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害防治有技巧
2016-03-28
农业知识 2016年10期
食用菌病害防治有技巧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常有病害现象发生,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效益,因此,掌握好病害防治的技巧和方治非常重要。
防治要贯穿栽培始终: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加强通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同时注意用具的消毒,并创造一个洁净的生长环境。
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食用菌各种病害的病原菌大多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是食用菌病害的最初侵染源。因此,除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是在发病区或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在平菇的栽培实践中,近几年黄斑病普遍发生,且有严重发展的趋势,但熟料栽培的基本没有造成危害。
狠抓场所和环境消毒:不少病原菌自然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特别是老菇房的内壁和床架,会留有前一生产季存留下来的病原菌。环境和场所消毒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在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掀起,先晒地面,然后深翻,再暴晒。甲醛、过氧乙酸、硫黄、漂白粉等也是很好的环境消毒剂,且无污染。
及早用药防治:出菇期病害一旦发生,要及早防治,如清除病菇、处理病灶、喷洒杀菌剂等。若处理不成时,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难以控制。
先采菇后用药:用药物防治时,若不先行采菇,药剂很容易污染菇体,并造成大量残留。因此,药剂防治时,必须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房采取偏干管理,以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在14天左右,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至成熟采收需7天左右,因此,施药后需8天方可采菇。
(朱广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