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定位探析

2016-03-28

城市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展示馆城市规划公众

刘 迪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定位探析

刘迪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昌 330022)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准确定位是其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它与城市博物馆有着本质的不同,应属于展览馆的一种。在人文因素定位上,应关照城市文化、城市与人、城市认同三个层面。在功能上则应以城市规划展示为中心,同时实现城市规划信息中心与共享平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平台、城市规划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拓展性功能。在设计上,应兼顾未来与过去、主题与特色、宏观与局部、体验与互动、更新与留白等基本设计取向。

城市规划展示馆;定位;人文因素;功能

伴随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展示馆(以下简称“规划馆”)作为展示城市未来、浓缩城市精髓的窗口,方兴未艾,渐成规模。与建设实践同步,规划馆的研究也渐进深入,却呈现出一种“唯技术”取向,研究热点集中于规划馆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展示设计以及单项技术等方面,而作为基础性的文化及功能定位问题却一直受到忽视。长此以往,规划馆的设计与建设在满足公众需求及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将产生诸多局限,因而规划馆定位问题亟待厘清,通过对这一机构内涵、功能与责任的诠释推进其健康发展。

一、规划馆机构类型定位

可以说,规划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机构类型一直模糊不清。由于它与城市博物馆都以城市为主题并承载展示功能而生成诸多相似表现,普通公众乃至规划馆设计人员时常将两者相混淆,因此首先应将两者关系做一番学术上的梳理。

首先,两者发育背景并不相同。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皇室、贵族、科学家的丰富收藏为其诞生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后人文思想又促成藏宝库大门向公众敞开,藏品的“实物性”和由平等共享精神而生的“开放性”构成了博物馆的基础;博物馆作为舶来品于1840年后随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规划馆的诞生在时间上滞后于博物馆,它是城市化进程、市民社会及城市规划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市民参与城市规划诉求的体现,其在西方的出现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2000年2月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开放标志中国各地兴建规划馆的发端。

其次,两者在展品意义与价值上存在差异。规划馆和博物馆都是视觉化的场域,主要通过实物或由文字、图片所形成的版面与多媒体技术向公众传播信息,这即是一般所谓的“展示”。而两者在展品上却大不相同,博物馆的展品源自其庞大的藏品体系,一般博物馆的展藏比极低;而规划馆一般很少具有藏品库房,展品即藏品。博物馆的展品因具有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而强调不可替代的“原真性”;规划馆中展品一般无“原真性”需求而具有可被替换性。博物馆不仅强调展品的信息载体属性,其物理属性也要求受到高度保护;而规划馆展品则主要作为信息载体,其物理存在可被视同为一般耗材。

再次,两者在展示时间向度侧重上存在差异。当代中国城市博物馆脱胎于建国初期受前苏联影响的“地志博物馆”模式,即在同一馆内展现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发展”、“民主建设”等三部分,[1]20世纪80年代转型为以地方通史加专题的陈列模式,所展示内容虽部分与现实相勾连,却以地方历史为主体,历史向度鲜明。而规划馆则突出规划的属性与向度,城市规划指向城市未来,既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又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将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布局、城市各方面建设的研究成果加以呈现,使公众对未来城市发展面貌进行超前可视化体验。

由此可见,将1941年建成的展示罗马古城模型、浮雕、器具等以展现古罗马文明辉煌及罗马古城兴衰变迁的罗马文明博物馆(Museum of Roman Civilization)视为城市规划展示馆发端,[2]并不适宜。而作为城市“记忆”的博物馆和城市“想象”的规划馆在展示理念、方式与技术上相似性加强,在信息传递有效性与社会教育服务等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议题,两者在经验借鉴基础上的互动交流将愈加密切。

规划馆在本质上应属于展览馆的一种,而与一般展览馆通常只展出临时陈列不同,规划馆中的基本陈列周期较长。同时一般展览馆某种程度上具有商业展示的意味,而规划馆则具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和教育的目的,从此意义上讲,它又是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并列的社会文化机构。由此可对规划馆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它是一种面向公众开放具有公益性的常设机构,在一定空间环境中,采用视觉传达手段,借助一定展品、展具及相关设备、设施,将城市规划信息传递给公众并获得反馈,实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二、规划馆人文因素定位

