名等推广微信二维码,可以关注有礼。(4)图文的条数要适中,最多三条也许是最合适的,信息中图片不能过多,图文信息打开速度会影响用户阅读率,要知道,微信是给手机阅读的。(5)信息的内容要精致有价值。避免错别字,注重美观大方,内容也要认真推敲,发布有价值的信息,最好是独创和原创文章,有时更需优化整合,与时事结合。(6)利用好阅读原文。通过“阅读原文”可以提高企业网站的流量和客户关注度,也可以链接以前发送的微信信息或者其他需要受众关注的网址。(7)关注数据分析。微信为了提高公众用户的使用效率,提供了基础的数据分析功能,用户可以在后台研究信息的接受程度、用户发展趋势等,结合这些数据,微信运营人员能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有针对性地改进信息编辑、调整内容方向、提升微信运营的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所有的工具一样,微信公众号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用户沟通,但也必须掌握必要的运营技巧和服务规则,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真诚面对,用心去维护,不能存小术废大道,一时的炒作并不能换来长久的价值。

(二)举办学术会议

《建筑结构》杂志经过40多年的运营,刊物质量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和读者群,根据作者的投稿内容、国家的政策和调查研究,结合时事热点,经常组织一些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以此充分发挥刊物的信息平台作用,更好地促进业内的学术交流,提升相关专业的学术水平。通过组织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专家,结识专家,给专家提供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己技术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给业内同行提供一个渠道,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地方互相学习、交流,结识更多的朋友;另外,会议的成本可以找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企业提供赞助,很多企业也有跟专家和业内人士结识的需求,如果运作妥当,实现一部分的盈利也是可行的。如《建筑结构》杂志社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自2006年举办以来,到2015年第五届时参会人数将近1000,创下了行业之最。会议活动的举办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专刊和专栏

这些年,《建筑结构》杂志社也经常性地以专刊或专栏的形式集中报道知名设计单位的优秀作品,设计单位对这种模式也十分感兴趣,国内相当多的设计院已在刊物上做过专刊或专栏。通过专刊和专栏,一是对企业品牌和实力的宣传力度更大;二是刊物出来后,可以作为重要的技术资料留存下来,随时展示出来;三是可以让企业在当期期刊的封面和彩插做一些广告,并由企业对本期多提供一些赞助,从而实现创收。至今,国内的知名设计院,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都已经在刊物出过专刊或专栏,有的是以某个重大项目为契机,有的是以建院几十周年为契机,反响都非常好。

(四)培训

针对设计人员需求,配合相关协会或政府部门进行培训班的宣传、招生工作,比如新规范的宣贯培训、结构设计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解答、软件的应用和推广等。

(五)理事会和会员制

针对企业建立理事会,可以让企业加入杂志理事,为其提供每期的企业宣传、品牌推广、打包服务等定制服务。针对个人,建立会员制,可以让个人加入期刊会员,享受订阅杂志打折、提供期刊电子版下载服务。另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针对理事单位或者会员的线下交流活动,成员可以免费参加,体现出投入的物有所值。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建筑结构》杂志一直都在进行创办数字化电子刊物的实践和探索,从政策、技术到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筹划,以期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全面覆盖,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中实现双丰收。当然,作为学术期刊来讲,要迅速转型还需要积淀,要全面投入数字化时代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只能先从能够实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进行实践、总结、完善和开拓。

【参考文献】

[1]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12):6-10.

[2]赵莹,黄莉,侯风华,等.期刊国际化背景下编辑必备素质探析[J].编辑学报,2012(S1):89-90.

[3]张鲸惊,韩健,黄河清.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之路:补充·更新·总结[J].编辑学报,2013 (1):86-88.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新媒体互联网+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