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抚顺地区杂交榛子产业发展分析

2016-03-27孙建文

林业科技 2016年2期

孙建文

(抚顺市青山保护局,辽宁 抚顺 113006)



抚顺地区杂交榛子产业发展分析

孙建文

(抚顺市青山保护局,辽宁抚顺113006)

摘要:介绍了抚顺地区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项目——杂交榛子产业发展的情况。调研显示,该地区大力推广杂交榛子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自产业开发以来经济效益显著。文章在推广发展经验的同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抚顺地区;杂交榛子;产业发展前景

1 抚顺市杂交榛子产业发展概况及前景分析

1.1总体概况

抚顺市是国内率先发展杂交榛子产业的地区,近年来,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抚顺市杂交榛子经济林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4年12月,抚顺市杂交榛子栽植面积已达2 017.5 hm2,其中以抚顺县面积最大,为1 187.4 hm2,占全市杂交榛子栽植总面积的58.9%。

对杂交榛子栽培典型户榛子产量的调查发现,杂交榛子园3年生苗木即可形成一定产量,每亩高产榛园3年生苗木的产量为56 kg,5年生产量可达到100 kg/亩以上;而在管理水平一般条件下的栽培,5年生苗木每亩产量只有35~60 kg。

1.2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2.1发展杂交榛子是新兴的阳光产业

栽培大果榛子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一次性苗木投入可连续30~50年持续收益。在土质中等条件下,3年开始有一定产量,7~9年产量可达150 kg/亩,盛果期果实产值可稳定在5 000元/亩左右,成为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高效益项目[1]。

杂交榛子苗木繁育项目也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平均收入可达1.5万元/亩(繁育种苗+果实收益)。目前,当地典型栽植大户侯建勋榛子园已建成4.7 hm2,年收入100万元以上。

1.2.2杂交榛子产业化建设优势

首先,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抚顺有60多万亩天然榛林、林区荒山、退耕坡地及低产果园需要升级改造,这为发展大果杂交榛子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其次,当地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田间杂交榛子对气候的适宜性与其亲本平榛相近,而抚顺是平榛的适宜产区,可谓传统的经济林乡土树种。

目前,栽培规模在不断扩大,依靠杂交榛子栽培致富的产业典型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如抚顺县海浪乡杨木村侯建勋杂交榛园、陈乃华杂交榛园、潘金家杂交榛园、金振民杂交榛园、汤图乡鲍家村马书语杂交榛园、新宾县大四平乡皇木场村孙玉凯杂交榛园、平顶山小甸子杂交榛园、清原县南山城王殿宝杂交榛园等。

在技术优势方面,从1995年开始,抚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作为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品种区域试验协作单位,积极开展试验工作,已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2];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杂交榛子的栽培技术推广,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技术优势逐步成为产业强大的科技支撑,苗木生产成为主角,在先期杂交榛园中,以繁育榛苗为主的占较大比重,全地区繁育榛苗面积266.7 hm2,年生产杂交榛苗在50~100万株。

当地农民认识到杂交榛子项目的高经济收益,并从先期进行栽培杂交榛子的农户那里看到了快速致富的实例。另外,杂交榛子的优良结实性能已被地区政府所认同,已列入市林业重点推广项目。部分乡镇初步形成规模经营,如抚顺县上马乡352.7 hm2,救兵乡222 hm2、峡河乡208 hm2、海浪乡202 hm2、后安镇133.3 hm2,并以村屯为主形成集中连片的发展规模。

在杂交榛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栽培户逐渐向规模化探索。

2000年,抚顺地区农民还处于自发性栽培阶段,2008年出现了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杂交榛子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抚顺县绿野大果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统一组织技术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传授技术,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会员户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前景看好。

2010年3月29日,抚顺县被省林业厅正式批准为“大果榛子示范县”。2010年9月30日,抚顺县大果榛子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注册“三块石牌大榛子”商标。品牌优势的确立,为该地区榛子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2 发展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2.1取得的经验

抚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杂交榛子产业的发展,将杂交榛子栽培产业列为县重点工程项目,并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县林业部门长期聘请了杂交榛子科研专家,与县林业科技人员共同组成科技服务小组,在苗木品种认定、病虫害防疫、栽培、苗木繁育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次左右,受训人数约3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1万余份。调查得知,金振民杂交榛子园榛果产量为最高,是其同龄榛园产量的2~4倍多,具体取得的经验有几个方面:

