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临床应用心得
2016-03-27李贵强李雪芬
●李贵强 李雪芬
“控涎丹”临床应用心得
●李贵强 李雪芬
临床应用“控涎丹”治疗内科多例疑难杂症且获殊效。
“控涎丹”祛皮里膜外之痰涎;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破癥坚积聚;利水谷之道
“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从十枣汤衍化而来,此丹既无十枣汤之峻猛,又有祛皮里膜外之痰涎和宣肺理气之奇功。对痰饮伏于胸膈上下、胁肋疼痛、形气俱实者,甚为合拍;大戟(去皮)、甘遂(去心)、白芥子(真者)各等分,研沫煮糊为丸而成。此丹配伍严谨,大戟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善泄脏腑之水湿;甘遂大腹癥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之道,善行经逐水。两者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的功效虽同,但作用部位各异。合而用之,则经遂、脏腑、胸胁积水皆能逐之,且逐水之功甚著。此丹乃大毒之品,凡大毒者治病,每伤脏气。此丹戟、遂配伍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尤为伍用,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使下不伤正,配合成方,寓有深意,相得益彰。
临床应用此丸常用三味药等量研沫蜜炼为丸,每丸重3-5g,强人服5g,弱人服3g,晨起空腹服一丸,吞服匀进食水,得泻后,略进糜粥(小谷米粥),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腹泻反不堪,但见便溏即可。临床多不可久服此丹。但对于顽固、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疖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之强人,可加量或多服几日。对于顽疾,先以“控涎丹”攻逐,待邪势已衰,再议培补。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先攻逐痰饮水湿,吞补益,尤收事半功倍之效。对于正气大衰者,虚阳浮越者,阴液枯竭者,及不耐药力者禁用“控涎丹”。此丹虽力猛有毒,不可轻易使用,却颇受历代医家重视,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控涎丹”为“治谈之本,殊有奇功”;清代王洪旭常用“控涎丹”治疗瘰疬、贴骨疽等外科顽疾,用其疗效卓著而易名为“子龙丸”。各版《方剂学》教材亦多此丹作为泻下剂收录。
笔者临床应用“控涎丹”治疗内科多例疑难杂症且获殊效。深感古人遣方之能,所受启发颇多,现举数例。以示其功。
1 癫狂
王××,女,34岁,2007年8月23日,自由职业。自诉近半年跟爱人情感不和,进日突发心悸,急躁,头痛失眠,症见患者烦躁不安,坐卧不定,两目怒视,面目赤红,突然狂躁无知,情绪高涨,言语错乱,苦笑无常,甚时砸物伤人,不食不眠,面色晦暗素盛今瘦,舌体胖,有齿痕,舌质红,苔多黄腻,脉弦滑而数。数家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镇静类药物未见显效,且愈加严重。经四诊合参,该患者因长期肝气郁结,抑郁不随,五志化火,鼓动阳明痰热,上热清窍,蒙蔽心窍,考虑该患者具有阴液耗伤,但其正气尚支,控涎丹5g三丸,一日一丸晨起空腹服用,三日内黄色水样嗅便一日五次,并嘱中午服谷米粥以顾脾胃补津液不伤心,三日内其症状明显改善,仅感心中惊悸,怔忡,恐惧,给予控涎丹外加麝香0.1g入丸内服三天,患者无明显腹泻自感腹疼,其精神症状消失,停“控涎丹”给予舒肝理气,健脾扶正,温化痰饮,维持疗效十余天,观察随访至今未复发,正常工作。
2 痰饮
李××,女,43岁,干部,2008年3月17日,患者胸肋胀满疼痛,以左肋下为主,呼吸、咳喘、侧转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呼吸困难,呃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左侧胸部肋间胀满,胸廓隆起,胸片提示左侧胸部大量胸水,胸水化验提示有结核杆菌,舌苔白,体型偏胖,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等抗癌药物一年余,并反复抽胸水治疗,其症状未见消失,时轻时重,胸水未消失,经四诊合参,该患者为饮停胸肋,脉络受阻,气机不利,胸肋为气机升降之道,给予“控涎丹”5g三丸一日一丸,晨起空腹服用,三日内水样便一日五六次,嘱中午服小谷米粥,三日后胸痛消失,呼吸咳喘明显好转,出现呕吐,腹痛,纳差停此丹,给予健脾和胃,扶正五天后再服控涎丹3g三丸,一日一丸,晨起空腹服用,三日内水样便明显减少,腹痛,恶心,拍片示:胸水消失,继续给予健脾扶正,温化痰饮治疗十余天,观察随访至今未复发,工作正常。
3 胃痞
朱××,男,45岁,2009年8月27日,干部,胃脘胀痛,肠鸣,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平时食肥,腻,厚,味,辛辣,刺激食物,饮酒,面色晦滞,大便粘腻不畅,胁肋隐痛,头昏目眩舌苔腻,脉沉滑。近一年来频繁发作,痛苦不堪,经四诊合参,胃失合降,痰湿内生,聚浊生痰,痰瘀互结,投“控涎丹”一丸。晨起空腹,服用约半小时。泻下稀水样便三次,服小谷米粥后泻停。第二日服此丹一丸,泻下之物约1500m l,其胃脘部胀痛减轻。三日再服一丸,其泻下之物明显减少,自感腹痛,给小谷米粥后缓解,停“控涎丹”给予健脾和胃袪湿中药调理肠胃十余天。观察随诊至今,无复发,其疗效确切。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津液为重要的组织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也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变会加重津液的代谢失常,使病情恶化。机体内外水液不输,则脏腑功能不调,互为病机,引起“顽疾”、“怪病”。《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而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若脾既不能助肾以制水,又不能散精归于肺,中州失运,则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则湿聚为饮,饮发于中,随处留积,而成痰饮。张仲景对本病分类详明,理法精当,后世奉之为准绳。后世医家各有发挥,使本病的理论和治法不断更新和发展。笔者临床应用“控涎丹”配小谷米粥口服,治疗体内外水液不归,所引起的“顽疾”、“怪病”,辩证明确,扶脾胃补津液,不伤正气,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安全可靠,治病之根本,显药之疗效。
(作者单位:泾川县人民医院)
[1]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
[2]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