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城市发展新途径——一种人文主义的解读

2016-03-28许振晓

城市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许振晓,都 林



“后现代主义”城市发展新途径——一种人文主义的解读

许振晓,都 林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 310036)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发展观主导下,中国城市化面临发展危机。城市的发展需要后现代主义中的“人文主义”观念的指引,并从人文城市、文脉继承、生态伦理、多元价值、城市美学五大方面开辟“人文主义”理念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后现代主义;城市发展;新途径;人文主义;解读

工业革命后,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经济和技术毫无疑问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支配力量。科技是现代城市的温床,以注重运用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理论也应运而生,尤其是1933年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确定了现代主义的“功能城市”理念,将现代城市发展推向高潮,现代城市理念提倡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要求城市发展遵循“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机械美学”等原则。[1]进入60年代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城市理念与人类行为、情感、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冲突日益明显,“城市病”的爆发也促使人们反思城市的发展模式。现代城市提倡的“科学”和“理性”建设模式,虽然对城市的物质财富、经济发展有极大促进,但也暴露了迷恋技术、漠视历史文化根基的局限,尤其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忽视和不屑,“城市病”伴随现代城市发展而逐步显现。

现代城市弊端的暴露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加之对现代主义的批判都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内涵是人文主义,强调突出人的地位,以呼唤人性、文化、多元价值为特征,其在城市发展中,集中体现于对城市中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类体验的发掘,强调人性、文化、多元价值的回归,使城市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多的体现。[2]本文引入后现代主义中的人文主义理念,从人文城市、历史文脉继承、生态伦理和多元价值精神、城市美学五个角度对城市发展路径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化的健康推进提供有益探索。

一、“功能主义”下的城市发展危机

(一)重视经济效率,忽视生态环境

倡导“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使得城市发展专注于经济方面,借助现代技术的运用,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工业高度发展。城市经济建设虽有极大提升,但结果却是方格式似的大厦比比皆是,工厂大量集聚,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三废”的排放,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现代主义把自然看做可利用可征服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的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了破坏,例如当前严重的雾霾问题。绿色和平组织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12年底共同发布的《危险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指出,空气污染致死已被研究证实,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7 770人早死。雾霾给人类带来致命生理伤害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经合组织(OECD)研究,仅仅2010年,空气污染给中国和印度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分别高达1.4万亿和0.5万亿美元。在欧洲,由于暴露于道路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中而导致的损失为每年1 370亿美元,而2009年,由于10 000个污染设备产生的空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人口死亡、疾病和作物损毁——约为1 400-2 300亿美元。这直观地暴露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过于重视经济效率,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城市发展依靠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对环境的肆意破坏,这种发展模式普遍造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坏境危机。

(二)重视物质财富,忽视人文关怀

现代主义提出城市建设的观点是起作用的只能是“功能”,城市应当按照“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来发展,[3]忽视了城市本身具备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审美功能、愉悦功能等,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缺失环境景观的营造,以及对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等方面。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勒·柯布西耶热情的推崇“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城市化是赚钱的工具”,这种观点下的城市发展过于追求物质结果,而人文关怀的缺失无法为市民提供舒适和便捷的居住环境,进而使得市民幸福感较低。这迫使人们去反思现代城市,“功能主义”城市曾推进过城市经济极大发展,但城市的主体是市民,过于看重“功能主义”而忽视市民感受的发展模式不断受到现实问题的困扰。当下,市民对生活品质下降、交通拥堵、住房条件差等“城市病”愈发不满,城市发展缺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人们迫切渴望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

(三)重视当下建设,忽视历史传统

现代主义对城市历史采取冷漠的态度,城市发展提倡现代技术的运用,以钢筋、水泥、玻璃等垒起的高楼缺乏城市历史特色,也缺少对城市未来的考虑,现代主义倡导的把传统城市看做历史般的陈腐,以及企图通过机械主义的功能将城市建造成“一个人造的文明城市”。现代城市在这种理念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但同时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城市建设大多遵循“拆+建”的简单方式,许多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城、古建筑被拆除,城市建设一味的追求现代化而漠视城市的历史文化,甚至把历史文化作为建城的障碍物予以清除,给新建的城市留出空间。这种理念下所建成的城市空间毫无历史感,城市景观千城一面,缺失传统文化符号,更毫无特色和个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造城模式开始不断受到质疑。事实上,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是文明的延续,更是城市发展和获得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二、人文主义与城市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文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发源于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潮。在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城市重建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实践后,现代主义城市理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主义”“机械美学”“少即是多”等原则在实践“不断受到诟病。[4]现代主义的简单化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现实问题的暴露促使人们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关于城市发展的理念,[5]由此而引发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意味着对现代性的摈弃,它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现代城市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缺陷,它似乎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于城市的原有经验和解释,帮助城市对现代主义城市的解构和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重构。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的一种反思。[6]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内涵是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呼吁将城市的功能主义转变到呼唤人性、文化、多元价值的回归,倡导对城市中多元社会文化价值和深层次人类体验的发掘,突出人的地位。[7]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后现代城市首先是一种文化转向,认为城市的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城市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意味着城市发展进入到强调人文精神的发展阶段。

