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生命美学的两极张力
2016-03-28何林军
何林军
苏东坡生命美学的两极张力
何林军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1)
苏东坡是有宋三百年甚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实力派与偶像派巨星。其生命存在富有崇高和优柔兼而有之的美学内涵。其崇高一面体现于忧国忧民尤其是在对待“敌人”和女性方面。优柔一面体现于面对苦难之时的从容潇洒,具体形式有漫游与诗文艺术活动等。东坡的生命存在,富有内在的张力,一张一弛,犹如鼓满风的船帆,又如扯满弦的弓箭,不疲软,不萎靡,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树立了一个具有强度、硬度、高度和灵活度的人文坐标。
苏东坡;生命美学;崇高;优柔;践行
人的肉体必定陨灭,人的精神却可能不死。《老子》第三十三章所云“死而不亡者寿也”。毫无疑问,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眼里,“苏东坡”似乎比“苏轼”更能传达出萧散空灵的美学意味。他只活了短短66个年头,却在此后900余年,一直未曾离去过,并无需预言,他还将一直这样存在下去。其有形有限的肉体存在,无形无限地在世间延伸下来,秘密一定在于,苏东坡的存在本身与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有深相契合之处。中国历史群英荟萃,才子高士不可尽数,受推崇和喜爱者无数。而在受推崇和喜爱的人群中,苏东坡常常类似于英语中比较级甚至最高级的存在,他“更”受人们喜爱和推崇,也是“最”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中国古人之一。他是有宋三百年最大的一个“实力派与偶像派巨星”。生命的美学存在必有沉重,亦必有诗意;沉重与诗意,对于生命美学而言,两者皆不可或缺,因为“沉重”使生命务实地建基于“大地”,“诗意”使生命超脱地高扬于“世界”。沉重地对待生活,使个体生存具备了崇高的气度;诗意地对待生活,使个体生存具备了优柔的风姿。苏东坡所活过的一生,就是如此富有弹性和张力的一种美学存在。
一
所谓人的崇高,是指在事关国计民生或个人与他者间发生尖锐对立的严峻时刻,自己能积极去做别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情。所以,崇高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强度、硬度和高度。每人的存在境域皆不相同。与东坡常相关联者有皇帝、百姓、权臣、同僚、恩师、诤友、小人、妻妾、歌伎、高僧、道士,还包括一切的大自然,这是与他“共在”的存在者整体。皇宫、民间,朝堂、山野,京都乌台、东坡雪堂,西湖胜景、儋州茅庵,以及其他存在者,构成矛盾重重甚至严重对立的存在境域。东坡一生,面对很多严峻时刻,有权威之凌压,有小人之构陷,有政事之峻急,有草野之凋敝。此时此刻,其主要表现是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勤于奔走,言他人所不敢之言,做他人所不能之事,鹤立鸡群,风骨凛然。这是忧国忧民的儒者苏轼。这方面的事迹已为治苏者所熟知,故而仅以一例申述之。熙宁九年,公元1069年,在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下,王安石领着一大帮新晋人士,依托一套陈旧的官僚体系,暴风骤雨般开始了一场动机良好却其影响至今争讼纷纭的变法运动。变法之初,反对者虽多而直言者甚少。此时苏东坡却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兼开封府推官的卑微京官身份,呈《上神宗皇帝书》近万言,直陈新法之弊,并指责皇帝“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1]心意至诚,词锋甚厉,从而将自己放置于风口浪尖。姑不论此书所论是否正确,单说他的胆魄和气节,就值得景仰。这里展示的是他对待政事方式的一个范例——认“真”不认“人”。他没有被人牵着鼻子走,一腔热诚、满身胆魄,全出于四个字——“为国为民”,这便是他所较的“真”。心里有这个“真”,则言必壮行必正,忠诚而不愚忠,权威、私谊、爵禄都可以抛之脑后。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序言:“熙宁变法之初,当国者势倾天下,一时在廷,虽耆老大臣累朝之旧有不能与之力争,独先生立朝之日未久,数上书言其不便,几感悟主意;而小人嫉之,摈使居外”。[2]洞明如东坡者,一定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的。但他没有退缩。这一年,他三十四岁,名动朝野,前景一片光明。但凡他有私心,则当收敛锋芒,察言观色,即使畏缩于一隅,只要跟着急于笼络他的权相王安石,其飞黄腾达也便指日可待。如果能阿谀苟合,仕途就更为便捷了。但他不苟合不阿谀,背上一根傲骨,腹内一截直肠,依然故我,独立不惧,直道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仍为之,于熙宁三年呈《再上神宗皇帝书》。飞黄腾达的路在此戛然而断。忠直刚正,执着而不悔,这样的苏东坡,纯然一个正统的儒者!几百年后的王夫之却以其严苛保守的儒者标准,来考量刚正不阿且俊逸潇洒的苏东坡,我以为难免有意气用事的成分。
