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3-27骆东山陕西省国资委西安710075

产权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现金流国有企业改革

◎ 骆东山(陕西省国资委,西安710075)

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骆东山(陕西省国资委,西安710075)

自2015年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国家层面先后印发了“1+N”系列文件,完成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怎样让这些规定落地生根,并结出丰硕的成果,需要按照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找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事关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1 不断加深对国有企业改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无止境,认识也无止境。过去我们针对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无限责任、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等突出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相应地一些人就机械地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国有股权权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法人治理机构,国有企业改制必须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履行相应的内部决策和审批程序,一些地方还把健全公司董事会特别是引进外部董事作为深化改革、搞好企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这样做并没有错,但这些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甚至有必要把操作标准化。但重要的是,这些程序和要求都是国企改革的表象。国企改革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它承担着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相容的历史责任。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奠定了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且与市场经济是相容的。国企首先是经济组织,必须把追求盈利作为第一位和基本诉求,因此保值增值是国企最大的社会责任。要履行这一责任和实现这一目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利益主体多元的情况下,关键是需要国有资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通过谈判和协商,达成约定,将双方的责、权、利固定下来,一方面让经营者真正按约定向企业和股东尽到“忠诚”和“勤勉”的义务,并能依据经营业绩获得其相应利益;另一方面,要约束所有以国有资产所有者名义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真正把决策、经营和用人的权利归位于企业。落实这一约定的制度安排,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是契约精神及专业与效率原则,而不是所谓的权力制衡。权力制衡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国企内部过于强调制衡,忽视专业和效率,会消弱管理的权威,增加决策的成本,把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路子走偏。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与“三去一降一补”、“提质增效”、“瘦身健体”、“稳增长调结构”等相互关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里表。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以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运用金融和资本运营的手段,通过改变所有权结构,重组企业资源,补足短板,扬长避短,使企业的功能和效率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使经营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赚到本来应该赚到和想要赚到的钱,迅速做大做强。

事实说明,公式性地、机械地理解国企改革,是不可能做好改革工作的。正如今年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国企改革我们搞了三十多年,然而“一些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缺乏活力”、“企业经营自主权仍未真正落实”、“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有些企业甚至还有倒退”。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看,“有的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化公为私、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最为核心的是,至今尚未建立和形成企业高管向企业和股东履行“忠诚”和“勤勉尽责”义务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关方面管理企业国有资本的责任还未真正落实。所谓“一股(一改)就灵”、“一上市就灵”、“一建立法人治理就灵”的想法是比较肤浅的,起码没有触及到改革的灵魂。我们必须在深入理解国有企业改革内涵基础上,找到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一企一策,对症下药,才能让中央的改革政策落地。

2 找准国企改革的切入口

国企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展指向。按照商业的本来意思和企业存在的原则目的,判断商业最具意义的标准,一个是利润,另一个是现金流。改革问题导向就是针对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措施。

2.1 审查损益结构

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经营永远不变的“道”,也是深化国企改革问题导向的着眼点。所谓赚钱,就是要保证企业的损益结构为正数,即“收入-成本-费用>0”。基于此,国企改革首先要对每一户企业、每一个板块、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或每一类产品,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损益结构是负数的,就要坚决退出;不理想的,就要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补足短板加以改进。这既是一项基础工作,更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以下三点应引起注意:

第一,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即使企业的损益结构是正数,但若企业的定位是行业的前几位,当市场的增长速度达不到相应标准的(把努力改进的因素考虑进去),就应该果断退出。当然,对一般企业而言,损益结构是正数,并且高过资金成本,就可以继续经营。

第二,决策者必须亲力亲为,不能假手于他人。一般而言,项目建设需要一个投资期和成长期,有的项目虽然整体亏损或一直亏损,但若亏损额在逐年减少,甚或出现有时赢利有时亏损的情况,如何取舍,需要对项目的建设周期、企业经营的深层认知、市场的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职业判断和预期。非企业决策层是难以承担起这种研判重任的。

