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片《重返20岁》的叙事元素及瑕疵分析

2016-03-28郭明溪

传播与版权 2016年9期
关键词:总监

郭明溪

影片《重返20岁》的叙事元素及瑕疵分析

郭明溪

《重返20岁》与《奇怪的她》是中韩合作利用同一剧本根据不同国情的需要,制做出的在两个国家分别上映的电影版本。《重返20岁》在大陆获得了3.5亿元的票房成绩。而它的韩国版《奇怪的她》在韩国第19届春史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剧本奖,韩版女主角沈恩京也因此片获得了韩国第50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的最佳女主角。《重返20岁》和《奇怪的她》制作上使用的这种“一本两片”的模式开创了电影史上的先例。分析《重返20岁》的成功之处,将《重返20岁》《奇怪的她》进行对比就对我国电影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叙事结构;逻辑;角色设计;台词;艺术完整性

[作者]郭明溪,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艺与传媒专业硕士研究生。

对叙事电影来说,有了动人的故事情节,不同的人讲述出来能够有效传达受众并引起通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一部优秀的叙事电影,在于它叙事的方法是否独具匠心,是否能达到让一切情节看起来水到渠成。若是在这基础上还能让受众产生共鸣而不“过解”,那一定是个好电影。若观众观影完毕还能自主进行思想上的反思升华,那这部电影就是经典。《重返20岁》上映后获得了3.5亿的票房成绩,证明其具有一系列优秀商业电影的元素。

一、《重返20岁》优秀电影元素分析

(一)好莱坞经典的叙事结构的运用

好莱坞电影经典的叙事手法是:主人公现在的生活不怎么如意,但却平静。通过一个特定的事件,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消失,代之的是一个未知的新开始。然后,经过一个又一个冲突事件,达到一个新的生活状态的平衡。

《重返20岁》很明显是这一模式的实践:主人公沈梦君老年不受待见,絮叨爱念叨媳妇,打牌爱说三道四,媳妇受不了她,没人愿意和她打牌。终于她要被送去了养老院。这个时候她低落的想要照一张相,照相后却意外回到了20岁的样貌。由此可见,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就是在家里不受待见的老太太沈梦君因为偶然的照相事件开启了重返20岁后的奇幻之旅。

这种好莱坞经典结构不仅高效,而且也具吸引力。会使观众自发地想知道主人公今后的命运。《泰坦尼克号》《蜘蛛侠》等这些欧美经典大片都是使用的这种经典叙事结构。在赚足了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赞誉。

(二)永恒主题叙事母题的运用

仅仅使用经典结构是不够的,不然同题材的电影很容易流于“同质化”而被观众厌弃,所以还需要加入世界性的永恒的主题来使电影能够引起人类的共鸣。爱与性、美与丑、善与恶是人类史上永恒讨论的话题,纵使人类种族地位等不同,追求美善,厌恶丑恶,渴望被爱的心情都是通用的。永恒主题的使用,会使得影片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那么容易因时间而“褪色”,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受众的范围。青春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而衰老,就是与之相反的“丑”。每个人都希望永葆青春,上了年纪的人也在不停地怀念青春。“重返20岁”,这名字本身就刺激了每个想要重返青春甚至重返童年的人的心。

重返20岁的沈梦君获得了实现梦想的机会,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也获得了爱情。她返回20岁所获得的东西也是每个人一生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这些都是人类公认的“美”。但重返20岁的沈梦君,最后却为了救自己的孙子放弃了重来一次的青春,放弃了实现歌手的梦想,也放弃了再次得到的爱情。伟大的母爱,使得她再一次选择为她的孩子付出青春。即使时间也随着倒流能够重来一次,沈梦君说她还是会选择这样过,嫁给短命的丈夫,生下儿子国斌,过得再苦也会坚持一个人带大儿子。因为在母亲的眼中,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是我的儿子,我才会是你妈”。

(三)中国文化符号的加入

《重返20岁》是为了更接中国的“地气”而做得更为本土化的版本。因此,《重返20岁》相比《奇怪的她》,加入了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邓丽君的歌,大妈们跳的广场舞,九十年最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这些文化符号不仅具有时代感,也具有强烈的中国风。主角新剪的头发造型也是20世纪大上海最流行的款式,最绝妙的就是具有中华民族典型元素——“打麻将”的情节加入,这一段的情节在韩版《奇怪的她》中是没有的。而韩国版《奇怪的她》中,主角喜欢演唱的曲目是韩国的经典歌曲,喜欢看的电视剧是韩国经典剧,这些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二、与韩版“孪生篇”《奇怪的她》比较之下的叙事瑕疵

