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抗灾减灾应对措施
2016-03-27王永芳毛金凤夏龙珠江苏省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226400
王永芳 毛金凤 夏龙珠 (江苏省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 226400)
不利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抗灾减灾应对措施
王永芳 毛金凤 夏龙珠 (江苏省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 226400)
针对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频繁出现的极端低温、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经多年生产实践,分析了在灾害性气候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受灾表现,同时集成了应对不同灾害性气候的抗灾减灾措施,以供参考。
农作物;不利气候;受灾表现;应对措施
如东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受厄尔尼诺气象灾害影响,如东地区气候变化异常,频繁出现暖冬、极端低温、倒春寒、暴雨、台风、高温等不利气候,给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一定影响。灾害发生后,由于如东县抗灾救灾措施及时落实到位,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为给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借鉴,现将在灾害性气候下如东县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受灾表现和抗灾减灾应变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1 暖冬造成麦子旺长,不平衡性加大
2014年1月如东县气温偏高,造成冬前小麦旺长,1月平均气温5.1 ℃、总降雨量19.7 mm、日照142.6 h,分别比常年同期+2.4 ℃、-23 mm、+4 h。1月24日最高气温达17.9 ℃(创历史新高),日均气温9.6 ℃,比常年高10 ℃以上。据1月20日(大寒)小麦苗情测查,平均株高15.67 cm、叶龄5.65叶、总茎蘖67.2个、单株带蘖2.49个,分别比2013年同期+3.32 cm、+1.88叶、+26.91个、+1.55个。同时,由于冬季晴暖少雨、播期早迟差异,“两极苗”现象突出,苗情不平衡性大,播种早的田块小麦旺长,群体偏大,叶龄近7叶,每667 m2总茎蘖数超70万苗,后期存在倒伏的隐患;而迟播田块麦苗小且弱,每667 m2总茎蘖数不足20万苗;秸秆全量还田(尤其是小拖还田)的麦田,由于播后未能及时镇压,土壤漏风跑墒,部分田块干旱,导致出苗不齐、不全,部分稻套麦田块分蘖节裸露,存在冻害、死苗等隐患。
应对措施:(1)控旺促壮。对种植密度过大的麦田,及早人工疏苗(划锄)等,或喷施生化制剂矮苗壮控旺促壮。(2)镇压麦田。对旺长麦田,在寒潮来临前利用晴暖天气、适宜墒情进行反复镇压,控制地上茎叶生长,促进根系深扎;秸秆全量还田的麦田,采用机械或人工进行镇压,同时通过清理沟系、培土覆盖,防御冻害。
2 冬季雨雪冰冻强降温,给在田作物造成冻害
2016年1月23-25日,如东县遇雨雪、冰冻、强降温等极端严寒的天气,1月24日最低气温降至-10 ℃,为史上最强降温、雨雪特寒冷天气,导致小麦、油菜、蚕豆等在田农作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冻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下垂、失水失绿,油菜叶片外翻枯黄,蚕豆生长点下垂、叶片冻枯等。
应对措施:(1)在寒流到来前,进行培土覆盖,减少冻害影响,小麦、油菜、蚕豆田可通过清理沟系、加大开沟的宽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覆盖畦面等措施,保护好农作物裸露的分蘖节和生长点,防御冻害死苗。(2)增施草木灰、秸秆、人畜粪等农家肥,一般可每667 m2用稻(麦)草150~200 kg均匀覆盖,既能防冻保苗,又能保墒压草。(3)对已产生的冻害苗,待气温回升后,每667 m2施尿素5~7.5 kg或人畜粪肥750~1 000 kg,补墒补肥,促进苗情转化。
3 倒春寒、明霜天气造成拔节期小麦冻害
如东县春季气温很不稳定、变化幅度大,易发生冷暖骤变,若小麦拔节后遇-1~4 ℃的低温且持续6~7 h,就有可能导致小麦幼穗冻死或变成畸型穗。2013年3月如东县气候变化异常,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过快,3月9日最高气温达28.9 ℃,3月下旬又出现强降温及明霜天气,3月21日最低气温为-1.5 ℃,全县部分播种较早及土壤疏松(草还田)的麦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苗现象。据3月26日踏田调查,冻害较轻的麦苗主要表现为叶色暗绿,并逐渐枯黄;冻害较重的麦苗,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伤渐死。
