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应对农田污染
2016-03-28
多措并举应对农田污染
山东省正多措并举应对农田污染,实施耕地提升计划、依托科技支撑,并加大资金和补贴的力度,发挥好市场手段等综合举措推进。
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
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丛闫村,笔者见到了和老伴一起浇地的53岁农民唐立新。他正在用井水浇地,一边施用尿素。
超量化肥投入,造成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加重,近年来山东省土壤酸化速度加快,这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作物发病率升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
“土壤酸化了,果树的皮就发皱、掉皮,树皮出了问题,营养肯定跟不上。”招远市农业局干部王志伟表示。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农家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地力。但农民却觉得大规模使用农家肥不现实。唐立新说,自己10来年没有用粪肥了。一来用化肥方便,再就是现在家家户户都不养猪了,也没有了攒粪堆粪的习惯。“以前用土肥的时候,秋种时用上一袋子复合肥就可以了;现在不用土肥,秋种的时候要用上一袋子半的复合肥。”
在一个黄瓜大棚里,农场主贾崇山捧起一把土告诉笔者,现在用了生物有机肥(一种加工处理过的稻壳粪)后,土壤不板结了,而且细致疏松,浇水后很容易渗透,很快干燥,不易滋生疫病,而且作物吸收快,生长好,可以少用化肥。
“现在用有机肥,有地方补贴,所以价格和用普通肥料基本一样。如果有一天没有补贴了,肯定还会有很多农民选择普通肥料,因为毕竟普通肥料价格便宜。”贾崇山说。
给土地“治病”多措并举应对
山东省提出了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6项工程。笔者实地调研了去年8月份开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试点的荣成市、寿光市、招远市、高唐县、历城区五个县区,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意义重大。
补贴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说实话,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见效起码要三五年,老百姓没有积极性,接受不了。”寿光市农业局干部陈永智表示,散户推广行政成本太高,可以先补贴易于接受新思想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键还是靠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补贴撬动市场,而不能强制农民使用。
强化耕地土壤改良的科技支撑。专家表示,为缓解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除合理使用化肥外,研发和应用具有弱碱性、抗盐改土性能的新型功能性肥料或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还应进一步加大推广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等。
建立有效的耕地质量管理制度。高义武认为,应落实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在全国逐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还应建立耕地质量维护奖惩机制、健全耕地质量保护投入机制与共同责任机制、建立保护耕地质量的法律规章等一系列机制建设。
(侯晓先 山东省农业厅生态处 邮编:2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