①品种优良。金振民杂交榛园栽植的达维、辽榛3号、110、辽榛6号等,品系纯正,苗木健壮,这是杂交榛园高产的前提与保证。

②认真执行杂交榛栽培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杂交榛栽培技术规范》要求,在栽植、修剪、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认真执行技术规程的要求。

③增施农家肥料。杂交榛子栽培施肥是重要一环。金振民榛园每年秋季都要在杂交榛园施用猪粪肥,使得杂交榛园养分充足,植株健壮。

④精心管理。在杂交榛园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总结栽培经验,完善管理技术措施,及时除草、施肥。

2.2存在问题

2.2.1苗木价格高,致使产业启动速度慢

杂交榛子的苗木繁育主要依靠母树进行压条繁育[3],苗木繁育系数不高,成本较高,致使苗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以杂交榛子优良品种“达维”为例,一级苗的苗木价格8~10元/株,按照每亩栽植110株计算,苗木投入要达到880~1100元/亩。多数农民承担能力较低,因此初始投入限制了榛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2.2.2短期的利益驱使,影响了产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调查发现,由于杂交榛子的苗木价格较高,先期发展的杂交榛园,在短期利益趋动下,依靠母树进行大量的苗木繁育,造成了母树营养供应不足,长势不好,果实产量下降。连续3年以上进行苗木繁育的母树,会出现部分枯死现象。这种只重视苗木繁育,而轻视果实生产的现象,与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悖,必将严重影响杂交榛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2.2.3品种栽植混乱,配置不合理

杂交榛子有70多个品系,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和抚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分3期从70多个品系中鉴定了14个优良品种。不同的品种、品系在抚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试验显示,一些品种、品系不适合在抚顺地区栽植。而适宜栽植的品种、品系,要求生长期相对要短,早熟,抗寒能力要强,并且同时具有优良的结实特性。调查中发现,有些杂交榛子栽植户栽种的苗木,品种来源不清,表现型不好,有的冻害严重,有的结实性不佳。另外也有些栽植户仅栽植了单一品种或品系的大果榛子,没有授粉树,致使授粉不良,结实减少,经济效益受到极大影响。

2.2.4国有林场参与榛子产业经营有限

抚顺地区有32个国有林场,另外还有部分矿业集团所属林场,是抚顺地区主要林业建设单位,但参与杂交榛栽培的林场仅有11个,面积在6.7hm2左右的仅有5个,总面积53.3 hm2,只占全市杂交榛栽植面积的2.6%。

2.2.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户与合作社及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挫伤了群众发展杂交榛子产业的积极性。

3 建 议

3.1科学规划,统筹运作

把发展杂交榛子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工程、青山保护工程有效地结合起来,集中投入财力、物力,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杂交榛子产业的发展运行顺畅,真正做到杂交榛子种苗来源有保障、苗款资金有依托、组织运输有保证、生产环节有指导。

3.2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及杂交榛子栽培实用技术;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在杂交榛子先进技术方面的引进和技术交流,及时引进和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更新;要强化杂交榛子产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普及工作,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从而将会有效的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3逐步提升杂交榛子果实的质量标准

杂交榛子的栽植中,多有病虫害发生,果实没有按照GAP标准来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果实的农药残留超标,质量下降。建议杂交榛子的栽培过程,严格按照GAP标准进行栽培管理和采收加工,进而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4合理引导,促进杂交榛子产业健康发展

继续支持先期发展的杂交榛子大户,为地区农民树立样板;对有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进行政策扶持,将其发展成为杂交榛子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重视地区杂交榛子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使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真正突显出来;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引导更多的国有林场参与杂交榛子栽培产业的发展[4]。

3.5杂交榛子的科研创新工作

杂交榛子栽培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虽然已取得了多项成果,但其研究仍然具有诸多不足和时间跨度的局限性。在发展杂交榛子产业中,还会出现各种技术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给予杂交榛子研究立项以理解和支持,促其不断创新,为发展杂交榛子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嘉鹏.基于资源依赖的铁岭榛子产业营销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12(3):38-39.

[2]夏均魁,王良,王思才.杂交大果榛子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2(9):14-16.

[3]陶双勇,王庆斌,邹威,等.榛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2013,39(4):1-4.

[4]苗雨露,周杨,杨春宁,等.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J].森林工程,2015,31(5):35-39.

(责任编辑:潘启英)

作者简介:第1孙建文(1965-),男,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1-28

文章编号:1001-9499(2016)02-0058-03

中图分类号:S7-9,F 307.2

文献标识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