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杂交晚粳“甬优1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16-03-27陈水良陈生良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408浙江省海盐县农作物管理站400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何家村6组408
陈水良 陈生良 黄 芳 陈 杰(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 408;浙江省海盐县农作物管理站 400;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何家村6组 408)
超高产杂交晚粳“甬优1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陈水良1陈生良2黄 芳1陈 杰3(1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 314308;2浙江省海盐县农作物管理站 314300;3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何家村6组 314308)
为促进超高产杂交晚粳“甬优12”在海盐地区的推广种植,现将其从2011年开始试种表现出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介绍,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播种、育苗、整田、插秧、施肥、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甬优12;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甬优12”是由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用“甬粳2号A×F5032”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浙审稻2010015),2011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之一。该品种表现为熟期较迟、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适宜在浙江、上海和江苏南部等稻瘟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海盐县从2011年开始引进试种,表现为增产潜力大。为促进杂交晚粳“甬优12”在海盐地区的推广种植,现将其从2011年开始试种表现出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甬优12”具有超高产潜力。2006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粳稻联合品比试验,每667 m2产量为690.25 kg,比对照“秀水63”增28.85%,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粳稻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54.6、576.1 kg,分别比对照“秀水09”增11.3%、21.4%,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565.4 kg,比对照增16.2%。2009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603.7 kg,比对照“秀水09”增22.7%。2011年海盐县武原街道华星村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818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39.1%,最高田块每667 m2产量达850.6 kg,居杭嘉湖地区首位;秦山街道落塘村13.33 hm2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781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32.8%。2012年本县武原街道华星村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67.6 kg,比全县晚稻平均单产增50.2%,最高田块每667 m2产量达885.9 kg;秦山街道落塘村13.33 hm2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50.8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47.3%。2013年本县武原街道华星村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23.0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41.7%,最高田块每667 m2产量达856.6 kg;秦山街道落塘村13.33 hm2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13.7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40.1%。2014年本县武原街道华星村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达830.8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44%,最高田块每667 m2产量达901.3 kg;秦山街道落塘村13.33 hm2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51. 5 kg,比全县晚稻平均产量增47.57%。2015年海盐县种植1 400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29 kg,最高田块每667 m2产量达898 kg;其中于城镇何家村13.93 hm2高产示范方平均每667 m2产量为844.3 kg,最高田块每667 m2产量达880.4 kg;于城镇种植面积达133.67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786 kg,比全镇晚稻平均产量增33.2%。