地理、经济、人文等构成影响规划馆定位的因素,其中以人文因素对机构发展影响最重,不仅因为人文因素是地理、经济等各方因素的综合反映,还因为它具有赋予规划馆深层次内涵的能力,使之形成特色化主题,产生对公众的吸引,使其富于活力。规划馆人文因素涉及以下三层面。

(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和表现形式,展示人类理想追求、信念及其各种实践活动的文化类型。[3]它既是一种城市的集体记忆,也是城市发展的智慧与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它有着抽象的超越性,同时也有着可知可感的具象形态,表现为城市的历史与当下、城市中的人与事、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等。因而,城市文化是处于发展之中的活态文化。城市规划在相当程度上肩负着发展城市文化的任务。由此也决定了作为城市规划集中展示平台的规划馆必将与城市历史文脉紧密相连,以体现城市特色与内涵为己任,而整个规划馆的特色也必将建立在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之上。城市文化的清晰诠释将有助于规划馆在文化上的准确定位。

(二)城市与人

城市与城市文化的缔造者是人,城市发展的每一道轨迹无不融入人的经验、智慧、理念与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由此,规划馆人文因素定位之中,人及人与城市的关系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规划馆的城市母题之下必然衍生出一脉城市与人的篇章。此外,规划馆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文化机构,也决定其必须将人的因素纳入到自身的定位之中,从而获得持续的社会关注与生命力。社会人群的多样性构成了不同人群与城市之间多元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规划馆在设定之初需要观照的,本地人与外来者对城市感知与认同的差异、老居民与城市的更新、年轻人与未来城市等一系列问题的厘清,将有助于规划馆被公众接受,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城市认同

所谓认同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一种定位、一种认识和把握,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意识。[4]而人对城市的认同不仅表达为人与城市的关系,更是人处于城市之中对自身归属与身份的界定,对人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馆通过对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的展示可加深人对城市的认知而天然地具有建构并增强人的城市认同的能力,成为人与城市之间和谐关系的助推器。规划馆在文化定位中应有意识地强化这一隐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使不同人群在不同文化汇聚的城市之中寻找到归属感。同时,城市认同也构成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意见的前提,对城市认同度愈高,认为自身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才能更好地通过规划馆这一平台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信息反馈,投身城市建设的实践之中。

三、规划馆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规划馆空间设计展开的基础,也为其充分参与社会互动、为社会发展服务开辟路径。规划馆以城市规划的展示为核心功能,而这一功能又在不同向度上存在拓展的可能,从而决定规划馆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社会机构。

(一)城市规划展示

规划馆的首要职能是以城市规划为主题,通过各种技术与手段将城市历史、规划建设成就、城市发展愿景与城市个性文化魅力等内容以可视化形式展示给公众。展示从时间角度可划分为城市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篇章;从专题角度可划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建设成就展示、市区县规划展示、专项建设展示、规划公示、临时展览等部分。其目的是使公众在参观中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城市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城市规划的构想与进步,观赏城市近期与远期发展图景,体验浓缩的城市时空。

(二)城市规划信息中心与共享平台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规划也非一劳永逸,而需经历周期性的总体规划编制和详细规划工作,在其累次过程中会形成大量信息,由此构成城市规划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信息具有回顾与总结的意义,从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将有助于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同时,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因此在编制过程中必然会采集大量信息,由此构成城市规划信息的第二个组成部分。规划馆有责任对这些信息进行保护与整合,提供社会检索与利用,实现信息共享。这将有利于不同地域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交流,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公众相关信息需求。

(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平台

规划馆通过展示进行的信息传播并不是单向的,它还强调与公众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从而获得改进和提升的可能。反馈信息在规划馆中并不局限于规划馆机构工作层面,更多涉及与其城市规划主题相关,即规划馆具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意见反馈平台的作用,成为公众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由于以往与公众沟通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规划所体现的公共利益。[5]而这一平台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原则得以落实。在公众参观了解城市规划展示内容、接受城市规划教育后,有针对性地将自己对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规划馆,规划馆再将这些信息整合后提交政府和规划部门。

