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图书的策划与编辑——以福建省为例
2016-03-28黄须友
黄须友
论区域文化图书的策划与编辑——以福建省为例
黄须友
区域文化图书是专为展现地区文化特色所编写的书籍,是传承地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围绕传播区域文化这一核心,以福建省内出版的区域文化图书为例,分别介绍乡土历史教材、地方志书史籍及其他地区文化图书策划和编辑的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区域文化图书编辑策划的要点和感悟,旨在为扩大区域文化图书的出版提供参考与借鉴。
区域文化;策划与编辑;乡土历史教材;地方志;地方特色
[作者]黄须友,福建人民出版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逐渐造就了历史与人文的区域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1]。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出的璀璨区域文化浩如烟海,无论是孔孟儒学奠基起的齐鲁文化,还是在大运河边兴起的江淮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福建人民出版社长期植根于福建本土,出版的图书具有很深的福建区域文化特色,历来重视本土文化选题资源的挖掘,策划与编辑了一系列极具区域特色及文化价值的精品图书,为传承与发扬优秀的区域文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出版福建乡土历史教材
乡土历史教材是基于学校所在的地区,涵盖县、市、省等各级地方行政区域在内的历史课程资源。从教育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看,我国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老师在课堂解说乡土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学生课上听讲、课后学习的形式来实现。1957年,毛泽东在与7省、市教育局长谈话过程中强调,“教材要有地方性,应该增加一些乡土教材”。[2]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为推动乡土教育的建设,专门召开了乡土教学工作会议,将乡土教学纳入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谓,勤劳勇敢的福建人民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文明。百余年来的近代历史,更是见证了福建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光辉岁月。福建乡土历史教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感悟和家园情怀的感召下,经过福建人民出版社近十年的耕耘与开拓,编辑的认真策划与编辑,最终得以推动一系列教材出版。此后,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屡经修订充实提高,取得很大的成功。这套教材按照福建省过去划分的八个地区分区域编写,分别为《福州历史》《泉州历史》《闽西历史》《闽北历史》《三明历史》等,形成了富有福建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历史系列丛书,以细微而全面的视角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展现了家乡福建千百年间的历史文化渊源。
以《福州历史》这本教材为例,由于选题新颖,素材内容丰富,编写加工考究,行文用词通俗,该教材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聚集了数目众多的读者群众,发行量曾一度超过6万册,几近出现了福州市初中生人手一册的场面。这些记载着学生故乡历史的书籍,更亲切、更具感染力地使学生领略了家乡辉煌的过去与灿烂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灌入了学生的脑海深处,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弘扬了爱国的主旋律,这个也是出版物得到广泛认可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编修福建地方志书史籍
地方志书,简称方志,起源于周朝,定型于宋代,是按一定体例记述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性百科全书[3],被公认为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概因地方志书不仅有着为后世提供系统翔实的历史资料的“存史”价值,还具有警醒地区当政者把握地情的“资治”功能,更具备举贤良、化民风的“教化”之用,故其编修能成为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地方志书有关风俗的记载,反映着地区在一个时代中发生的种种变迁,包含联结着社会与国家的兴衰。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地方志事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对方志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就曾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4]
鉴于地方志书对于开展微观与整体的历史研究、基层社会与民众研究等具有的巨大价值,福建人民出版社逐步加强了对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地方志图书的出版第一时间提供了策划与编辑服务。本着读志用志、服务社会的原则和理念,在策划与编辑福建省地方志书时始终强调志稿的查考价值与学术价值,规范其独特的写作体例和格式,满足其严格的选材要求,保证志稿的可读性和权威性,无论是编排体例,或是词句调整,都会在第一时间争取与作者或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共同商定图书的编修事宜,最终打造出了以《福鼎旧志集》《宁德县志》(嘉靖版)、《莆田名人志》与《王审知谱志汇编》《民国编年史》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地方志图书,并出版了一些重要地市的年鉴,确实为福建省的地方志事业添砖加瓦了。
