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2016-03-28胡旺梅
胡旺梅
池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胡旺梅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安徽池州 247000)
乡村旅游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和机遇。池州市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特色不鲜明、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必须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地方文化内涵、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村民参与意识等措施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乡土文化;生态环保
自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池州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资源和区位优势,谋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选择什么产业作为城镇发展的支撑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直坚持“旅游兴市”的池州市来说,乡村旅游是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能够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达到“以农促旅”、“兴旅富农”的目的,从而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新型城镇化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能有效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向乡村聚集,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1]
(一)乡村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作为重要原则的,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实现城镇化。池州市通过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促使村民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乡村旅游的发展促使大批城镇居民向乡村聚集,这些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模式等会深深影响到所在乡村的居民,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向城镇居民靠拢,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2]183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成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有利于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使农民向市民转变。其次,有利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通达性,使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各级政府及旅游从业人员非常重视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以慢生活为理念,以健康养生、绿色低碳为主旨,以休闲度假为主要方式,因此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3]
(二)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重大机遇
新型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池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和机遇。首先,扩大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以“绿色低炭”、“健康养生”、“慢节奏”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就成了城镇居民放松身心、减轻疲劳、释放压力的首选。其次,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成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截至2014年底,池州市共有星级农家乐200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18家,四星级农家乐27家,一批较高规格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不断涌现,逐渐形成特色旅游小城镇、乡村度假区、专业旅游特色村互动协调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3]最后,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一系列保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乡村一系列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缓解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促使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得以改善,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池州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下,池州市三县一区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城乡差距还是较大,主要表现为交通设施、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达不到应有的标准,与旅游相配套的食宿设施、购物环境以及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产品特色不明显
池州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深度不足,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产品与精品,基本上还处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田园风光”的初级模式阶段。推出的旅游产品仍然是以传统的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休闲慢游产品为主,创意体验产品、农村科普启智产品、农村美食养生产品涉猎较少。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多是对优质特色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部分人文旅游资源还处于开发不足或尚未开发的阶段,如青阳县的青阳腔、贵池区棠溪古傩戏、东至的南溪古镇等,作为乡村旅游灵魂的乡村文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享受。
(三)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及追求急功近利,城镇建设存在乱搭乱建、随意排污等现象,再加上当地村民和游客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池州市的深山区中,许多村民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大肆砍伐树木、毁林开荒,大规模种植香茹、木耳。同时景区景点周围自发修建了许多私人宾馆、旅社,由于利益的趋使,这些宾馆、旅社大多粗放建设、无序经营,排放的污水、烟尘及倾倒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染了景区的空气、水体,破坏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旅游者的游览环境,使得乡村旅游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受到严重限制,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同时,对一些古老建筑进行了过度的城市化、现代化改造,造成了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的流失。
(四)村民参与发展的主动性不强
村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社会公共意识单薄,往往只重视眼前的个人利益,忽视整个组织和社会的利益,思想意识、消费水平、生活方式与城镇居民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市场观念、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使得乡村旅游景点服务质量低下,产品无新意、无特色,市场运营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市场营销方面,村民营销观念落后、手段单一、技术落后,乡村旅游粗放经营、效益低下,使得新型城镇化“追求人的现代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发展池州市乡村旅游的策略
(一)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
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推动力。[2]184乡村旅游吸引的主要对象是城镇居民,这些城镇居民在自己的常住地一直享受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必然对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池州市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首先,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变乡村道路状况差、停车位不足、卫生间设施设备简陋的状况,健全医疗求助、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应急预警等综合服务体系。第二,要强化运营管理制度。池州市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经验不足,面临着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经营管理混乱等诸多困境,需要政府加大引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更好地推动乡村城镇化。
(二)突出乡土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文化意境为旅游吸引物,其本质是乡土性,即乡村性是吸引城镇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4]城镇居民之所以热衷于乡村旅游,就是因为美好的乡村风光、乡村文化、乡村意境能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释放压力,减轻疲劳,放松身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要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文化性,池州市乡村旅游可以结合各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在现有基础上深度开发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休闲性、知识性特征。比如,可依托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和景观农业基地培育一批休闲创意农庄、创意农业园、手工作坊、乡村大地行为艺术园,丰富池州市乡村旅游业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教育型农业园、动植物标本区、自然教室、乡村暑期夏令营基地、大专院校学生乡村修学基地等乡村旅游业态,对广大游客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突显科普启智功能,进一步营造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象。以三县和城郊的有机蔬菜、土特名产、特色果品和农家土菜系为重点,因地制宜地使用乡土原材料、土烹制、土成品、土器皿,形成土吃法,培育独具特色的池州市农家土菜类品牌系列,推出池州市乡土特名产与农家美食品尝休闲游。[3]
(三)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性
章锦河教授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生态建设之于乡村旅游发展是“筑巢引凤”,亦即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确保乡村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景观性与稳定性。[1]为此,池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避免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倡导农村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的力度,注重对村民及旅游者的宣传教育,在景区景点、道路沿线及交通枢纽一带增加一些交通引导标识图、环境保护示意图,强化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四)提升村民的参与度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者,没有当地村民的参与,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乡村旅游。因此,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培育新型农民,让村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各项建设,加强他们的各项服务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和经济收入,从而顺利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的目标,使乡村旅游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比如,针对池州市茶叶资源丰富的实际,可以发展与茶叶有关的经济,适当选派村民外出学习茶艺知识,选派技术能手对村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民进行各项技术比武,鼓励村民通过培训或考试获取相关职业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使村民成为乡村旅游的技术骨干,可以为游客提供名茶品鉴、茶叶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指导,还可以为游客进行茶艺、茶道表演及相关茶叶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方面调动了游客的游兴,丰富了游客的知识,开拓了游客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地理研究, 2015(8): 1409-1421.
[2] 韩倩倩, 王芬, 邱建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7): 183-185.
[3] 池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Z]. 池州: 池市旅游委员会, 2015.
[4] 葛敬炳. 城镇化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管理科学, 2015(1): 284.
(责任编校:贺常颖)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zhou
HU Wangmei
(Chi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 China)
The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it is to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 Chizhou City where it is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Th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bv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weak awareness of issues, It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at must take 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t is to highlight the local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farmers'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measures.
new urbanization; rural tourism; Chizhou City; development; cultural tourism
F 590.75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1.010
2096-059X(2016)01–0042–03
2015-12-01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
胡旺梅(1977-),女,安徽枞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酒店管理与旅游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