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域下英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2016-03-2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概念隐喻双关

刘 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40)



概念隐喻视域下英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刘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40)

摘要:基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解读英语中双关的语用功能,依次分析了概念隐喻与双关的定义、条件及其分类,然后从文学作品中的多样性运用、商业广告的植入以及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运用等方面,同时结合相关的英文例子,深入地解读英语中存在的双关语用功能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与掌握英语的表达习惯及其特点。

关键词:概念隐喻;双关;英语;语用功能

一、引言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概念隐喻不单单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如果没有隐喻修辞,那么许多概念将难以有效地表述。它的核心方式是采用人们所熟知的具象化事物来表述原本较为抽象、复杂化的概念。双关语指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借助词的多义与同音等多种条件,赋予语句双重含义,达到言此意彼的效果[1]129。双关语可以极大地加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让文字充满生命力与表现力。事实上,无论在文学作品、商业性广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双关语。从当下有关文献成果来看,肖红萍(2009)、李旸(2010)与赵舒怡(2015)等学者主要分析了双关语在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与商业广告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也指出了中英文存在着文化习俗与社会传统的差异性,从而造成二者在幽默表达方式上的区别。石金媛(2007)则主要分析了语法隐喻的语用功能。朴金哲(2013)以英语“sorrow”与汉语“悲伤”为例,平行对比研究了二者的概念隐喻情况。本文试分析如何将概念隐喻与双关这二者进行有机地运用,从而强化英语的语用功能。

二、概念隐喻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及其分类

1. 概念隐喻的定义

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的学者是Lakoff和Johnson。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事物来认知并理解另一事物,即主要是用人们可以认知并体验到的,或是基于具体化的概念加以分析、感知与理解原本比较抽象化的、有一定理解难度的概念[1]131。Lakoff和Johnson的核心理论包括以下几点:隐喻实际上是认知的方式;隐喻的实质为概念性的;隐喻被认定为跨概念域的体系化映射,而这类映射所遵从的是恒定宗旨;概念隐喻的运用具有潜意识性等特点。

具体而言,隐喻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在广泛地运用概念隐喻这种修辞手法。它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模式,包括建筑物、音乐与绘画等多种形态的产物。无论是简易化还是复杂化的设计,均包孕了一定的理念。而这些又主要是采用隐喻的方式展开的。隐喻式认知是人们认知与感知世界与理念的重要手段。

隐喻体现出系统性特点。隐喻的映射既非单一式的,也并非杂乱无章化,而是两个不同概念域内部基于一定条件基础上的体系化映射,包括相对较具体化的概念域与抽象的概念域,它们二者内部映射是诱发隐喻出现的必要条件。其中,隐喻映射有比较明显的身体体验性,这也是构建隐喻映射的前提。因此,隐喻映射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2.概念隐喻的种类

根据上述理论,概念隐喻主要有3种[2]:(1)方位隐喻。即通过方位的方式对抽象化的非空间概念加以隐喻,主要的方位词有深浅、上下、高低等。它源自人与大自然的互动,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种隐喻认知模式,尤其广泛运用在比较抽象性概念的表达上。比如,“质量高”或“低品质”等。(2)本体隐喻。即运用常用的且可以直接触摸感受物体的方式,表述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人们首先所接触的生活体验多以物质性为主,因此物质即变成认识抽象性事物的前提。(3)结构隐喻。即基于一概念构造另一概念的方式,前提是这两个概念域有着类似的结构特征。

(二)双关的定义、条件与分类

1. 双关的定义、条件

对于双关的定义有不同的诠释。《辞海》的定义为:一种修辞格,根据文字本身具有的含义、语言相互连通这一特点,能够通过表述一句话的方式来体现两种不同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遣词造句时的物质手段,同时又包含了具体语境的潜在性意义。

英语的双关定义是Dryden在1662年提出的。在18世纪时,此词被认为属于“颓废”式的机智类型。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英语中双关的界定如下:常用的一种文字游戏,通过同形异义或是同(谐)音异义的手段同时兼有两层含义,目的在于产生幽默的表达效果。

至于双关存在的条件,根据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教授Archibald A Hill 的研究结论,一语双关主要包括3个不同的条件:第一,双重情境(double context),指的是形成双关的相应语义渠道;第二,铰链(hinge),指的是多义词或是同音异义词;第三,触机(trigger),指的是促成应用双关语的核心因子。必须注意的是,第一个条件即双重情境是确定双关语产生的客观基础,而第三个条件触机则为判定双关语产生的语言功能,主要包括同音异义以及语词的多义性等。双关的铰链也就是作者或发言者所运用的相同语词或是一句话,必须精确地指向它所相关的对象,即使相关的另一方面并不直白、外显,有比较明显的曲折、隐蔽与含蓄等特点,也至少须体现出明确的特点,以便读者或是听者见到或听到此词而产生相关的联想,然后较快地感悟到其中包含的真正意义,从而确保整个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因而,铰链可以确定是理解与分析双关句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双关的连接点和轴心。然而,若“同一个词语或是同一句话”无法清楚地指明或是超出了受话者所具有的知识范围,这样导致受话者无法理解词语或是句子的含义,甚至产生了误解,那么这样的双关修辞自然是失败的。

