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小麦稳定增产的应变栽培技术

2016-03-27濮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陈彦伟

河南农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年份降水量河南省

濮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陈彦伟



河南省小麦稳定增产的应变栽培技术

濮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陈彦伟

小麦是河南省的第一大优势作物,近年来全省种植面积达526.7万hm2。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总产连续跨上500万t、1 000万t、1 500万t、2 000万t、2 500万t、3 000万t 6个台阶,全省小麦总产由1949年的254万t增加到2015年的3 511.8万t,平均单产由1949年的43kg增加到2015年的430.2kg,实现了连续8年超3 000万t,连续13年增产。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异常给河南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河南小麦总产3 000万t已徘徊了8年,小麦生产要迈上新的台阶,难度很大。要打破小麦产量徘徊的局面,保持稳定增长的局势,必须积极改进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采取应变对策,趋利避害,使其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都能获得高产、稳产。

一、小麦应变栽培技术概念

小麦应变栽培技术,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小麦各生态因子异常变化运应能力以及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确保小麦稳产、高产。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应变”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预防不利生态因子对小麦的严重危害(预防);对难以抗拒的灾害则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变技术措施以缓减其危害程度(缓减);而当灾害已经发生,还要继续采取措施以尽量解除其危害(解除)。“防、缓、解”的技术路线,从而使小麦生长发育、生态条件和农艺措施三个系统的动态变化达到最佳配台,确保小麦沿着所规定的模式发展。

二、灾害发生特点

(一)干旱发生变化特点

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9月至翌年6月)自然降水年际间变率较大,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除豫南常年降水量在580mm以上外,其他地区降水量在300~500mm,黄河以北仅有250mm左右。加之时空分布不均,所以,小麦生育期间干早时有发生。小麦干旱主要是播种期干旱、春旱和后期干旱,素有“十年九旱”之说。9月底至10月20日是河南省小麦的适宜播期范围,适宜的底墒水(播前40天降水量)指标为100~120mm,少于100mm为干旱。而河南省由南向北同期雨量相应减少,到播种前10天降水量>20mm的保证率仅有30%。越临近播种期,土壤水分欠缺的数额越大。因此,生产上由于秋收后不及时整地保墒,常常造成土壤干旱,特别是口墒尤为突出。

(二)雨涝发生变化特点

河南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间分布不均,加之地形复杂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过多,形成雨涝。特别是豫南地区,9—10月份降水量超过150mm,3—5月份降水量超过300mm时就会形成雨涝危害。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河南34年中雨涝造成减产的年份共计24年,占75%。其他地区因降雨不均,亦会造成阶段性雨涝危害。阴雨连绵延误播期的地区及额率:豫中南地区为28.6%,豫西南地区为44.1%,沿黄河地区为33.4%,豫东北低洼区为18.2%。小麦生育中后期南北降水差异较大,淮南后期降水量近300mm,雨涝发生频率在80%以上,豫中南地区春季雨涝危害频率为28%。阴雨寡照天气,严重影响小麦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降低产量。

(三)高温发生变化特点

河南省小麦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过程中,最适日平均温度为20~22℃,若日平均温度高于26℃或日最高气温在32℃以上,灌浆过程就会受到胁迫。由于季节相互演替,多数年份高温到来得早而且比较迅猛,一般在5月25日前后就会出现日均温度越过26℃、日最高气温超过32℃的高温天气。据气象资料分析,北部5月25—28日出现高温的年份占45%,5月29日至6月1日出现高温的年份占55%,6月2—5日出现高温的年份占45%;3个时段出现高温的频率,中部分别为35%、30%和55%,南部分别为30%、35%和65%,西部分别为55%、55%和7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温出现的频率,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温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对晚播小麦来说,受后期高温危害的几率更高,一般为45%~75%。小麦灌浆后期即成熟前6~7d,若连续降水量在5mm以上,雨后猛睛,温度骤升,常使小麦青枯死亡。小麦生产后期,最高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风力在3m/ms时,则可形成干热风,其中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一带,安阳以东到濮阳一带及商丘东部是干热风多发区,出现概率为10年8遇。

(四)病虫害发生变化特点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田生态环境相应发生变化,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也出现新的特点。例如,小麦纹枯病过去仅在信阳、南阳、周口、许昌、新乡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和稻茬麦区发生,近年来,各地已普遍发生,并且日趋严重,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南部小麦土传花叶病,北部、中部、东南部麦棉套作区的小麦丛矮病,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小麦黄矮病等都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小麦生产。小麦病虫害每年发生还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如在多雨潮湿、温度偏高的年份造成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大流行,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而在干旱年份,蚜虫、麦蜘蛛和黄矮病会大发生,危害严重。

三、应变栽培技术

(一)选择良种,主动应变

合理选用良种,并进行适当搭配,从而发挥良种的整体功能,是确保小麦稳产的基础。在生产上,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产量水平以及品种特性等选用适宜于当地小麦生产发展的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充分发挥其最大增产潜力,是主动应变的具体体现。

(二)培育壮株,提高抗性

培育壮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主要手段。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并合理调控群体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自身的抗逆能力。针对大部分地区麦播期间旱害频发的特点,耕耙整地必须密切结合蓄水保墒,达到土碎、上虚下实、地平、墒足,即早腾茬、早整地、保好墒和无墒灌水,打好播种基础。对播前雨水较多的年份和地区,要做好规划。健全排灌系统及时排水防涝。适当早播,可以充分利用晚秋降水以及冬前有利的光、温等条件,使麦苗早分蘖、多分蘖,并增加大分蘖比例,使其根系发达,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三)管理措施前移,缓解高温伤害

根据不同地区遭受高温危害的程度,以及出现时间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抗措施。合理安排茬口,适期早播,最大限度地减少晚播面积,促使小麦提前成熟。在高产田要注意控氮、增磷、补施钾,避免贪青晚熟。高温到来时,要适量灌水,降低田间温度,增加湿度。研究表明,浇水可使麦田温度降低l~2℃,湿度提高8%~l0%,叶片光合强度提高45%左右,功能期延长2~3d,千粒重提高1~2g。高温到来之前也可每667m2喷施0.4%~0.5% P2O5水溶液50~75kg,具有明显的防御高温伤害的效果。

(四)搞好监测,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手段进行科学的综合防治。一是加强产地检疫,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二是选用多抗优质品种,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同时要定期轮换,采用促优栽培技术,平衡施肥,科学灌溉,清沟理墒,促进灌排畅通,清除田埂及田间杂草,净化麦田环境,减少病虫害寄生场所。三是选用低毒农药,发挥天敌控制作用。选择使用对小麦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化学农药,避开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四是开展药剂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根据防治指标,抓住时机,合理使用农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与施用量,严格禁止在用药安全间隔内用药和超量用药。

猜你喜欢

年份降水量河南省
1958—2019年新兴县汛期降水量的气候特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特殊的一年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什么是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