林语堂先生用“火”来描述苏东坡的精神,确乎精当。东坡一生像烈焰一般,给人温暖和生机,同时也烧毁很多东西。[3]这便引来人的嫉恨,于是也便要说到他对“敌人”的宽恕。他憎恨一切的作恶,却对作恶之人并不记在心上。“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4]他从来不把别人当敌人,无奈很多人把他视为死敌。这里值得一讲的是他和章惇两人间的关系。东坡视章惇为友,而章惇嫉东坡如仇。两人同年进士及第,长期以来,章惇是被东坡作为密友来对待的。乌台诗案其间,章惇也为东坡的出狱积极奔走过。但大致在元佑八年至绍圣元年(1093-1094)间,宋哲宗亲政,章惇为相,一下子跃上权力巅峰,自此章惇屡次欲置东坡于死地,继将东坡远贬惠州之后再远谪海南。苏东坡垂老投荒,自带棺材远赴海南儋州。章惇成为他最危险的敌人。岂料后来章惇被流放雷州而东坡被赦北归。在归途中,东坡回了一封信给章惇之子章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故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5]并嘱其养生用药之法。此书语气平和,态度真诚,全不见睚眦必报的怨愤。刘克庄评论:“苏章本布衣交,子厚当国,乃窜公于海南。……君子无纤毫之过,而小人忿怯必致之死;小人负丘山之罪,而君子爱怜犹欲其生。此君子小人之用心之所以不同欤?”[6]我以为,这不仅是道家超脱情怀的一种作用,也是佛家慈悲心肠和儒家恕道精神的影响。儒家之恕道,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一直是一种理想,很少在现实中被落实。但在苏东坡这里,这种理想却罕见地被他在现实中所践行。
与当时人比起来,苏东坡还有一点是旁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对待女性的态度。中国古代女性,在娘家,在幼年,一定曾经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出嫁之后,名字却几乎全都湮没了,被呼为“X氏”,死后则被叫做“X(夫家姓氏)氏X(本人姓氏)老孺人”。但是,苏东坡把女性当作与男性一样的人,因此觉得女性也是要有名字的。在他周围的女性,他都给了她们名字,或者说,他没有忘记她们是有名字的。而在他前后或同时,基本上看不到这种作为。没有尊重女性的意识,女性就被“附属”了。最可堪比较者,是一母同胞的苏辙,他的夫人一辈子被叫做“史氏”,翻遍他的全集,也找不到对他妻子名字的记述。东坡的恩师欧阳修,东坡门人张耒,都写过很多关于女性的墓志铭,里面全部没有提到她们名字。[7]宋代其他名人亦然,如东坡之前的范仲淹为女性所撰墓志铭,一般只有姓而无名,如《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夫人姓刁氏,其先谱史存焉”,又如《胡公夫人陈氏墓志铭》“夫人姓陈氏,金华濬之令族”。[8]东坡之后的陆游《夫人陆氏墓志铭》以“夫人陆氏,吴兴人”开篇,夫人的名字是什么,一直未曾交代。[9]这样比较起来,就可以看出苏东坡的不凡。在他为女性所写的墓志铭里,不仅王弗、王闰之、王朝云是有名有姓的,连奶妈、保姆也是有名有姓的。譬如《亡妻王氏墓志铭》“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乳母任氏墓志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保母杨氏墓志铭》“先夫人之妾杨氏,名金蝉,眉山人”;《朝云墓志铭》“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10]这是大识见、大胸襟、大情怀,我视之为崇高之一种。明末清初何绛题诗于王朝云埋骨之所——惠州六如亭,其中两句为“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胜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美丽的“卑贱”女子成千上万,而最幸运者唯有朝云。生前,她“温暖”过苏东坡;死后,苏东坡让她“温暖”历史。
二
诚然,苏东坡不是仅安于儒者之位的官员,也不是一贯正统的的儒生。因为除了是一心为民的清廉官员、怀抱救世之志的儒生之外,他也是一个屡屡碰壁之人,一个招人怨诽嫉恨之人,一个八岁便受业于道士之人,一个经常与和尚斗机锋之人。他所受的磨难决定了在崇高之外开辟另一种生活——优柔——有了迫切性;他与释道的接近则使这种优柔生活有了实现的可能。优柔即从容舒缓,不疾不徐,安静超脱,风流潇洒。在他的生命中,当苦难、穷困、孤独、荒凉袭来之时,他常能退后一步或转过身去,安时处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清风明月相伴,与贩夫走卒为伍,自娱且娱人,这便有优柔。他在心里关上一扇大门,马上就打开另一扇大门。“此心安处是吾乡”、“事如春梦了无痕”,诸如此类的感悟,是他优柔从容的内在根底。
