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鄂西北山区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考

2016-03-28贺学武

中国种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种业农作物种子

王 印 贺学武

关于加快鄂西北山区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考

王 印 贺学武

(湖北省十堰市种子管理局,十堰442000)

阐述了鄂西北山区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总结了“十二五”以来的做法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山区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从而推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助力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鄂西北;山区;现代种业;思考

地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的十堰市,是鄂、豫、陕、渝4省市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南水北调源头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还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十堰市抢抓国家种业新政实施的契机,以保障山区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为目标,以争取省级良种应用和种子监管专项为抓手,以服务山区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落脚点,扎实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为山区粮食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服务山区特色产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探索。

1 农作物种业发展优势

1.1 种子管理体系比较健全 市、县两级成立了种子管理局,种子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全市共有7家种子管理机构,机构性质统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名称统一为种子管理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种子执法实行专业执法;均设立专用财政账户,实行独立核算;都加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或者内设种子质量检测室,都有种子质量检验的基本设备,具备检验种子播种品质的能力。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2014年3月通过部、省级考核,成为鄂西北唯一合格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并且在2015年国家能力验证考评中获得A级,质量监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竹山县争取资金率先建成了鄂西北第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场。

1.2 科研育种实力比较雄厚 市农科院为国家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湖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玉米区域试验站。杂交玉米育种在全国领先,先后选育了10个优良杂交玉米品种,其中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6个。国审品种鄂玉10号,2000年被农业部定为“十五”期间适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批优良品种,品种畅销西南各省,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之一。市农科院玉米育种和推广创新团队、食用菌育种和推广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市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团队。2011年由省、市联手创办的“科技共建专家大院”在市农科院挂牌成立,2015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总站、省农业厅、市政府四方合作共建丹江口库区生态农业研究院挂靠市农科院。这些利好的科研平台和人才支撑为推进全市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1.3 生物物种资源比较富聚 鄂西北十堰山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宝库”。现已查明的生物资源达3100种。其中,种植业1556种。市农科院收集中外各类玉米种质基因材料6000多份,筛选了一批优势群体和自交系,组培了1500多个后备组合。十堰是中国茶叶的主要发源地,至今在房县仍保存有上千年的古茶树;十堰中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在业界素有“北有长白山,南有武当山”之说,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库”,李时珍《本草纲目》中70%的中药材源自秦巴武当山区。

1.4 品牌打造成效比较显著 截至目前,郧阳胭脂米、房县冷水红、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竹山肚倍、圣水绿茶、郧阳桑蚕茧、均州名晒烟等13个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竹溪贡米、郧阳红薯粉条、武当蜜桔、房县北柴胡、房县绞股蓝、房县白芨、房县黄酒、武当酒等26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当道茶、龙王垭茶、房陵本草、武当金银花等7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 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2.1 良种应用不断提速 一是建立市、县功能互补的展示示范机制。市种子管理局以新审品种、主导品种为重点,侧重新品种比较试验和展示,筛选新品种;县种子管理局以主导品种、主栽品种为重点,侧重示范工作,推广优良品种。市县明确分工、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新品种引进速度和展示示范效率。二是建立与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精准扶贫示范村联合办展示的机制。全市种子管理系统先后与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隆福康农业发展公司等单位开展农作物新品试验示范,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直接指导生产,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加速了良种的应用转化。市县两级种子管理局还结合精准扶贫帮扶村的禀赋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服务精准扶贫,以良种推广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建立“看禾选种”推介机制。在农作物收获时节,全市种子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规模不等、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看禾选种”观摩活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指导农民科学选种。四是建立新优品种宣传机制。充分利用“3.15”、“12.4”、“三万”、“精准扶贫”等活动的开展,发放购种指南资料,宣传新优良种,提高良种的知晓率。五是建立与优势产业对接机制。围绕山区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农作物新优品种筛选试验,通过开展订单生产,积极服务相关加工企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品种示范率稳定在95%以上;展示示范新品种累计超过250个,展示示范面积累计超过6700hm2;新品种推广面积逐年提高,良种更新换代步伐明显提速。

