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的“知沟扩大”现象及其对策
2016-03-28程果
程 果
社会化媒体中的“知沟扩大”现象及其对策
程果
“知沟”理论提出于传统媒体时代,当今社会化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技术的发展将逐渐缩小因社会经济地位而造成的知识差异。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知沟”在不断扩大,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和知识结构差异越来越大,由此表现出的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参与差距扩大,文化素养的个体差距扩大,以及媒介素养的个体差距扩大。因此,要加强社会化媒体用户公共事物参与的秩序化建设,认清“知沟”变化的规律,建构社会化媒体中的“人行道”模式,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减小“知沟扩大”引起的负面影响。
社会化媒体;知沟扩大;对策
[作者]程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理想状态是,用户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包罗万象的信息,社会总体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越来越丰富的状态,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如想象中顺利。由于关注的账号不同,由账号构建起的相对“封闭”的信息空间,反而“窄化”信息的获取,先前关注的账号和内容形成无形的“围墙”,阻碍了个体和群体吸取其他信息和知识的通道,造成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和知识结构差异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不同群体间的“知沟”在不断扩大。中国台湾学者王石番、中国大陆学者郭庆光等人均从不同层面拓展了“知沟”理论的研究,并指出这是“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社会化媒体中的“知沟扩大”
“知沟扩大”来源于知沟理论,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①P.J.Tichenor,“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Summer,1970:158-170。。“知沟”理论提出于传统媒体时代,在当时,报纸杂志等传媒产品的获得并不容易,相对富有的阶层因此掌控了信息阅读的“优先权”,这样的社会环境导致信息的传播在不同阶层间形成明显的差异:相对富有阶层始终掌握大量信息,相对贫困阶层的信息传播一直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由此带来越来越显著的“知沟”。
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的社会化媒体,在资源水平、传播速率、传播壁垒等方面,其优越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从客观上看,社会化媒体的出现,能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通畅平台。尽管从理论上看,社会化媒体降低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门槛,伴随着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和信息的海量性,及其互动性和开放性意味着人们有着平等获知权和表达权。这说明,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具有缩小“知沟”的优势,但现实情况是,在互联网出现的最开始,只有少数高收入阶层能够使用互联网,也就是说,互联网的“接入沟”(第一道鸿沟)门槛很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接入沟”的门槛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互联网使用水平的差距逐渐加大,即“第二道鸿沟”,也就是“使用沟”的差距逐渐明显。伴随着“接入沟”和“使用沟”的差距影响,“知沟”问题在社会化媒体中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本文中讨论的“知沟扩大”正是在“使用沟”的基础上,研究和讨论社会化媒体中“知沟”逐渐扩大的现实情况。
二、“知沟扩大”现象的表现
社会化媒体时代,“知沟扩大”的现象更加明显,群体间的异质化程度加深,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信息的传播范围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延伸,社会化媒体传播广泛性的特性被削弱,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化媒体传播优势的一种损害,不利于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用户个体及群体间公共事务的参与差距扩大
社会化媒体中公共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显示其具有极大地促进公共事务参与的作用,但是数字时代的“知沟”又进一步扩大了公共实务参与的不平衡性。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是实现社会化媒体中公共事务参与的基本前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知沟”几乎无处不在,已经渗透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显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学者克洛德·盖尔曾警告说,信息社会可能会产生新的等级分化,形成两个等级:“拥有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人所构成的‘信息富人’阶层,以及因没有条件购买硬件设备和利用网络的人所构成的‘信息穷人’阶层。获取信息能力的两极分化会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平等。”这表明,社会化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失衡,导致了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了人们参与公共实务能力的不平衡,“信息富人”能够有效地参与和影响公共事物,而“信息穷人”则处于公共事务的边缘。随着公共事务的参与次数不断增加,不同用户在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上,差距越来越大。
