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大肠杆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6-03-27许英民
许英民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号信箱,黑龙江铁力152500)
孔雀大肠杆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许英民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号信箱,黑龙江铁力152500)
1 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镇金某于2015年7月5日购进雏孔雀58只,自购进的7d后,一直阴雨连绵,由于正处夏季,高温潮湿,育雏舍内(平养)地面垫料不能及时更换而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粪臭及氨味较大;因技术与经济条件所限,饲养管理不太正常,从7月13日开始有部分雏孔雀发病,之后迅速增多,并死亡4只,高峰时死亡达12只/d,还有20多只发病。发病后,请当地兽医诊治过,先后投给土霉素、卡那霉素、安乃近药物治疗等均未见效。随后来到门诊就医,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孔雀大肠杆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经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很快控制疫情。
2 临床症状
颈部气囊明显胀大,一起一伏,呼吸时如打呵欠和打喷嚏样。有的口腔粘膜和面部青紫,两翼扇动,尾巴上下摇动,发出沙哑的摩擦声。流眼泪,结膜潮红或发绀,鼻流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下痢,排出的粪便稀薄、恶臭,带白色粘液或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一般呈青绿色或灰白色。有的还会出现麻痹、痉挛或阵发性抽搐等神经症状。有的摇头,头向后弯曲,甚至不能保持平衡而跌倒,个别病雏发生曲霉菌性眼炎,眼睑粘合,有的失明。一般多在发病后1~3d内死亡,有的也拖延至5~ 7d。有些慢性病例症状不太明显,病程延长,逐渐消瘦,衰竭死亡。在同群孔雀患病率相当高,患病孔雀采食量下降,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丧失,羽毛逆立,颜面褪色,消瘦,下痢。呼吸道有病变者有打喷嚏和呼吸障碍等症状,与支原体病很相似,但一般没有颜面浮肿和流鼻液等症状,但有时与支原体病混合感染。幼雏在夏季发病也较多见,无特征症状,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2~4d后衰竭死亡。有的出现白色及黄色下痢症状,腹部膨胀,与雏鸡白痢病相似。
3 剖检变化
本病特征性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膜肥厚混浊,表面附着有纤维素和干酪样渗出物,有时与心肌粘连。经常出现肝包膜炎,肝肿大,包膜肥厚、混浊,有纤维素沉着,有时伴有气囊炎。小雏还有肺炎的变化。死胎及出壳后死亡的雏剖检可见卵黄膜变薄,卵黄吸收不良,其内容物呈黄褐色泥水状,混有干酪样颗粒物,4日龄以上感染雏经常可见到心包炎。可见脑膜充血,肝稍肿大、易碎,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点,肠粘膜充血等。喉头和气管内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肺表面或组织中散布着针尖或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结节;气囊壁上有局部混浊,呈云雾状,有的有灰白色大小不一的圆形结节或霉菌斑,用手触摸感到结节硬而有弹性;心包腔积液,心包液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混浊,不透明,增厚,呈灰白色,有的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心外膜粗糙,附有纤维性渗出物;肝脏有不同程度肿大,呈青铜色,肝被膜表面可见到边缘不整齐、暗灰白色、不突出的小坏死点,并充血、出血;十二指肠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可见肠粘膜脱落。
4 实验室检查
4.1 大肠杆菌检查
4.1.1 涂片镜检以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雏孔雀肝、脾组织触片和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见有大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4.1.2 细菌培养无菌操作取病死雏孔雀的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及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于恒温箱内经37℃培养24h后,各种培养基上均有菌落形成。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中等大小、直径1~3mm、微隆起、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灰白色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边缘整齐、稍隆起、表现光滑湿润、直径1.5~2.5mm、粉红色的圆形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形成黑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圆形菌落。将培养后的典型菌落制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与涂片检查相同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
