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高产休(免)耕种植模式探索
2016-03-27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世宇陈照先
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世宇 陈照先
夏玉米高产休(免)耕种植模式探索
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世宇陈照先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笔者针对南阳市常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技术进行了多年试验探索,就提升地力、提高单产、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降低或保持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实现农业的绿色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尽一份力。
一、模式简介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只管抢种抢收,收成靠天(有吃就行),农民打工挣钱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成为未来农业的重大隐患。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种了也缺苗断垄,种后不管等问题,结合南阳市推广的小麦-夏玉米连作种植技术,笔者经过7年的(2008年开始)试验总结完善,推广出便于秸秆腐熟处理,提高地力,保持水土,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和污染,适合全机械化作业,便于管理,减少人工投入,并使玉米增强通风透光能力,充分发挥边际优势,从而提升单产水平的种植方法。
关键技术是根据上茬小麦收获的机具来确定下茬玉米种植的行幅行宽。如小麦用“谷神”等大型收割机收麦子,其喷出的秸秆覆盖宽度为1.10~1.30m,这个宽度就作为休耕免耕地,把2个秸秆覆盖带内没有秸秆的宽度作为播种带,调整玉米播种机械的行株距,播种3行玉米,并根据所种玉米的品种特性确定株距,每667m2密度为3800~5500株。
二、模式的优越性
(一)保水增温
此模式可提高土壤湿度2个点以上,地温3℃以上。据研究,在不灌水的条件下,覆盖比不覆盖全生育期,夏玉米节水18.2m3/667m2,棉花节水15m3/667m2。由于上茬秸秆的全部还田,秸秆的覆盖厚度可在10~20cm,覆盖面下的土壤湿度可保持前茬作物收获时湿度1~2个月,且遇降水后,吸水、呐水、溶水能力是无覆盖土壤的2~3倍;白天吸光容热能力大,夜晚散发,利于改变小微环境的温湿度,提高播种作物的出苗质量,降低出苗时间,减轻病虫害侵染。
(二)休耕养地
由于未播种带占全田的1/2~3/5,这部分田可以说得到了一季的休养生息,在相对强光照条件下,经高温、高湿发酵,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作物秸秆含有的各种营养元素全部还原给农田,提高耕作层土壤肥力。同时,抑制杂草生长,为下茬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据资料表明:秸秆覆盖还田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田增长0.25%,20~5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田增长0.06%。小麦秸秆连续覆盖2年,有机质含量可增长0.14%、全氮增长0.02%、腐殖质增长0.27%,土壤容重降低0.09g/cm3。
(三)保持水土
由于秸秆的堤坝式覆盖还田,有效减缓耕作层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含水率,不仅可降低雨水、浇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土肥的流失,而且能够长期保持土壤表层疏松和湿润,使土壤少板结或不板结,提高土壤对水分的渗蓄和保墒能力即含水率。据试验观测资料显示,玉米生育期覆盖比不覆盖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可提高0.9%~1.9%。
(四)便于播种
由于进行播种的幅宽内无秸秆缠绕、堵拌播种腿,机械行走速度能保持均匀一致,不会出现漏播、缺苗断垄现象,更易控制好行距和株距,保证种子播种均匀。
(五)苗壮、苗匀、苗全
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这样播种的夏玉米苗期普遍较当前推广的等行距种植或宽窄行种植的玉米苗更壮。同时,减少了由于种子播种到秸秆上以及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造成玉米苗弱、苗黄和苗死现象的发生。若南阳市夏玉米在6月10日前播种的出苗较其他方式提前1天以上,叶色深,植株壮;拔节期基部茎粗平均为4.5cm,较其他粗1cm左右(测量扁圆茎的长度),株高平均为100cm,较其他高15cm左右(测量到心叶的最大竖直高度),且苗更全,更均匀,一般无缺苗断垄现象。
(六)通风透光
由于行宽较大,作物到生长后期,叶片达到最大展开值时才能相接触,这样就更有利于光线的照射和风的流动,减轻了病虫害的滋生与侵染,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防止了田间郁闭和倒伏。
(七)发挥边际优势
边际优势是指种植地块周边的作物或作物个体,边外层部分表现出壮、大、强、多、好。这种种植模式几乎行行是边行。试验表明,玉米穗长较其他种植模式长1~2cm,秃尖、空秆、棒子畸形短小、缺粒等现象均无或很少发生。据研究,农作物边际优势,它是一项不可低估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广泛的重要意义,是一项容易推广的增产增收措施。
(八)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
由于夏玉米生长的季节气象多变,不可抗拒因素多,南阳市农田每年都会因为大风造成一定面积的玉米倒伏减产。通过这种种植模式,植株根系发达,株距近而交错成团,行间大而利于风流动,从而提高了其抗倒伏能力,试验7年中,仅出现有1年的轻度倒伏,较其他模式抗倒能力提高90%左右。
(九)节约人工,秸秆处理简便
减少了秸秆的处理工作,如把多余秸秆挑出田块或把秸秆均匀覆盖田间的工作,节约了劳动量和劳动力。同时,也减少了玉米田间农事操作中的用工量。由于田间秸秆集中成行,经过夏季的强光暴晒和高温发酵,及风雨侵蚀和封垄掩埋处理,到种下一季小麦时就全部变成了肥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秸秆进行EM菌处理,加速秸秆腐熟,真正实现秸秆全还田、零污染。
(十)管理方便
这种种植模式,由于行宽和秸秆起垄埂的作用,利于浇灌、排水、封垄、追肥、中耕、锄草、丢心和喷药,以及特殊条件下的人工授粉、隔行去雄、透光平顶等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的落实。同时,也能减少较高温条件下,长时间田间操作出现中暑现象的发生。
(十一)提高抗旱能力
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年际间干旱少雨发生频繁,由于秸秆覆盖节水保墒效果及对小环境的影响,有效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据研究,植物生长在多变的环境中,往往同时或相继遭受多种逆境因子的影响,这些逆境因子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其中非生物逆境因子如干旱、高温、冻害、涝害、土壤酸碱、土壤盐碱、土壤板结、土壤恶化等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高达59%和生物逆境因子(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12%左右。因此,挖掘农作物的增产潜力,关键在于控制逆境危害及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
(十二)土壤微生物活性
由于秸秆集中,秸秆内空隙大,保温保湿能力强,利于田间微生物及田间土壤动物活跃,如硝化菌的解氮、解磷、解钾和蚯蚓的虚土作用等。据研究,土壤微生物主要指土壤中那些个体微小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还有一些原生动物和藻类等,是影响土壤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质的降解和维持地下水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对土壤理化性状均有影响。
三、推广应用情况及展望
由于其操作简便,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播种质量,提前了播种时间,降低了田间管理难度,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形势的发展,且增产作用明显,有望成为一项常规种植模式,若能适当加强管理,产量水平要比当地生产水平提高4%以上。
从试验情况看:一是旱地、岗坡地的增产作用明显,增长幅度均在5%以上,高的在13%以上;水浇田增长幅度不明显,但也与对照持平或略增。二是随着试验时间的推迟和完美,大田的优越性表现越来越明显。三是进行3年以上这种模式的种植,农田的地力水平有了较好的改善,田间杂草数量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