三、策划地区文化精品图书
福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面对台湾,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厦门,一个闻名中外的海港之城,经过沧海桑田的砥砺,为后世呈现了无数的历史结晶。正是为了提炼厦门留下的宝贵财富,策划了《鼓浪春秋》这一系列丛书。丛书全套共有7个分册,以鼓浪屿申遗主题“走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与缩影”为主旨,从教育、医疗、社区、经济、宗教、建筑和音乐艺术7个社会基本面对鼓浪屿做了全面的透视,为世界再现了鼓浪屿百年历史的变迁与沧桑。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的又一个文化品牌,它不仅有着“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的博物馆”的美誉,更是哺育了严复、沈葆桢、林则徐、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着中国近现代进程的伟大人物[5]。为了传承伟人们的思想精髓,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一书。该书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的“名人家训”中选录了60位名人、200余则家训;下篇的“名人家风”通过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描绘了三坊七巷名人治家教子之道,为读者展现了名人们的家风如何造就了他们志存高远、敏而好学、忧国忧民的优良品格。
福建的武夷山被认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后,如何进一步将这一别具特色的风景区推介给全世界,如何在展现其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突显其历史底蕴与人文特色,是一道摆在福建文化宣传工作者们面前的课题。在出版社为武夷山量身定制的图书中,精选了近百幅高质量的风景摄影照,再配以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文字。为了深度挖掘武夷山美景之下的文化底蕴,策划了一整套系列丛书——《武夷廊桥》《武夷岩茶》《武夷风情》《武夷史略》与《武夷名贤》,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武夷山的秀美景色的同时,更能够领会到该地的历史人文价值。
四、感悟与启示
首先,区域文化图书的核心是文化情怀[6]。无论是作者或是编辑,如果缺少了文化情怀,那么最终呈现于读者的作品必然显得肤浅、空洞。特别对于地域性文化书籍的出版而言,更是讲究在策划与编辑时把握住地方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这就需要策划编辑对地方的历史与人文有着高度的热爱,能够静心沉气地欣赏地方文化题材的作品,积累区域文化图书策划与编辑的经验,并且还要能够坚持扩充自身的文化知识,尽心审校编纂文化作品。此为策划区域文化图书的先决条件。
其次,在策划与编辑区域文化图书时,务必注意让书稿的作者与图书策划编辑做好沟通,全面把握图书的特色与质量。与作者沟通是图书出版成功的基础,目的是让作者深入领悟策划编辑的意图,创做出富有地区文化精神而又通俗易懂的作品;沟通的过程中作者应当完整地领会策划编辑和设计者的思想与意图,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作者写作的过程中,也可对策划方案的调整与完善提出建议。经过调整后的更完美的策划创意与设计不仅能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够提升图书的文化传播效果。
再次,策划编辑应当有强烈的职业敏感性,在策划区域文化图书时应始终保持职业敏感,特别关注本地区读者的需求,把握市场的走向,高屋建瓴地确立选题。在策划与编辑区域文化图书时,编辑应当具备整体意识,将出版视作一项系统工程,并把出版区域文化图书所需要的品质体现在图书的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宣传及发行等各个环节。例如,将图书与热播的电影同步出版上市,可以极大地提升读者对图书的认同感,从而获得市场对图书的青睐。诸如此类的方案和点子都需要编辑认真考虑和把控。
最后,需要引起编辑注意的是,文化的区域性是策划编辑应该好好加以利用的,凝聚本区域读者的文化向心力和文化认同,这对后期的图书营销具有很大的助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区域文化图书的出版态势。福建的出版单位在区域文化图书方面,已经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值得有志于开拓此类题材的编辑借鉴和学习。
[1]李秀英.区域文化研究的宏观与微观——读《潍坊历史文化遗存概览》[J].潍坊学院学报,2014(1):116-117.
[2]蔡燕媚.新课标下广东地方史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3]李丽.我国中学乡土史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4]刘亮红,张跃安.论“修志人”的个体考察与群体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5(4):8-9.
[5]戴湘毅,王晓文,王晶等.历史街区居民的态度与保护发展策略——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89-92.
[6]何静,伍茂戒,王立志.试论区域文化与图书馆文化——以湘籍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