截止到2015年11月29日,在豆瓣电影上,《重返20岁》的评分有7.3,而《奇怪的她》的评分却高达8.3。《重返20岁》既然选择了一个剧本两套制作的做法,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与“孪生”韩国版《奇怪的她》做一个对比了。这或许也是中韩两国制作方的目的,能够直观地发现不同制作方各自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各自的弊端。

(一)叙事结构不够完整,细节欠缺逻辑

中国版和韩版是统一剧本,虽然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故事。然而,因为这种模式的大量使用,难免会让受众有缺乏新意的沉闷感。为了避免这些,叙事逻辑上的细节一定要严密。然而相较于韩版,《重返20岁》在叙事上还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1.支线叙事逻辑不完整。李大海老爷爷在梦君变回来后怎么样了在影片中没有交代。从李大海老人的戏份来看,他是贯穿整个影片的重要人物,他和主角的故事也占了很大篇幅。他本身是主角两次青春的见证者,本该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表现。而中国版整部片子只看到爷爷的付出,但似乎连一个回报都没有。举个例子,奶奶沈梦君最后都不知道爷爷不能够吃桃子,那也证明他的付出没啥回报。而韩版《奇怪的她》在这个问题上就交代了。主角最后坐在年轻后的爷爷车上时说:“老朴啊,不是吃桃子过敏吗?那原来的桃子都怎么吃得?傻不傻呀你?”,而中国版直到最后也没有交代老爷爷的感情回馈,这条叙事线基本上是无疾而终。

2.叙事支线情感脉络不清晰。音乐总监的情感脉络不清晰。总监和主角真正认识前,在韩版《奇怪的她》里是有三次碰面的。主角第一次去买清心丸撞见了制片人,第二次,在地铁上总监看主角絮叨抱孩子的母亲奶稀,第三次,当众在老年人活动区唱歌。中国俗语“事不过三”,因此韩版的总监后来交代他喜欢女主角的一个原因:“你看我们是不是很有缘分”时,看起来就有分量。而中国版《重返20岁》只有两次,就是在老年人活动区唱歌和菜市场絮叨年轻母亲奶水稀。所以,中国版总监说“我们是不是很有缘”的时候,效果就没有那么强烈。

韩版里,总监说自己母亲在自己一岁时候就去世了,后来又在见面的时候说女主有他母亲的味道。也就是说,作为阅尽偶像美女歌手的总监,会特别喜欢主角的原因除了她个性特别,唱歌好和漂亮外,最重要的是她像自己的母亲。而中国版没有这层交代,难道总监特别喜欢女主角仅仅是因为她性格特别、漂亮,歌曲唱得好吗?就算这样说得通,那么年轻后的主角是因为什么喜欢上总监的呢?

韩版里面主角被爷爷的女儿赶出来之后去了总监家住,然后拉总监喝闷酒,并且不好意思地问:“您长得这么帅,工作好人又好,有没有结婚?”此处交代了主角喜欢总监的一个可能性。而中国版里面,就没有交代她为什么喜欢总监,我们只有猜测也许是总监对她好?可是这样一来,李大海老人对她好了那么多年了,她却一直无感就说不通了。因此,中国版此处女主的心思就没有进行诠释,看起来好像女主莫名其妙地就喜欢总监了。

3.个别叙事情节设计不合逻辑。电影里,总监最先是在老年活动中心听到丽君唱歌的,后来丽君跑出老年活动中心时刚好下雨了,所以总监没能追上丽君。但是问题是,影片中显示总监、主角的孙子项前进和老爷爷李大海都在,而且当时老爷爷李大海跟主角的孙子项前进说:“你知不知道她是谁?她是我们家的房客。”这个话都说出口了,总监也在边上还没离开追丽君。为什么总监不直接问老爷爷丽君的住址,却要满大街寻找丽君呢?这不是一个星探兼音乐总监会做的事情。而且,总监在丽君冲出去后也没追几步就停了。而韩版《奇怪的她》,年轻的主角开始唱歌后,老爷爷和孙子之间就没有对话了。唱歌完毕后,镜头一转,画面中的场景是岔道,证明总监追出去了很远。

(二)角色性格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叙事尴尬

与韩版相比,一老一少的中国版的女主角的个性相似度不够突出,没有突出共同特色如口头禅、招牌动作和有辨识度的说话模式。导致年轻版的主角丽君的行为动作只是最像一个老年人,而不是最像老年的沈梦君。