2.2 种子市场不断净化 一是深入开展种子执法年、打击侵犯品种权制假售假违法专项治理等重大活动,有效打击了不法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参与全省种子市场交叉检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拓视野,完善不足,提升了监管能力。三是持续开展春、秋播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和农资市场暗访,对违法案件依法查处,净化了经营环境。四是将转基因种子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并与辖区种子企业签订《不违规生产、销售转基因种子承诺书》,防止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五是探索开展农资示范店创建活动,创新了种子市场监管模式。六是积极在食用菌菌种、茶叶种苗、花生、马铃薯种子监管工作中尝试探索,拓展了种子市场监管领域,顺应了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这些举措,有力地净化了种子市场秩序,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2.3 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开展春、秋两季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在种子上市前,对全市供种企业入库种子进行统一抽样,不漏一个企业、不漏一个品种、不漏一个批次,检验不合格的种子,不准上市销售;未经检验的种子视为不合格种子,不准销售。检验结果予以通报,对检验不合格种子责成所在县种子管理局予以监督清退,对不予清退、上市销售的行为坚决立案查处;在种子销售季节,对种子门店销售的种子进行身份核实,对未经检验的新调入种子进行抽样检查。二是开展市、县两级“两杂”正季鉴定工作。市局对省、市主导品种和新推广品种进行正季鉴定,各县对销售量大的品种进行正季鉴定,观察种子纯度和大田表现。“十二五”以来,市质检站检验种子样品超过1500份,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2.4 行业管理不断提质 一是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了十堰市种子管理QQ群,实现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信息即时沟通,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安排信息员加入省种子管理局QQ群,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畅通,保证各类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资料传达准确、及时,市种子管理局连续5年被授予全省先进单位。二是建立种子管理工作电子资料库,实现工作痕迹管理。三是扎实开展种子行业发展专题调研,积极为领导提供参谋。四是扎实开展种业信息宣传。“十二五”期间,先后在国家、省、市三级媒介发表各类种业信息200余篇,种业信息宣传呈现出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网络有图和专栏上墙的全方位宣传格局[1],提升了行业宣传质效,促进了种业的健康发展。

3 农作物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堰市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种业发展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与山区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些短板。

3.1 基础条件薄弱,缺乏履职保障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种子管理局为事业单位,职工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相关资金仍需自筹,工作经费预算很少,缺口大,有的县根本没有预算,发展还存在较大困难。二是体系支撑不强。检验设备陈旧、执法设备短缺,缺乏财力更新补充;全市除了竹山县外各地新品展示基地靠争取项目资金租地形式打“游击”,地点不固定,靠“拼装”完成;种业信息主要借助市县农业局信息网站发布,由于缺乏资金,全市没有一家专业种业网站。三是科技服务不畅。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以钱养事”后,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农技推广队伍中高层次人员短缺、能力弱化、知识老化、资金缺乏等问题十分严重。缺乏对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能力,阻碍了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转化。

3.2 经营主体弱小,缺乏龙头企业 一是主体多,规模小。全市现有种子企业门店923家,其中种子企业5家。5家种子企业注册资金都在500万元左右,整体实力较弱。其他种子门店普遍小、旧,有1/3的门店年销售种子量不足1500kg。二是特色种子种苗企业缺失。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桑蚕等产业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种子种苗作为特色产业链源头,其质量对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由于缺乏专业特色种子种苗企业,种子种苗的来源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

3.3 理念转变迟缓,缺乏拓展创新 一是监管缺乏统筹兼顾。长期以来,重主要农作物,轻非主要农作物;重两杂种子,轻常规农作物种子;特色经济作物种子种苗没有纳入市场监管的重点。二是管理缺乏拓展创新。随着种业的发展,管理工作已经由“管种子”转变到“管种业”,需要将工作领域由管许可、管品种、管质量、管市场,向抓改革、抓科技、抓政策、抓机制拓展[3],由于拓展创新不够,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种子到管种业的转变。三是项目缺乏聚集效应。良种推广主要依托良种应用项目来开展,缺乏与相关农业项目资源对接整合,聚集效应尚未有效挖掘出来。