第三,要以真实准确的数据和行业经验为决策前提。即以全面、真实、准确、详细、及时的会计核算数据与市场分析数据为依据,参照相应的行业经验,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

通过梳理企业损益结构,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和短板,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引进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使企业通过改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2 审查现金流结构

很多时候,现金流比利润还重要。短期内企业不会因为没有利润而破产,但是会因为没有现金而倒闭。现金流结构问题,是国企改革问题导向的另外一个切入口。从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看,通过改革扩大企业现金流的渠道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可资借鉴:

第一,与知名企业合作经营。这样的合作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弥补企业经营的短板,特别是渠道、管理和技术短板,充分释放企业内在潜力,使企业商业信誉迅速提升,市场渠道拓宽、份额扩大,获得上下游客户账期并得到延长和巩固,进而增加现金流入。

第二,跨界整合聚集资源,将企业塑造成沟通上下游客户的有益平台。国企往往规模大、信誉高、历史悠久,有必要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对其产业的价值链进行重整,识别应该保留的部分,舍弃需要斩断的环节,运用“直接连接”、“激发多元”、“协同整合”等做法,帮助客户去除中介、瓶颈、高成本环节,将自己打造成链接上下游客户的中心枢纽,让现金从平台流过,形成资金沉淀,扩大现金流。

第三,投资并购抢占市场。这是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做市方法,也是世界500强在中国做市场的通用手段。这种方式要以强大的融资能力为后盾,通过股权收购将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尽收囊中。有能力的国企要敢于通过投资并购扩大规模,打造优势,增加现金流入。

第四,转变身份改善现金流。一般企业都把自己定位为下游客户的供应商,往往被上下游挤压,资金周转缓慢,现金流紧张。如果企业能改变思维,转换身份,将供应商的身份转化为下游客户采购代理商的身份,改变过去同行之间同为供应商的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情况就会有所好转,现金流就能得到极大改善。当然,这需要以一定的基础和合作条件为前提。

3 用好业绩考核这支指挥棒

通过审查损益结构和现金流结构,深入分析不赚钱的原因和缺钱的原因,并根据问题的性质,按照缺什么资源,就到市场中去找什么资源的原则,重新整合企业的资源,重塑新的商业模式,发挥企业的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国企改革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同时,还要坚持与发展指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即按照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上级的要求,分析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补充哪些资源,创造哪些条件,并运用市场的手段满足这些需求,最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国资监管机构和企业集团公司,要善于运用业绩考核这支指挥棒,促使企业“跳起来摘桃子”,迅速做强做优做大。

国企也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制定跨越发展、追赶发展的宏伟目标,并作为日常工作的抓手,用高目标的愿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同时将压力传导给广大员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合力。这也是目标导向的应有之意。

4 坚持合作共赢基本原则

合作共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灵魂。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分担。合作方式的确定是双方或多方博弈的结果,也一定是一个双赢或多赢的合作。因此,制定国企改革和谈判合作方案的时候,在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的同时,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把每一个合作伙伴的利益都照顾到,维护好,把双方的长处转化为改制企业的发展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5 讲好国企改革的故事

一是向职工和社会讲好国企改革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改制氛围。二是向潜在的合作伙伴讲好国企改革的故事。国企规模较大,改制更多表现为项目的融资。融资的本质是项目的交易,投资方是买方,融资方是卖方,交易标的是项目。要融资成功,必须如实讲清企业的实际,同时讲好愿景和实施愿景的根据及实施步骤和方法举措。核心是向投资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商务计划书,且制定商务计划书很有必要借助外脑,因为项目营销是被产品营销更复杂的销售活动,在这方面花一点钱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现金流国有企业改革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及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及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改革之路
精益求精 管理企业现金流
基于现金流分析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构建
现金流有多重要?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