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灾害对南通市通州区蔬菜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2016-03-27陈烨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园艺技术指导站2263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州区南通市气象

陈烨丽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园艺技术指导站 226300)

气象灾害对南通市通州区蔬菜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陈烨丽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园艺技术指导站 226300)

为减少南通市通州区因灾害天气造成的蔬菜生产损失、保障蔬菜有序生产,现对南通市通州区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依此提出了建立气象服务、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制度和农业保险等方面的防灾减灾机制。

蔬菜生产;气象灾害;类型;防御措施;通州区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气候以变暖为主要特征,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高,增加了气候变化风险,各地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现。种植业对气候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温度、光照和水分等气候因子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轻则导致病虫害频发,影响农产品质量;重则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性影响,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1]。南通市通州区地处中纬度海陆相过渡带,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同时,蔬菜生产是南通市通州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针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采取积极的防灾减灾措施,建立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应对机制,对于减少灾害天气造成的蔬菜生产损失、保障蔬菜有序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通州区蔬菜生产现状

南通市通州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 ℃, 无霜期224 d,年平均降水量1 08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144 h,平均日照率48%,适宜多种蔬菜作物生长。近年来,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全区蔬菜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蔬菜产业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先行产业,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15年,通州区蔬菜种植面积1.06万hm2,其中大中棚设施面积0.4万hm2,蔬菜种类以茄果类、叶菜类、瓜类和豆类为主,累计产量93.14万t。

2 通州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2.1 低 温

低温灾害包括冷害、霜冻害、冻害等。通州区每年日最低气温在0 ℃以下的有20~25 d,最冷天气在每年1月,极端最低气温-10.9 ℃(出现在1977年)。春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特别是初春和秋末低温寒潮造成的早霜或晚霜,容易使蔬菜作物受到不可逆转的灾害。蔬菜在持续低温环境下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表现为出苗慢、长势弱、落花落果现象严重,从而产量降低,冻害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绝收。

2.2 高 温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温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呈增加的趋势,从1999年至今,我国华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通州区7、8月天气最热,极端最高气温为39.1 ℃(出现在2003年7月26日)。蔬菜在高温条件下及短期极端高温条件下,易发生一系列的生长障碍,主要症状有:新叶失水枯黄,根系褐变,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结实器官败育,雌雄配子体畸形引起落花落蕾,果实畸形;有些喜凉蔬菜在高温下茎节伸长,苦味增加,白菜、芹菜等粗纤维含量增加,食用品质下降[2]。此外,高温环境下蔬菜还会发生较严重的生理性病害,且易爆发虫害。

2.3 阴雨寡照

在阴雨寡照天气条件下,因光照不足蔬菜光合产物减少,从而其品质和产量受到影响。通州区的连续阴雨天气常出现在春秋两季,如1996年秋播连阴雨、1997年春季连阴雨、2000年旱转雨连阴雨天气,均对当年的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梅雨期,平均在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雨期23 d。历史上最长的梅雨期出现在1991年,历时59 d,期间暴雨频发,造成了特大洪涝。大部分年份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有集中降水,日照特别少,蔬菜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且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大,极易诱发各种病虫害。秋冬季的雾霾天气近年来也呈多发态势,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雾霾会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降低,对光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以及对农业设施透光性产生影响,从而危害蔬菜生产。同时高浓度雾霾天气会使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短时间内使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分泌作用受到影响;蔬菜长期暴露在低浓度雾霾环境中同样也会受到慢性伤害[3]。

2.4 干 旱

由于长期无雨或少雨,土壤缺乏水分,无法满足蔬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蔬菜生长发育受阻,容易缺水萎蔫。引发干旱的主要因子是副高西伸脊、华东沿海槽、大陆高压和台风等[4]。通州区春旱多发于4、5月间,旱情一般较轻,初夏以偏涝为主,夏季干旱主要出现在出梅后的伏天,大暑到立秋是伏旱发生最严重的阶段,秋季干旱主要发生在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冬旱较少发生,且一般出现在初冬[5]。

2.5 洪 涝

洪涝发生在季风转换季节,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产物。引发洪涝的主要因子是江淮气旋、梅雨锋、台风和南支西风槽,其致涝形式是连阴雨伴强降水和台风暴雨[4]。遭遇

突发暴雨或连续强降雨时,若排水不畅,则会导致蔬菜根系受淹、缺氧而受到伤害,出现烂根、叶片黄化脱落、落花落果,导致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绝收。

2.6 台 风

通州区东临黄海,7-9月间台风多发,几乎每年都会受到台风影响。随着全球变暖和海温的逐渐升高,南通地区每年遭遇台风的个数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台风造成的气象灾害除暴雨外,还有大风,台风影响期间风力达5级以上,最大可达9级,会造成大棚设施损毁坍塌、蔬菜折断倒伏等。

3 通州区蔬菜生产上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3.1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和试验,建立信息畅通的农业气象传播渠道,注重提高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同时,强化涉农部门关于气象灾害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增强农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3.2 加强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要抓好农田灌排设施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毁工程修复、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只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改变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状况,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有计划地营造护田防护林带,改善土壤水分循环,降低风速,创造适宜的农田小气候,减轻不利天气的影响。

3.3 建立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

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栽培计划,选择抗性突出、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种植,并利用薄膜、无纺布、防虫网、遮阳网等设施来应对不利天气影响。

3.4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十二五”时期保险服务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大主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已超过70%,而蔬菜等园艺作物的保险覆盖率普遍较低,呈现供需不足的局面。针对当前保险服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要加快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保险,开展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专属的农业保险产品等创新试点,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农业保险在提高农户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和增强农业收入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白玉洁,段海花,侯学源.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31-9935.

[2] 高丽红,李式军.高温胁迫对蔬菜作物的影响[C].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344-349.

[3] 曹洪玉,颜忠诚.雾霾对农作物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15, 50(9):10-12.

[4] 曹乃和,张鹏,曹成,等.1963-2002年南通地区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的类型及其预兆[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70-273.

[5] 徐云,吴彩霞.南通市干旱演变规律及降水资源研究[C].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2009:493-495.

2016-04-11

猜你喜欢

通州区南通市气象
产改进行时——通州区总工会打造全覆盖分层次的三级培训体系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气象战士之歌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吸烟现况调查
大国气象
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与医院门诊量关系初探
南通市
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增产模式分析
南通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