其优柔生活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此处可谈者是东坡的漫游以及诗文书画的艺术活动。东坡的漫游主要发生在赴任途中、为官期间或贬谪途中。无论哪种形式的漫游,内容不外乎登山临水、拜师访友、寻仙叩僧。他非常喜欢漫游。其漫游常常花费较长时间,有时甚至长达半年左右。这是开发和见证其灵性的重要过程,其生命存在的精彩很大一部分形之于漫游期间。据他的生平记录文字可知,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他第一次到凤翔任职签判,十一月由京出发,十二月中旬才到达,路上盘桓近两个月。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夏末秋初出京,至十一月底方抵杭州,路上所花时间近半年。熙宁十年由密州转任徐州,途中辗转四个月左右。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年),由常州赴登州任,途中花费近四月。[11]他的漫游大体又分为两种:宦游和苦游。当他想从朝廷的是非圈中急流勇退,抽身而出,置身事外,便自请外放为地方官。外放之途便是他优哉游哉的宦游。贬谪途中的漫游便是一种“苦游”,因为漫游者身份不同,待遇不同,心绪因而也可能不同。但“苦”而能“游”,更见其优柔从容的生活姿态。譬如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东坡由惠州远谪儋州,家人哭送于海边,但途中他和幼子苏过走走停停,一路游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11]诗文书画的艺术创作活动,亦是他优柔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优柔生活的记录。如他自己说:“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12]我以为,这对于他的优柔生活起到了净化、促进的积极功能。因为艺术的生活其本质是一种省思。古人作诗绘画,是时时对过往将来之清理谋划,对心境言行之整顿反思。尤其第一流如东坡者,借这清理谋划与整顿反思,必使心境为之更空,眼界因之更高,生存之质量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但是,苏东坡的优柔里面依然有一种崇高的精神暗藏着,因为苦难很大,常人不能应对而他可以应对,而且在旁观者看来,应对得圆融而且艺术化。这样一种超拔高妙的气度不是很类似于崇高吗?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崇高和优柔毕竟又是有所区别的。从生存的角度而言,如果说崇高主要是一道生活的加法题,优柔则主要是一道生活的减法题。作为崇高者,苏东坡不断将朝廷安危作为责任担在肩上,将民众苦难视为义务常挂心头。书写策论、抵抗洪水、征讨盗匪、疏浚湖泊、收容病患,等等,都是其崇高风格的证明。作为优柔者,苏东坡则在不可强行时适当退后,灾难降临时权当天命。每当事已至此,则谋划事已至此的做法,绝不让悲痛与颓唐腐蚀自己太久。他从释道两家汲取生活的智慧,不怨不怒,不贪不执,忙里偷闲,急流勇退,将 “退”的艺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他主动申请从朝堂退往地方,从官场退往乡野,从社会退往自然,从世内退往世外,从有人处退往无人处。他经历过何种心理的苦痛,我们已不可详知,但他最后展现出来的潇洒的风姿,迷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后人。
三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以其言其行,践行了美学的“崇高”与“优柔”。“践行”,我以为是了解苏东坡生命美学的关键词汇。很多事情人们想到了却从来不去做,而苏东坡却从不是只说不做或向壁虚构的空头文学家!事事他都能落到生活的实处。他是中国古代知行论养育出来的超一流的实践家。这是后人喜爱敬佩苏东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此的生命存在必定具有“他人没有唯我独有”的特异之处。叶燮在《原诗》中拈出“才识胆力”四个字来概括诗人创作方面的主体能力。优秀的诗人一定在这四个字上有某些特异之处。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看待苏东坡在现实生存上的特异之处。“才”有先天的天才和后天的学养。苏东坡像所有伟人一样,一定是具有天才的,而他的天才之多少,是不可确知的。