(四)城市教育与规划教育

规划馆展示功能一旦对不同人群设定信息传递的具体目标,其教育职能也便就此生产。规划馆的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历史教育,使公众了解城市发展演进的历史;城市遗产保护教育,促进公众认识自身所在城市的遗产及其价值,进而传播相关的保护知识;城市规划教育,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却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因而通过城市规划展示向公众普及城市规划知识异常重要,由此也可提升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规划馆教育应以展示为中心开展,同时也需采用多样的教育方式予以辅助,如开办相关科普讲座或拓展活动,使规划馆的教育层次丰富,满足多元需求。

(五)作为公共空间的娱乐休闲功能

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曾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而今“城市客厅”已经成为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代名词。在社会发展日益人性化和公民化的趋势下,规划馆也应以“城市客厅”的形象出现。公众身在其中除了观看展览、接受教育、检索信息、反馈意见,还可以将其作为休闲娱乐之所,进行人际交往,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因此,规划馆需要在设计上注重空间营造的开放、自由与包容,以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在收获知识之余,享受视觉与身心愉悦的体验。这一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也为规划馆成为城市旅游高品位资源提供可能。

此外,在客观上,规划馆的展示还具有集中表现城市文化魅力、承载城市形象与精神、作为城市名片的作用,由此形成城市的感染力、竞争力与吸引力。同时,它也可被视为一种城市符号,在城市宣传推广与营销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四、规划馆展示设计取向定位

当下,规划馆由于规模、理念、技术、功能定位的差异导致在展示内容与形式设计上也呈现多元化。而在纷繁的展示面貌中或可总结出一些应因循的基本设计取向。

(一)未来与过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博物馆都属于历史博物馆,因为它们都保存与过去事情或情境相关的物品。[6]而规划馆因其“规划”中的未来指向与博物馆在时间上所展示过去的取向貌似截然相反,但并不能就此来说规划馆在时间取向上全然拒绝过去,因为对城市未来的规划与展示需要建立在城市历史之上。因此,规划馆在时间取向上还应成为记录城市文脉、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性、保存城市记忆和遗产的重要场所,也应成为连结城市历史与未来的空间。因而在展示内容设计上应对城市历史文化生态进行梳理,以展示给公众清晰的城市历史脉络,由此为基础展现城市未来的蓝图,实现时间的传承与展线的延续;在形式设计上,则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展示理念营造出历史与未来不同的时空感受,使公众沉浸其中,了解并感受城市的历史与未来,获得启示,并引发与城市相关的思考。

(二)主题与特色

规划馆的魅力所在或不在建筑之大与展示的奇观效果,而在于明确的主题与鲜明的特色。成功的形式设计应从总体至细节无处不贴合主题,突出其特色。规划馆及其展示的主题自然以城市规划为中心,但这一核心内容的视觉呈现则需一定内涵作为支撑并以一定角度与路径去表达,这便需要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概括与提炼,从而使城市规划主题具体化,如松江城市规划展示馆通过前期研究得出松江是上海的发源地,[7]由此构成其展示主题。而特色则是主题的进一步展开与特质化元素的形式语言呈现,如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地理风貌、民族背景、民俗礼仪等因素。主题与特色在形式设计中可通过选取视觉形态特征强烈的形象、色彩、结构、材料等进行构建,使公众在参观时留下深刻印象,获知城市鲜明个性。

(三)宏观与局部

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重视宏观、全局性的研究,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局部,从整体看待局部,通过实现局部的控制、优化达到整体的优化,建立良好的开发秩序,以保证最大化社会经济效益,局部的科学管理以保证宏观上趋向合理、完善。而规划馆的展示自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城市规划的这一特点,在设计中必须处理好宏观与局部的关系,既要使公众对城市的规划有宏观的认知,又要使其对城市规划中的具体问题、具体方面有所了解。以浙江温岭城乡规划展示馆为例,其一层以总体规划模型、历史沿革、城市记忆、市域总规、建设成就、规划公示区等几大主题组成;二层介绍城市的详细规划、重点项目、各专项规划、人居环境,从展示逻辑上形成一个从总体到分项的格局。[8]