(二)用户个体及群体间文化素养的个体差距扩大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所提供的是由专业的媒体工作人员整理过的有序的信息,也就是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作用”。“把关人”就能够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维护在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中。然而在社会化媒体中,“把关人”角色的缺失,使得互联网中不停发生发展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只能以无序的方式大量存在。除此之外,信息垃圾和信息泛日益严重,网络谣言几乎无处不在,这些谣言大多披着科学的外衣,更增加了用户分辨的难度。文化素养低的用户缺乏搜寻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面对纷繁混乱的信息,辨别能力较差。但用户的互联网使用技巧在一定程度,决定着用户的互联网的使用效果,显然无论是在搜寻有用信息还是辨别信息真伪方面,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用户都占据优势。
(三)用户个体及群体间媒介素养的个体差距扩大
个体的媒介素养差距扩大,也就是个人获知信息的意愿和能力的差距扩大。新媒体所呈现出的信息产品是媒体融合功能体现,这也使得媒介的娱乐性大大提高,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娱乐功能上来。大多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和认知,更加关心其娱乐性而非媒介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低头族”随处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普及,并没有增加用户通过手机来获取资源和知识的时间,反而使一些用户沉迷于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脱节,“网络成瘾”一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导致用户间的“知沟”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三、把握规律,掌握特性,缩小“知沟”差距
(一)加强社会化媒体用户公共事物参与的秩序化建设,缩小“知沟”的差距
我国的“知沟”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政治信息传播的范围分布不均,公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不通畅,因此,政府必须加速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尽量缩小“知沟”,提高公众公共事物参与能力。
社会化媒体下的信息传播比传统网站的接入更为方便,对用户的参与和使用形成巨大的挑战。原因在于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即低门槛、情绪化等特点,容易产生“乌合之众”,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除此之外,政治性议题的传播和参与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重大性,不同于一般传播内容,更是对社会化媒体用户媒介素养的巨大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知沟”的问题中,政府应从教育入手,一方面,不断提升全民的社会化媒介素养,引导公众辨别社会化媒体中公共事物信息传播的真假性;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相对薄弱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知沟”的差距。
(二)认清“知沟”变化的规律,抓住规律减小“知沟扩大”引起的负面影响
从前人研究的结果来看,“知沟”并不是扩大或者缩小的单向发展,“知沟”的扩大与缩小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根据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一方面,新的传播技术的采用带来的信息流的增长会扩大先驱者与后来者之间的“知沟”;另一方面,新的传播技术的推广扩散又使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弥合。
现实情况常常是“老沟”未平,“新沟”又现。但是如果推行“知识平均化”,希望在总体上保证知识水平的平均,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组织了信息的传播和发展,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因而期待社会各阶层所有的人都没有或很少有知识差距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从以上的分析得出,“知沟”的存在不可避免,因此尽量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成为改善“知沟扩大”现象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要在传播的全部过程中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利用社会化媒体“精准性”“分众化”的特点,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数量,确保信息传播的最终效果。也就是说,在“知沟扩大”的过程中,针对“信息穷人”(该方面信息欠缺者)加强基础性知识的传播;在“知沟缩小”的阶段,针对“信息穷人”加强进阶性知识的传播。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信息获取的平衡。
(三)强化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讨论空间”,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
桑斯坦提出应构建网络的“人行道”模式,意指打破“信息茧房”带来的封闭效应。也就是说,媒体应该形成“公共讨论的空间”,通过为用户提供极大随机性的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信息,以及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让他们参与体验或争辩中,接触到全方位的信息,以此保证能够减少“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倾向。
首先,通过建设信息公共区间,打破用户个人信息空间的封闭性。从媒体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看,是帮助个人对社会中的事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因此全面的信息获取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信息茧房”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活。因此,建设信息公共区间,突破个人有意无意设立的信息屏障非常重要。
其次,应先对弱化“相关性推荐关注对象”的推荐功能,拓展用户的关注领域和范围。部分社会化媒体应用(如微博),存在用户相关性推荐功能,这样的推荐局限了用户的信息获取视野,固化了信息获取来源,同质化用户接收的信息,导致“信息茧房”,所以应弱化社会化媒体按用户相关性推荐关注对象的原则,拓展用户的信息面、知识面,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更为全面、理性的信息在全社会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