主角年轻的时候受过苦,曾是旧社会大户人家的漂亮小姐,嗓子又不错,现在是絮叨偏心自恋的刻薄老太太。韩版老主角和年轻主角虽然长相上不是特别相像,但是她们共有的说话模式,有特点的表情,有特色的说话方式,都处处彰显着这是同一个人。中国版中,虽然主角沈梦君的老年演员归亚蕾老师和年轻版演员杨子珊长得很像,装扮也像,演技也不错。但是老年的沈梦君角色设计上除了絮叨毒舌外,没有特别有辨识度的表情、动作和声音,导致年轻沈梦君的行为动作上也没有和老年沈梦君的特殊相似点,只有普适性老年人的相似点。

另外,总监这个人物的恋母情结也被删减了,所以他喜欢主角的原因也被抹掉了一层,也因此这个人物身上的喜剧色彩就没有那么强烈了。还有总监的美女助理戏份的加入,导演应该只是想通过该人物的妒忌来彰显总监喜欢女主。但实际上,这个人物并没有叙事上的必要作用,因为总监的眼神和动作已经证明他对女主有好感。因此,这个人物的设计有些多余。

(三)台词欠缺力度

将两部电影女主角儿子最后劝说主角不要变回老年的对话对比。韩版的开头问“你认不认识一个叫小揪儿的孩子”;中国版“你认不认识一个叫沈梦君的女人”。对于母亲来讲,问她的孩子比问她本人更能引起她的注意。韩版的对话最后用了第一人称“我”,“不要生我这样不孝的孩子”,而中国版更像剧中角色在用第三人称讲故事——“不要生这个不孝的孩子”。比较之下,第一人称的叙事台词,会使剧中角色情感爆发的更强烈。而且对话中,韩版台词“不要吃发了腥味的海鲜,不要为了孩子像奴隶一样生活”道出了大多数母亲为孩子操劳一生的状态。而且这句话把大多数父母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真实状况反映了出来。但是中国版的台词里,用的句子是“不要为了这个孩子给别人缝衣服补鞋子”这句话就没有那么强的普适性了。并且中国版台词的结尾,把韩版中这段对话的点睛之作、足以催泪的这句“不要为了孩子像奴隶一样生活”删掉了。

三、结语

站在受众立场上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只会在电影院看同一影片一次的,因此在他们迈向电影院的那一刻,无论是想看侦探片、犯罪片、科幻片,还是喜剧片、动作片,终极目的都是获得电影所带来的满足感,所以影片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给受众这种满足感。

不得不说《重返20岁》在画面和演员颜值上都比《奇怪的她》略胜一筹。然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一方面我们需要影像的强烈,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美学的坚定”。①尹鸿:《<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片分析:惊艳吊诡的什锦拼盘》,《当代电影》,2010年第11期。电影艺术,终究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叙事逻辑要有主次,商业元素的运用上要懂得取舍,角色设计和情节设计要经得起反复推敲。毕竟“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②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电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最大化的效果传播。

《重返20岁》是个奇幻喜剧,这个题材的电影不少见,美国电影《重返17岁》就是例证,然而这个类型的国产电影并不多。因此,要把这样一个题材的故事讲好,细节尤其重要。

在消费文化氛围内,中国电影还必须在越来越多的商业元素中有所取舍。或许是时候建立一个商业化的编剧机制了。大陆的编剧长久受“作家电影”的影响,商业电影的剧本能力和逻辑严密性还有较为长远的路要走,毕竟此次《重返20岁》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韩国的剧本。中国电影在面对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环境时,还是要保持对艺术完整的逻辑观以及对电影真实情感的挖掘,想要让“口味”日渐提高的受众“沉浸”于国产电影,我们的电影还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和对受众最真诚的尊重。

[1]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Jacques Aumont,Michel Marie.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M].吴佩慈,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3]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5]尹鸿.《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片分析:惊艳吊诡的什锦拼盘[J].当代电影,2010(11).

[6]徐教强.沉浸理论在科普展示中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总监
阿P翻船记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抠总监请吃饭
迷宫:2020—2021
智能家居,让用户来做主 Savant国际销售总监Trevor de Maat专访
建筑安全人的“12345”——记中建一局安全总监姜华
STUDER:从一台万能内圆磨床开启新征程——访Fritz Studer公司销售总监Rolf Grossenbacher, Fritz Studer中国公司北方区销售总监吴国章
“简单好用,玩得开心” GOLD NOTE营销总监Tommaso Dolfi
奇瑞请来新设计总监,是不是宝尚未可知
高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