传说他出生时,附近山木野草尽枯,这也只是传说罢了,当不得真。可以确知的是他后天的学养。“他人没有唯我独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他人具有我亦具有”的拿来主义精神: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逍遥之游”、渊明的“淡泊之乐”、乐天的“与民亲和”,等等,凡属有益,便皆汲取之、践行之。他博采广收,取来百家花蜜,酿成一家美酒,将众人各自的“独门暗器”加以熔合,最后锻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独门暗器”,先集众人之所长,后为众人所未有。苏东坡的特异,一言以蔽之,就在于他是个不世出的“天才”、“通才”、“全才”。
天才加学养,其才具、胆识、魄力因此罕有其匹。苏东坡生命存在的面相,“横看成岭侧成峰”。喜爱儒家者,可在他的身上找到正道直行、犯颜上谏、勤政爱民等符合正统儒家精神的品行,坚忍而且执着,虽九死其犹未悔;喜爱道家者,可在他的身上发现不恋栈、不顽固、不贪婪等契合道家精神的智慧,为人如水一般灵活,处世则有深谷般广大宽厚的襟怀;喜爱佛家者,同样可在他的身上寻求空诸万有、人生如寄等源自佛教精神的观念,生命如雾如电,如梦幻泡影,故不必迂执,不可妄为。不可不知的是,他并非单纯地割裂运用三家思想,而是融三家思想于一身,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忘世、佛家的出世,他皆能巧施妙手,将其中相通者甚至对立者融会贯通。反映于他的生命存在,便是且进且退,进而不惧,退而不馁,将人生的“加法题”和“减法题”都完成得极为圆满。
他融合儒释道三家而具有的仁爱、刚直、慈悲、通达等丰盈而不乏矛盾的心性,可契合不同境域下人的心理要求,亦可解决不同困境下人的心理难题,因而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灵活地效仿,尤其重要者,像东坡一样,去坚决地践行。此处一个范例是他对“仁”的实践。“仁”是儒家美学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仁”就是“爱”。十分可贵的是,东坡将仁爱沉淀为心性,转化为能力,并执着地转化为行动。不管是对贫民、狱囚、溺婴或是女性,他都以仁爱悲悯之心对待之。苏东坡的年代,好官是很多的,譬如范仲淹、欧阳修,甚至王安石,都曾是为老百姓所感戴的好官,但身体力行如东坡者,却少之又少。很多事被大家视为小事或不屑为之事,却被苏东坡所想到因而看到,并且真正去做了。套用《孟子·梁惠文王上》,对于很多小事,其他人“不为也,非不能也”。想到并做到,并加上复数形式,苏东坡的伟大就在这里。
法国一个叫马尔涅齐阿的人说过:“黄金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13]显然,就这句话来说,我们的时代接近却还不是黄金时代。还有人呼喊:“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于今天的时代,人们有很多焦虑。人之生命存在,既受自然和社会的外因限制,更由个体自身的禀性与涵养所决定,个人自己的所言所行所塑造。生存于同样时空之下,有些人活着,只是“活着”而已,被时间推着走,这是“无意识”的活法;有些人活着,却活在“活着”之上,推着时间往前走,这是“有意识”的活法。前者是被动的生存,时间“随便”地滑过,生命便“顺便”被带过去了;后者是主动的生存,时间被激活,生命便饱满起来,一天有一天的“脉络”,一年有一年的“线索”。
苏东坡的存在便是脉络清晰、线索分明的一篇绝美“文章”。王水照先生将苏东坡一生评为“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这扼要地概括了东坡将沉重与诗意、执着与超然、崇高与优柔融合在一起的生活智慧。他“有力”时坚执,“无力”时退守,高屋建瓴,旷达奔逸,对“沉重”之人生或严肃地对待,或诗意地处置,总归是随性而不随便,圆通而不圆滑,以其超迈群伦的言行,钟灵毓秀的诗文,建立了一个铁骨铮铮、风节凛凛、行足以傲古今、文足以启万世的人文高标。这便是本文标题中生命美学“两极张力”的具体内容。苏东坡的生命存在,富有细线条而非粗线条的内在张力。所谓张力,我理解为各部分之间一种充满力量的紧张关系。富有细线条的张力的人生,一张一弛,相因相成,纵横交错,丰富多样,犹如鼓满风的船帆,又如扯满弦的弓箭,内力弥漫,总不疲软,总不萎靡。东坡生命美学地负海涵,难以尽说!林语堂先生称赞世上只有一个苏东坡,而不可能有第二个,认为他“真是一个富有现代精神的古人”。[3]5这便意味着,苏东坡不可复制,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他的生存智慧却是可以汲取的。他的高歌和低吟,都流布为人世间的绝唱。苏东坡,用他的“言”和“行”,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树立了一种具有强度、硬度、高度,同时又具有灵活度的生命范型。这对于充斥着平庸、市侩、唯利是图以至抛弃底线的某些人来讲,不啻为一剂良药。诚然,药效之多少,最后取决于接受者个人的智性和悟性。