1.2 生育期
“甬优12”易感光,属中迟熟晚稻。2006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稻联合品比试验,播齐历期99 d,全生育期155.6 d,分别比对照“秀水63”长0.6、4.2 d。2007、200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粳稻区试,全生育期分别为全生育期151.7、156.4 d,分别比对照“秀水09”长5.6、9 d,两年全生育期平均154.1 d,比对照“秀水09”长7.3 d。2011年秦山街道于5月25日播种,11月21日成熟,生育期149 d;武原街道于5月29日播种,11月21日成熟,生育期145 d;均比常规晚粳稻品种推迟7~10 d成熟。
1.3 抗 性
“甬优12”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伏能力较强。据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2007、2008年两年抗性鉴定,稻瘟病叶瘟抗性平均2.2级,最高7级,穗瘟发病率平均10.9%,最高21%,穗瘟发病级别平均3.1级,最高5级,穗损失率平均4.1%,最高9.7%;白叶枯病抗性平均3.5级,最高4级;褐飞虱抗性平均7级;条纹叶枯病抗性平均3级。条纹叶枯病抗性优于对照“秀水09”。稻瘟病、褐稻虱、白叶枯病抗性与对照“秀水09”相仿。2011年“甬优12”在海盐县种植株高达122 cm,比“秀水134”高31.5 cm,且没有发生倒伏现象。
1.4 米 质
2007、2008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米质检测,“甬优12”平均糙米率81%、精米率72.9%、整精米率68.8%、粒长5.4 mm、长宽比2.1、垩白粒率29.7%、垩白度5.1%、透明度3级、碱消值5.5级、胶稠度75 mm、直链淀粉含量14.7%、蛋白质8.9%,两年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食用稻品质部颁5等和4等标准。
1.5 形态特征
“甬优12”须根发达,茎秆粗壮,叶片厚、挺,一次枝
梗发达,穗大粒多。据2011年11月考种结果,每穗总粒数276.3粒、每穗实粒数254.2粒,结实率92%,千粒重25 g,谷粒椭圆形,稃尖无色,谷色黄亮,偶有短芒,腊熟期容易落粒,黄熟后落粒性适中。
2 机插栽培关键技术
2.1 播种、育苗
根据当地生产季节,“甬优12”适宜播种期为5月20~30日。人工播种当种子露白或芽长半粒米时播种,每盘播种量80 g,秧龄15~17 d。每667 m2大田需机插秧苗18盘,但播种时要留有一定的备秧,一般每667 m2大田需备秧苗20盘。播种后覆盖一层干细稻土,喷幼禾葆除草。秧田期的管理重点是水分管理、虫雀鼠害防治、预防大雨冲淋等。水分管理一般保持秧板湿润,沟内灌满水即可;当2叶期后、天气高温晴朗时,要适时灌浅水;起秧前2~3 d要放干水。
2.2 整田、施基肥
整田要求田块平整无残茬,田面高低落差不超过3 cm;表土软硬适中,泥脚深度小于30 cm;插秧时泥浆要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泥浆深度5~6 cm,水深1~3 cm。因此,机插田耕地不能太深,也不能多次耕及耕得太烂。一般要求旋耕深度10~15 cm、犁耕深度12~15 cm,确保残梗杂草埋入土中。同时,要提早翻耕晒白,田块要早整好,宁可要田等秧、不要秧等田。机插前2 d,每667 m2大田施碳铵25~30 kg、过磷酸钙30 kg作耙面肥。大田耙平后泥浆需沉实1~2 d,然后再插秧。
2.3 插 秧
机插时间控制在6月18日之前,株行距为30 cm×18 cm,每667 m2机插1.2万丛,每丛插1~3苗,每667 m2基本苗1.8万苗左右。
2.4 施肥技术
“甬优12”的分蘖力相对较差一点,因此,宜争取多分蘖,达到大蘖、多蘖的目标。植株生长中期应控制肥料用量,减少无效分蘖,以提高成穗率。全生育中氮∶磷∶钾比例为1∶0.6∶1,基∶蘖∶穗肥比例氮肥为4∶4∶2、钾肥为2∶4∶4,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具体施肥方法为:(1)返青肥。返青成活后(栽插后5~7 d) 每667 m2施尿素5 kg。(2)分蘖肥。7月初每667 m2施尿素7.5 kg加钾肥5 kg,7月中旬再施尿素7.5 kg加钾肥5 kg。(3)穗肥。在8月中下旬的拔节初期或倒2叶露尖时施好穗肥,每667 m2用复合肥12.5 kg,并看苗每667 m2加施尿素2.5~5 kg。
2.5 水浆管理
秧苗栽插后灌深水护苗,成活返青后浅水灌溉促分蘖,并经常露田通气。搁田宜采用多次浅搁的方法,于7月中旬、每丛稻有8~10个分蘖时开始搁田。7月底灌水4~5 d后继续搁田,8月中旬再排水搁田 5~6 d,然后再灌水。以后干干湿湿,既不能长期淹水,也不要长期燥田。9月上旬当“甬优l2”开始抽穗时,田间保持一定水层。在整个灌浆期保持干湿交替,但不能长期淹水,防止影响根系活力。
2.6 防治病虫害
“甬优12”植株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相对严重,要十分重视。在苗期和大田分蘖期要随时注意防治蓟马、飞虱等虫害。“甬优12”稻曲病发生严重,一般在稻穗破口前5~7 d、破口时及抽穗后各防治1次,每次每667 m2用井冈霉素500~800 mL防治。其他病虫害防治要依据当地农技站病虫情报及时进行防治。
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