(二)人文主义核心理念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在提出了“人是万物之本”,所以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文艺复兴历史研究者布克哈特认为,人文主义的最突出之点在于人的发现,“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8]我们将人文主义理解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倾向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怀,强调人的尊严,提倡宽容,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基于本文探讨的主题是“后现代主义”,因此倾向于后现代主义中的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人文主义,强调对“纯理性”和科学的批判,关注“人的经验”,尤其关注后现代的文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经验,以呼唤人性、文化、多元价值为特征,它的兴起正是反映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对人文精神的复归,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9-10]

在城市发展应用上,人文主义发展观强调从现代城市只重功能的理性发展观转变为将人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注重考察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后现代主义城市”发展观。

三、人文主义视角下后现代主义城市发展模式

(一)重视人文关怀,建设人文城市

人文主义提倡重视对人的关注。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一直是西方思想的重要主题,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文精神强调突出人的地位,呼唤人性、文化、多元价值的回归。[11]后现代主义虽然极力批判现代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强调人文主义,只是侧重的形式有所不同。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一直主导着城市发展,在工业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出现注重物质需求而忽视人文关怀,注重技术运用而导致城市整齐划一、单调枯燥,城市中市民生活体验差,城市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人文城市是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城市,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同时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肯定和塑造。重视人文关怀,建设人文城市需要把握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树立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人,城市发展要具有人性化,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及功能定位要以人的生存、发展为依据。其次,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城市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养和品质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强调人文精神时也不能忽视人与环境、社会的关系,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人文城市应有的内涵,良好有序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态环境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均衡的发展。

(二)倡导生态伦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现代城市过于强调城市按照人的观念来建设,人为的对城市进行种种“功能”划分,人类中心主义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价值原则,在人与自然中忽视两者之间的协调,这种价值原则使得人类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及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符合生态伦理价值的城市发展道路。

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有现实中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原因,也有对伦理观、价值观的思考。后现代主义在关注生态问题时不仅关注着技术层面,还深入探讨其后的伦理价值观,[12]现代主义过于注重人类的作用,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不断加剧着生态环境问题。后现代城市的发展应反思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技术上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固然重要,但深层次的伦理价值更值得思考。城市的发展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背景下的关于城市生态伦理的理念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城市建设中倡导生态伦理,树立尊重自然意识,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伦理的题中之义,也与当下建设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思想不谋而合,具有现实价值意义。未来城市建设应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注重文脉继承,结合城市历史传统

现代城市的发展注重现代技术的运用,现代技术通过水泥、玻璃、钢筋等堆砌起来了城市,这种现代城市外形单调、缺乏生机,讲求普遍性而忽视了个性,追求现代感而忽视历史感,城市缺乏自身历史特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追求的生活品质,也是对当地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忽视。同样,在城市与当地历史环境的结合中,现代主义拒绝同环境和历史进行对话,并对城市建设采取家长式的统治姿态,企图通过机械主义的功能秩序来建设一个“人造的文明新城市”,结果却是抹杀了城市的特色文化,造成城市发展与历史的断裂,而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一座与人类生活情趣格格不入的“居住机器”。[13]

毫无疑问,城市的发展需要联系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的发展要注重文脉的继承。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的文脉主义,是对历史传统的渴求,也是对人性的回归。城市的发展是在历史河流中进行的,根植于城市产生的背景,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脱离城市历史背景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后现代主义还提倡地区场所和时间历史的文脉主义,城市的发展应当放置于地区的大场所、大背景下,北方城市有着方正雄伟的气质,南方城市则形成了依山傍水、小桥流水的性情,脱离城市位置因素而一味追求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式发展使城市毫无特色。钱学森在关于建设“山水城市”的思想中,提出我国的城市建设应当与我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艺术和中国山水画溶和在一起。[14]再如,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推崇后现代主义,他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城市空间结构比喻成中国园林的空间,这些都是与历史的联系。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积淀的过程,时间历史文脉主义同样在城市发展中值得提倡,“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城市发展不应是历史的断裂,而应当是合理继承历史文化因素来充实城市,去汲取历史养分来发展城市,城市要保持持久的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和创新。总之,现代主义将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贯彻的过于标准,现代城市发展也过于重视现代技术的运用而对城市文脉有所忽视,后现代主义城市则提倡文脉主义,提倡继承城市历史传统。[15]当然,应当注意这并不是复古主义,而是对城市历史的注重和历史文化情感的把握。

(四)尊重多元价值,多方参与城市建设

在西方城市快速建设时期,资本主义把现代城市系统化的动机与自然和人类的生活模式隔离开来,强行推行一种只对生产有利的单一组织方式,将社会的整体运作看成处于一种追求利润与效益最大化的生产过程,而习以机械的单织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显然不符合复杂、多元的现实。后现代主义则倡导人性解放,故籍以用现实的多元差异来表达自我主体的丧失,例如后现代主义追求环境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意把城市各部门、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衷、复杂性、矛盾性,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系。