2.双关的分类

李鑫华把英语双关的类型大致区分成同(谐)音双关与同词双关两种[2]388。其中,前者指的是发音一致或是类似的词、短语在语义上却相异;后者指的是相同的词或是短语由于处于不同的语境中,从而被赋予了多种类型的语义。也有学者将双关进一步划分为同音同形异义双关、同音异形异义双关、近音异形异义双关与语意歧解双关等类型[2]390。

三、概念隐喻视角下英语双关的语用功能解读

(一)文学作品中的多样性运用

英语双关修辞格频繁地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由于与具体语境的结合,并灵活运用,从而让语义的表达变得更为多样而又富有内涵,让人咀嚼再三,意味无穷。

例1:《哈姆雷特》中有如下的一段文字:

King: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How s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国王:哈姆雷特,为什么你依旧是眉宇紧锁,不开心呢,我的孩子?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

哈姆雷特:不是的,我的国王陛下,我在阳光下呆得太久了。[3]

在例1中,迫害先王的叔父表面上假装亲昵地称呼Hamlet为“my son”,事实上他是在旁敲侧击,试探哈姆雷特的反应。而哈姆雷特其实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打听到叔父杀父娶母并篡位的龌龊、卑劣的行径,他的内心充满了悲愤之情。然而奸人当道,他不能在奸王面前表露心声,不能让其有所察觉。因此,他将计就计,假装亲切地称呼叔父为“my lord ”。同时,更为巧妙的是哈姆雷特的回答:“too much in the sun(son)”,因为这既和当时哈姆雷特所处阳光下的环境相吻合,同时他也是暗暗地用与“son”(儿子)同音的单词“sun”(太阳)来回复奸王,意思是说:自己屈当儿臣、枉做奸人的儿子时间太长了。在这里,“sun”便是一个本体隐喻,也就是行文中并未出现的、能够直接真实地表露男主角心理活动或是情感的语词,而是采用直观性的、具体的太阳意象,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对其杀父娶母恶行的极大愤懑之情。然而,男主角的这种深沉情感却又是含而不露的,反而凸显出内敛、严肃与深沉的特点。作者用“sun”一词,正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

例2:“Do you play much?” the foreign mask said.

操外国语言的面具人说:“赌注大不大呢?”

“I put a nap or two down,” said Jos with a superb air, flinging down a gold piece.

乔斯将一块金币扔下,十分神气地说:“用一两个拿破仑可以玩一次。”

“Yes, a nap after dinner.” said the mask archly.

面具人狡黠道:“嗯,就好比饭后打了个盹。”[4]

在例2中,虽然两句话中均出现了“nap”,但其含义却是不同的,由于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可以被归纳为结构隐喻的类型。其中,前一个“nap”指的是“篆刻有拿破仑头像的金币”,后一个“nap”指的是“午睡、小憩”。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听话者即面具人可能是有意或无意之间对乔斯在打赌语境中所说的“nap”一词产生了误解,从而只是还原了“nap”的原意,最终产生了幽默滑稽的语义效果。

例3:《简·爱》中也形象生动地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Mr. Rochester continued blind the first two years of our union:perhaps it was that circumstance that drew us so near…Literally,I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He saw nature— he saw books through me.[5]

罗切斯特先生在我们相结合的最初两年内仍旧是瞎子,也许正因为是那样的环境让我们如此贴近……的确,我成为了他的“眼珠子”。他通过我欣赏大自然,通过我来看书。

在例3中,没有出现如同前面两个例子中前后照应式的单词呼应双关现象,只是出现了本体隐喻的词汇“apple”。该词就表面而言,其含义指的是“苹果”,然而在此处,它不再指的是其原意,而具有了一定的隐喻含义,其比喻义指的是瞳仁。作者在选用此词时,考虑到苹果本身具有闪亮与光泽等特点,而这一点与眼珠的特征存在着内在的相通之处。这种双关主要选取的是这两个意象上所存在的相似之处,并据此进行比喻,这样便具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性,让双关有了基础。当然,如果再联系上下文来加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此处的“apple”还隐喻书中的女主角简·爱成为了罗切斯特最心爱的女人。因此,“apple”一词兼具双关含义,从而更精炼、含蓄、传神地表露出女主角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水乳交融、忠贞不渝的爱情。

(二)商业广告的植入

商业广告已成为人们屡见不鲜的一种比较特别而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交际方式,存在鲜明的目的性。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商家们通常会采用一些文字技巧,从而让消费者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速记住商品的品牌。其中,双关语便是广告里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广告本身要求凝练简洁,或风趣幽默,或新颖别致,尽量发挥出语用的功效,从而突显出广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而借助语言文字同音、同义、同音异义等多元化的关联性,只需要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涉及到两件事,即可以形成真假相融、明暗互生的听觉或视觉效应,同时激起观者的丰富联想。

例4: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6]