[1]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M]// 曾枣庄, 舒大刚. 三苏全书: 第十一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1: 456.
[2]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 苏轼资料汇编: 下编[C].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1645.
[3] 林语堂. 苏东坡传[M]. 宋碧云,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51.
[4] 苏轼. 文与可字说[M]// 曾枣庄, 舒大刚. 三苏全书: 第三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1: 267.
[5] 苏轼. 与章致平[M]// 曾枣庄, 舒大刚. 三苏全书: 第十三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1: 105.
[6] 刘克庄. 跋章援致平与坡公书[M]// 曾枣庄, 舒大刚. 三苏全书: 第十三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1: 106.
[7] 张耒. 王夫人墓志铭、李夫人墓志铭、张夫人墓志铭[M]// 张耒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885.
[8] 范仲淹. 范仲淹全集: 上册[M]. 李勇先, 王蓉贵, 校点.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314-327.
[9] 陆游. 陆游集: 第5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3353.
[10] 苏轼. 苏轼文集: 卷148[M]// 曾枣庄, 舒大刚. 三苏全书: 第十五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1: 413-415.
[11] 颜中其. 苏东坡年表[M]// 颜中其. 苏东坡轶事汇编. 长沙: 岳麓书社, 1984: 383.
[12] 苏轼. 苏东坡笔记[M]. 萧屏东, 校注.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20.
[13] 周殿富. 生命美学的诉说[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1.
Inner Tension in Su Tungpo’s Survival Aesthetics
HE Linjun
(College of Lit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Su Tungpo (1037 -1101 A D)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rtists in Chinese history. His life is of two aspect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connotation. His lofty one is reflected in the concern for the country, forgiving enemy and respecting for women. His graceful side is reflected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 Su Tuongpo’s life is full of tension, and having established a high coordinates for people today.
Su Tungpo; survival aesthetics; sublime; beauty; practice
(责任编校:彭 萍)
I 206.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22
2096-059X(2016)06–0092–05
2016-09-1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08)
何林军(1969-),男,湖南邵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校聘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研究与文艺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