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复杂的社会集合,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城市的发展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城市涉及诸多利益相关方,城市的发展需要多方参与,多种力量协调,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是多维元素的集合,城市讲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强调城市的丰富性。[16]城市发展是多种力量的结合,是相关者利益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因此,城市建设中要尊重多元价值,鼓励多方参与城市建设、治理。后现代主义对多元价值的探索还体现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把城市结构看做是可讨论的模式,鼓励每个公众独立的去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17]期盼着大众的参与,这些都是对多元价值的尊重。当下的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鼓励和支持多方参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因此,鼓励多方参与,保障多方参与的权利,创造多方参与的机制将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五)践行美学思想,建造具有“美”的城市

现代主义所主张机械、僵硬的功能主义立场所导致忽略城市的人性要求,造成城市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特色危机,城市发展越来越趋同,每个城市都在追求现代而忽视个性,不断遭到各方的质疑和抨击。后现代主义对城市美学有着重要贡献,后现代城市美学从解释学、解构学、生态学等方面对城市美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使城市美学走上一条比较完全的人文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道路。[18-19]

城市美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方方面面,其在城市系统中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城市美的特定内涵。城市美涉及人文美、生态美、建筑美等多个方面,人文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建设美丽城市,首先需要人“美”,这种“美”源自于人的素养,要求城市中每个人都要拥有对城市、社会、自然的热爱。生态美要求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和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城市美还在于建筑美,后现代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单个建筑物美,更要注重城市整体和谐、整体美,不同的城市在其历史环境中形成了特异的印记,这些印记都是城市建筑美的来源,在把握城市个性基础上要积极展示风格迥异的美。城市美不仅包涵生态学观念,也包括追求人文美;不仅重视物质文明,还重视内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总之,现代城市缺乏特色、建筑雷同的个性危机迫使我们去思考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应具有怎样的城市美,后现代主义下的城市美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积极在城市发展中运用美学观念,建设美丽城市将是未来城市一种重要发展模式。

现代主义对城市发展因过于强调理性和科学技术,使城市发展陷入了种种现代性危机,现实危机促使人们去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后现代主义城市通过对现代城市的批判,呼吁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关注,强调在人文关怀、生态伦理、文脉继承、多元价值、城市美学等方向努力。后现代主义城市发展模式无疑对未来城市发展有着指导意义,无论是在提倡城市建设的多元参与,还是在城市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后现代主义总体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现代主义也有着其合理成分,对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我们不妨积极关注并努力探究两者在城市发展中的合理之处,并吸取之前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把握现在、帷幄未来,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

[1] 马·布雷德伯里, 詹·麦克法兰. 现代主义[M]. 胡家峦, 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 张京祥, 崔功豪. 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模式的人文探析[J]. 人文地理, 1998(12): 21-25.

[3] 徐巨洲. 后现代城市的趋向[J]. 城市规划, 1996(5): 10-13.

[4] 高飞乐. 西方文化思潮的百年流变——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J]. 福建学刊, 1996(3): 72-74.

[5] 查尔斯·詹克斯.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6] 卢丹梅. 后现代主义城市空间[J]. 南方建筑, 2004(5): 69-70.

[7] 孟建伟.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3): 27-33.

[8]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2.

[9] 刘放桐.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J]. 国外社会科学, 1996(3): 3-6.

[10] 刘放桐.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下)[J]. 国外社会科学, 1996(4): 7-12.

[11]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刘文良. 生态批评的后现代特征[J]. 文学评论, 2010(4): 81-86.

[13] 张健健. 后现代城市规划的人文转向[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3(3): 6-11.

[14] 钱学森.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立山水城市[J]. 城市科学, 1993(2): 3-4.

[15] 孙施文. 后现代城市状况及其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4): 76-78.

[16] 黄骊. 城市的现代和后现代[J]. 人文地理, 1999(4): 30-33.

[17] 戴维·哈维. 后现代状况[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8] 周膺. 后现代城市美学的创建与城市美学的重构[J]. 浙江学刊, 2009(4): 87-95.

[19] 孙成仁. 重估后现代:城市设计与后现代哲学状态[J]. 规划师, 2002(6): 14-19.

New Way of “Post- Modernism” City Development: An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m

XU ZhenxiaoDU 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Urbaniza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Guided by the modernism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ism” and “rationalism” the Chinese cities have gotten rapid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t the same time, some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appeared in urban development which needs a new idea to guide the direction. Introducing humanistic ideas of post moder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humanistic city, contextual inheritance, ecological ethics, multi-value and urban aesthetics which could be a useful exploration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urbanization.

post modernism; development of urban; new way; humanism; realize

(责任编校:彭 萍)

C 9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6.008

2096-059X(2016)06–0031–05

2016-09-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50012)

许振晓(1978-),女,浙江宁波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学研究。都林(1991-),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