应对措施:在倒春寒来临前,可采用覆土、镇压等措施增强麦苗防冻能力。在气温回升后2~3 d,逐日田间剥查麦穗受冻程度,叶片受冻较轻的麦田,可结合病害防治,每667 m2用肥力素2包对水40 kg叶面喷肥;麦穗受冻较重的麦田,每667 m2施尿素5~10 kg或碳铵20~30 kg,争取分蘖和后生高节位分蘖成穗,以减少产量损失。
4 夏季梅雨渍害,造成作物僵苗不发
2014-2015年如东县出现了典型性梅雨天气,梅雨期长、降雨量大,且以阵雨、暴雨天气居多。2014年6月19日入梅,梅雨期长达30 d,总降雨量267.5 mm,7月12日全县普降大雨,雨量达211.7 mm,占梅雨期总降雨量的79.1%。2015年2段梅雨天气,长达1个多月,6月24日正式入梅,降雨量大(达359.9 mm),6月25、27、29日全县普降大雨(降雨总量达100 mm以上),降雨造成田间普遍积水、渍害严重。
应对措施:(1)玉米、棉花、大豆等旱田作物,迅速排干田间积水,疏通田间沟系,防渍害伤苗。对瘦弱苗,待天气转晴后,增施接力肥,尽快促进苗情转化。(2)机插稻田迅速开好平水缺,排干田间积水,促进根系发育,对已开始分蘖的移栽稻,此时田间只要保持浅水层即可。(3)秸秆还
田田块,由于土壤还原性较强,秸秆腐熟产生的硫化物会影响水稻根系发育,应进行排水露田,并速灌速排1~2次,排除有毒有害物质,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然后每667 m2增施尿素5~10 kg,以弥补秸秆腐熟消耗的氮肥。(4)直播稻田应搞好水分管理,3叶期前田间保持湿润状态,3叶1心期保持浅水层即可。
5 夏季极端高温,防伤根伤苗、花而不实
2013年入伏后,副热带高压特别强盛,如东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高温日天数、极端最高气温均超历史极端值,其中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达33 d,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6日,为38.9 ℃。据气象资料记载,2013年7月中旬-8月下旬如东县的平均温度为30.64 ℃,比常年高3.54 ℃;日照时数为468.3 h,比常年高94.8 h;降雨量为99.7 mm,比常年少144.4 mm。由于长时间高温少雨,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8月15日10~2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降至50%以下,土壤达到中度干旱。持续高温干旱对棉花开花结铃、玉米开花授粉造成了影响,同时还造成植株萎蔫、花粉败育、脱落加重,部分水稻也因搁田偏重,造成高温伤根。
应对措施:(1)旱田作物(玉米、棉花、大豆等)进行1次彻底的松土、除草、培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腾,提高根系活力,促进苗情转化,并结合病虫防治,搞好叶面喷肥(营养型),弥补根系吸肥不足。(2)水稻须着重抓好水浆管理,特别是抽穗扬花期,田间要保持水层(5.0 cm左右),让其自然落干,再灌水,以强根、壮秆、争足穗、攻大穗。
6 夏季台风、雨涝、暴雨,造成农作物涝渍、倒伏等
如2014年8月14日第13号台风“苏迪罗”、2015年7月11日9号台风“灿鸿”以及8月24日15号台风“天鹅”等,台风伴随着大雨、暴雨及大暴雨,造成如东县在田作物明涝暗伤,旱作倒伏;沿海地区部分玉米、棉花等高秆作物倾斜,甚至倒伏;稻田积水严重,低洼田受涝,水稻叶片拉长,叶梢受伤,下部叶片衰老加速,基部节间拉长、充实度低、抗倒性差。
应对措施:(1)棉花、玉米等高秆作物,待田间站住脚后,进行人工扶理,搞好壅土培土;待雨后土壤墒情适宜后,每667 m2施尿素5~10 kg补伤,促进苗情转化;结合病虫防治,搞好根外喷肥。(2)分蘖期的水稻田,要开好平水缺,排除田间较深的积水;当田间苗数达预期穗数80%以上时,停止向田间灌水,进行轻搁田;施补伤肥,每667 m2施尿素5.0 kg左右,促进苗情转化;对于僵苗不发田块,迅速施用防僵苗系列生化制剂(春泉益农等),促僵苗转化,加快分蘖发生,提高抗逆能力。(3)拔节孕穗期的水稻田主要做好“三防三保”,即防病虫保绿叶、防早衰保活熟、防倒伏保粒重。
7 秋季连阴雨,延误秋收秋种
如东县2015年11月5-25日持续阴雨,光照少、降雨多、田间渍害重。据气象资料记载,2015年11月平均气温为12.9℃、日照59.5 h、降雨量为144.2 mm,分别比上年-0.3℃、-97.9 h、+76.8 mm。受不利天气影响,秋收秋种进度缓慢,水稻无法正常收获,小麦播种期推迟,晚播迟播面积加大,适期播种面积减少。
应对措施:(1)抢收水稻。排尽稻田积水,迅速组织机械、劳力抢收水稻。(2)抓紧秋播,不误农时。因天气持续下雨,大部分田块二麦播期推迟到11月底甚至12月上旬,而小麦要在有效积温100 ℃·天以上的条件下才能出苗,播种越迟、气温越低,全苗的风险越大。为保证一播全苗,要尽早排干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避免烂耕烂种。对土壤粘湿、地势低洼不适宜进行旋耕、条播或深翻秸秆还田整地的田块,可采取板茬直播、墒情适宜时开沟覆土的播种方式,或收稻前1~3 d稻田套肥、套种,水稻收获时秸秆机械粉碎覆盖,墒情适宜时开沟覆土的播种方式。(3)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数。每667 m2小麦播种量为12.5~15 kg,以确保每667 m2小麦基本苗达25万~30万苗。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