让你的每个问候能够顺畅地进行传递。

例4是针对电话所撰写的广告宣传语,其中使用了“good-buy”这个说法,显然,它是根据日常用语“good-bye”这一单词转化而成的。这两个单词在发音上完全一致,广告商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应用谐音手法对它们加以处理。由于语词“good-bye”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懂,这样就使得谐音“good-buy”广告语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朗朗上口,容易识记。此外,“good-buy”结构和前面的“hello”相对应,属于结构隐喻,即由日常生活中的通话“hello”问好开始一直到结束语“good-bye(good-buy)”等词汇,都可以让对方一一接听。其中的含意是,即使想要联系和沟通的人身在远方,也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想念,使亲朋好友接收到真挚的祝福和问候。商家在进行推广与宣传的过程中,利用此种营销手段,从心理上迎合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的愿望,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目的在于有效地创造出更为可观的商业利润。此外,要注意“good-buy”同时还兼具物美价廉的含义,传达了购买电话具有极高性价比的意思,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由此可见,这种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

例5: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6]

尽情地吃,不会发福。

例5是Weight-Watcher冰淇淋的广告宣传语。该商家销售的主要对象为既喜欢吃冰淇淋又不想增肥的消费者群体。因此,担心是否会由于食用冰淇淋而发福是这个群体一个重要的心理顾忌。本广告语所使用的单词“spoil”便是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包含了双重语义。该词分别和前后的结构成分搭配,也就是和“oneself ”与“one’s figure”相搭配,同时,第二个单词“spoil”省略,显然符合广告语精炼的特点。前面短语搭配意为“尽情、尽兴”,后者为“不破坏身材”,属于本体隐喻的类型。因此,整体而言,该广告主要通过“spoil”一词达到了一语双关的目的,从而让消费者在这样轻松幽默的广告宣传语中更为放心、乐意地去购买冰淇淋。

(三)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运用

双关语不单单运用在上述文学作品与商业广告中,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下,双关语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例6:Now you are above among us, however, Tom is still in the bottom.

现在你已经平步青云了,然而,汤姆仍旧在基层。

上述对话谈论的是同事间的晋升情况。其中,above与bottom正好表示的是意义相反的方位,属于明显的方位隐喻。如果只分析这两个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结合语境之后,便具有了特殊的双关含义,即不再只是单纯地表示方位意思,而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等具有较深层次的意义。这样,只用简单的两个词便包含了丰富而又深刻的语义,从而让整个语言的表达变得形象而又生动。

例7:The death of XIAO Hong’s mother was a gas filled in her family.

萧红全家都沉浸在母亲离世的悲痛之中。

在上述例句中,虽然没有出现诸如“悲伤”“痛苦”等明显表示悲伤情绪的词汇。然而,这种悲伤却通过句子中的“gas”一词加以体现。该词不仅具有表面上的“气体”的本意,同时也隐喻悲伤的气氛,即将悲伤比喻为一种气体,将家庭隐喻成“容器”,既有一定的避讳的含蓄性,同时也更为形象地表达了陈述者的隐忍与悲恸之情,从而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从类型上看,它属于本体隐喻类型。

例8:“Better to have loved a short girl than never to have loved a tal1. ”[7]

译文一:曾经爱过一个矮小的女孩胜于未曾倾心于一个高挑的女孩。

译文二:曾经爱过一个矮小的女孩远好于未曾爱过。

例8有两种不同的译文,其原因在于句子中的“a tall”与“at all”发音一致。当然,这句话只有出现在口语中才会产生歧义,因为在书面语中,是很容易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的。发音者也是充分运用了同音异形异义双关的特点,从而使得原先比较普通的话语产生了幽默的效果。从概念隐喻的层面而言,上述例子应属于结构隐喻类型。

当然,口语中出现的双关语并不一定总是有意识性地创造出来的。有时候,无意识中也会出现双关语的效果。譬如,老师在课堂上提问,“Edward,name two pronouns(爱德华,说出两个代词).”这个开小差的学生在慌忙中胡乱地回应,“Who? Me?(问谁?我吗?)”事实上,他并不明白教师要他回答什么。而他在匆忙中回答的“who”和“me”却正好与教师的提问相吻合,说出了两个代词。这样的表达方式,最终产生了一语双关的语言表达效果,让人捧腹不已。而如果这样的表达发生在书面语环境下,就难以产生出双关语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可见,语境对双关语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概念隐喻的视角剖析英语翻译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明白其在整个语言学中的地位与功能,强化了双关语的隐喻语用功能,使学习者形成跨文化理念,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水平,增强学习者对文化的敏锐性。同时,概念隐喻与双关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多方面探讨和分析双关定义和类型,以概念隐喻为视角,从文学作品中的多样性运用、商业广告的植入以及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运用等三个方面,结合大量的双关语应用实例深入剖析英语的双关修辞的语用功能现象,力求达到规避中国式英语翻译的效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国南.英语中的双关语[J].外国语,1986(4):56-62.

[4]杨非,陈静.英语双关语的运用载体和修辞效果[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126-127.

[5]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6]郑海翠.歧义的语用功能探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22-25.

[7]张炼强.修辞[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1-0067-04

作者简介:刘蕾(1981-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5-11-06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概念隐喻双关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双关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