3.4 资源利用滞后,缺乏嫁接产业 一是科技资源转化受阻。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郧单19表现优良,尽管在全市安排了2年展示示范,由于缺乏具备经营资质的龙头企业,市场销售量不大,品种经营权已经转给外地种子企业开发。长此以往,有可能继续鄂玉10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二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缓慢。目前,全市种质资源家底没有全面摸清,只对部分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利用,特色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还任重道远。三是品牌源头链条缺失。全市打造了一批 “国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但是特色产业良种研究培育滞后,影响了品牌价值链的发挥。

4 加快推进鄂西北山区农作物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鄂西北十堰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秦巴山片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推进现代种业发展要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实施新《种子法》为契机,围绕山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这一主线,着力在履职保障上争支持,在主体培育上谋突破,在理念转变上下功夫,在资源利用上求实效,切实推进依法治种,保障山区粮食安全,服务特色产业开发,加速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4.1 争取各种支持,改善基础条件,夯实履职保障一是争取经费保障。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机遇,强化种子管理职能,争取将市县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比照公务员纳入同级财政予以强力保障。二是更新补充设备。积极争取各类种子项目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快更新配备一批检验和执法设备,特别是要加快更新配备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菌种、种子种苗检测相关设备。三是稳定展示基地。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土地集中流转,政府财政出钱买单,种子管理部门管理长期稳定使用的展示基地。四是抓好信息建设。争取有关方面的资金支持,尽快建立秦巴山种业信息网,搭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企业交流平台,增强种子市场预测、预警、调控及调度能力。五是健全推广体系。依托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确保良种、良法在基层一线及时得以转化应用,畅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

4.2 推进企业整合,组建龙头企业,夯实种业主体 一是组建龙头企业。根据农业部新发布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加快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化公司,充分发挥集团群体优势与整体功能,以龙头牵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4]。二是创建种子示范店。建立扶优和汰劣结合、创建和监管并重的工作机制,推进种子门店提档升级。三是培育精小企业。采取引进外地企业、与外企合作、培植本土企业等方式,分门别类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精小特色种子种苗繁育生产企业。

4.3 创新管理理念,拓展服务范围,夯实依法管种 一是搞好统筹兼顾。树立大种子的监管理念,在抓好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前提下,加强蔬菜、小杂粮等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管理,突出强化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作物种子种苗的监管,逐步建立完善特色产业的种业管理体系[5],以保障山区特色农业用种安全。二是搞好理念转变。以新《种子法》为遵循,着力在抓改革、抓科技、抓政策、抓机制拓展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依法治种。三是搞好资源整合。坚持产业至上,助农增收的理念,积极将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与其他涉农项目对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整合各条块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采取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办法,更好实现良种、良田、良技、良法集成应用。

4.4 强化机制创新,用好优质资源,夯实产业源头

一是构建协同转化机制。探索建立农业部门、科研院所、种子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健全完善育、繁、推一体的有机整体,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在本土转化利用的效率。二是加快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抢抓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的机遇,尽快摸清十堰山区种质资源家底。加大特色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更好发挥种质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作用。三是加快优势产业主导品种的培育。结合“国字号”品牌,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加强种业科技协作攻关,围绕特色产业,开展重点品种的筛选、脱毒、提纯复壮与组织培养等系统性技术研究。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采取以“选”为主、以“育”为辅、“选育兼顾”的策略,做到推广一批、研究准备一批、鼓励扶持一批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中药材种子(苗)生产基地的建设,从而促进特色品牌产业生产的良种化和专业化[6],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品牌没有优质专业良种的困局。

[1] 钟育海,秦光才,吕泽文.恩施州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中国种业,2013(12):47-48

[2] 赵文吉,李敏,黄博,等.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现代医药,2012(3):5-8

[3] 张延秋.对当前种业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种业,2014(10):1-2

[4] 徐涛,肖能武.十堰市主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种子世界,2013(6):3-4

[5] 刘汝敏.新形势下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种业,2016(4):27

[6] 戢正华,闫仁凯,魏建军.十堰市中药材种子(苗)发展对策及建议.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2):5516-5518

2016-08-05)

猜你喜欢

种业农作物种子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