(四)体验与互动

规划馆原本便是一个视觉化的场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形态与公众感官调动更加多元,塑造出沉浸性更强的时空。首先,表现为体验性,在展示空间内调动公众的感官、思维与行动感受多媒体化信息,如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虚拟环境使公众被未来虚拟城市所包围,能自由徜徉于其间,如同置身于真实世界,提前享受到城市规划后所带来的新感受。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即突破被动的观展模式,在设计中引入互动性项目,激发公众兴趣,以调动其参与性和积极性,一种是通过情景化的方式联系城市现在与过去的参观型展示互动设计,一种是通过控制开关简单操作主题的触动型展示多媒体设计,一种是公众利用思想带动行为对展示内容进行操作控制的操作型多媒体设计。这些互动设计不仅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也促使公众进行主动探索。

(五)更新与留白

规划馆的建设与设计并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城市是富有活力、处于持续更新之中的,城市文化在继承中向前发展,城市规划也应随之发展。其中展示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这一周期与城市规划周期保持同步。此外,规划馆的设计也需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构思,赋予不断演进中的城市规划、城市文化以崭新的时代语言、文化元素与时代特色。因而需要规划馆在设计时注意“留白”,为未来的发展预留出展示空间,一方面预留临时展厅来及时而灵活地展出城市规划最新成果与信息,确保其时效性;另一方面在建设之初也要为展馆基本陈列的更新及未来新功能的出现预留出必要的场地,以充足空间为载体承载其发展的可能。

余论:融合的趋势

规划馆与时代同步,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回顾自上海市规划展示馆诞生至今中国各地规划馆的普遍建设,一种融合的趋势成为发展的主线。未来,规划馆或许仍会沿此趋势前行。

展示技术的交融。博物馆展示设计以实物为中心,规划馆则更加依靠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和高科技辅助项目以吸引观众进行信息接收,突破图片、文字、模型等拼合的传统形态,融入多媒体展示屏、数字沙盘、4D动感影院、弧幕影院、多组触控演示系统、非触摸式互动体验系统等,使影视艺术之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与高科技结合,使物理时空和虚拟时空得以交融,视觉体验与互动感受并重,构成对观众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机构功能的泛化。规划馆作为开放性机构在面向公众的社会互动中必然会随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而逐步突破原本简单功能呈现出功能泛化的趋势,一方面打破单纯意义上“规划”的界定,而展示历史、人文、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城市的诸多侧面;另一方面也逐步跳出“展示”的框定,而融娱乐于展示之中,融教育于娱乐之中,成为沟通公众与城市规划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规划馆必将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融入城市的建筑群。规划馆的选址必将观照文脉以突显其应有气质,因其自身的城市文化属性,适宜与相关文化设施合建,如城市美术馆、城市博物馆、艺术中心、城市档案馆等,以形成同一性。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便选址于上海的地理与人文中心——人民广场,与大剧院、博物馆形成鼎足之势,共同围绕在市政大厦周边,形成建筑与功能的集合体,相互交融,公众利用便利,也由此构成对公众的吸引合力。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03.

[2] 张雅静. 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3] 任致远.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展示[J]. 规划师, 2012(10): 101.

[4] 陈刚.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J]. 江海学刊, 2002(5): 50.

[5] 邹立元. 我国地方政府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3.

[6] 亚历山大. 博物馆变迁[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120.

[7] 李晖, 胡柳强. 上海之根:松江城市规划展示馆[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9(10): 52.

[8] 郭健跳. 存证历史展望未来:温岭城乡规划展示馆掠影[J].城市规划, 2009(10): 105.

Research on Positioning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LIU Di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istorical and Tourism,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China)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is the basis for i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ity museum, and it should belong to an exhibition hall. On the positioning of human factors three dimensions of urban culture, city and people and the city identity should be taken care of. Functionally, it should be centered in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while expansion features are achieved as a center of urban planning information and a sharing platform, a platform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In the design, the basic design approaches of the future and the past, themes and features, the macro and the local,experience and interaction, updating and blank lef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positioning; human factors; functions

(责任编校:贺常颖)

TU 984.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19

2096-059X(2016)06–0079–05

2016-07-10

刘迪(1982-),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博物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展示馆城市规划公众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公众号3月热榜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Shake It Up:Brandish the Florid Youth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