4.1.3 生化试验将分离菌做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果糖、蔗糖、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分解淀粉肌醇和尿素;M·R试验(+),V-P试验(-)。
4.1.4 致病力试验用培养物接种4只健康17g重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0.3ml 10倍稀释的菌液,接卵后分别在27~32h死亡,而4只对照组小白鼠健活。剖检死亡小白鼠可见心内外膜出血,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肝脏肿大,用肝组织触片后染色、镜检,可见到大量与上述一致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4.2 曲霉菌检查
4.2.1 曲霉菌紫外线检查取饲料与垫草(陈旧垫草),置于紫外线灯下辐射,在饲料和垫料上均发出黄绿色荧光,可认定饲料和垫料都含有曲霉菌。
4.2.2 压片镜检采用无菌操作,取病死雏孔雀新鲜的胸气囊结节和肺部病变,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量的10%氢氧化钾溶液浸泡并加盖玻片,在酒精灯上略加热,然后轻轻压盖玻片,使之透明,镜检,可见有短的分枝状有隔菌丝和分生孢子,用墨汁和氢氧化钾混合溶液染色后镜检,见有被墨汁染成兰色的菌丝。
4.2.3 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采取新鲜典型病死雏孔雀胸气囊结节,接种于莎氏培养基上(加氟甲砜霉素抑菌),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48h,长出灰白色绒毛状菌落,有霉味,随时间延长,菌落表面颜色逐渐变为暗烟绿色,取培养物高倍镜检,见有大量的菌丝、顶囊、梗子和孢子。
4.3 药敏试验挑取典型菌落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用多种抗菌药纸片做抑菌试验。结果,该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阿莫西林高敏,对强力霉素、丁胺卡那中敏,对苄氨青霉素、安普霉素、青霉素低敏。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5.1.1 立即停喂发霉饲料,换上新鲜饲料,适当增加一些青绿饲料;彻底清除舍内潮湿发霉的垫料、粪便和垃圾,育雏舍内(带雏孔雀)和舍外用0.5%的百毒杀消毒,每天1次;饲槽、饮水器及用具用2%的苛性钠溶液洗刷,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
5.1.2 改善饲养环境,加强舍内通风,安装1台轴流风机,降低饲养密度(20只/m2),防止过分拥挤。做到垫料勤换,降低湿度。使育雏舍保持干燥、卫生。
5.2 治疗
5.2.1 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用百菌清(含氟苯尼考、TMP等)饮水,每100ml百菌清加水100L,每天2次,连用5d。在饲料中加入每100ml百菌清50kg,每天2次,连用5d。在饲料中添加5%的益康肽(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连用1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常量2倍的多种维生素和维生素C。重症病孔雀,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50mg/kg体重,1次/d,连用3~4d。
5.2.2 曲霉菌病的治疗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剂量为50万IU/kg饲料,每天2次,连用7d;全群用1:2000硫酸铜溶液饮水,每天2次,连用5d。配合中药治疗:桔梗25g,苦参15g,蒲公英、苏叶、鱼腥草各50g,水煎取汁,为50只雏孔雀的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服,每天2次,连用1周。对曲霉菌病雏孔雀用药3d,可使病雏孔雀停止死亡,用药1周后即可痊愈。
治疗大肠杆菌病与曲霉菌病的药物每天交替使用,雏孔雀1d用药4次,上午、下午各2次,便能使药物全部用上,得到彻底治疗。
经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后,从第3天开始,雏孔雀的死亡大大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3只没有治疗价值的雏孔雀进行淘汰。7d后,雏孔雀群中不再出现发病和死亡现象,基本康复。
6 小结
6.1 这次雏孔雀感染发病主要是因为天气高温、多雨、潮湿,加上管理不当、卫生状况差,使饲料、垫料发生霉变。一次性购入饲料过多,仓库潮湿、不通风,再遇上高温,使饲料结块、发霉,没能引起重视,导致孔雀曲霉菌中毒。垫料用的稻草,是在户外露天堆放,长期雨淋、日晒,极易使曲霉菌滋生,如果用其作垫料,在未经过彻底熏蒸消毒的情况下会造成中毒,特别是雏孔雀对曲霉菌敏感程度更高。另外,这些恶劣的因素造成雏孔雀应激反应过大而使其抵抗力下降,此时大肠杆菌这一条件性致病菌乘虚而入,造成合并感染,使病情加重。因此,本病的预防要坚持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提高雏孔雀的抗病能力,注意育雏舍的通风、防湿和适宜的密度,防止饲料、垫料发生霉变,做好常规消毒工作。
6.2 两种病原菌合并感染,危害严重,死亡率大大增加,因此应尽早确诊,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疫病。对于两种病原菌的感染要同时治疗,单独治疗哪一种其效果都不理想。使用常量2倍的维生素和复合微生态制剂,可提高机体抵抗力,辅助药物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有利于雏孔雀的康复。
6.3 北方每年从6月至8月(南方时间还要长)是高温、多雨、潮湿季节,对于饲料的贮存不利,做垫料的原料,如稻草、木屑、刨花等也极易发霉。建议养禽户在这个季节每次购饲料不要太多,可存放在高出地面40~50cm处,用木材、砖垫起来,并要通风,保持干燥,做到常上下倒垛。一旦发现有结块、轻微发霉时,要用霉可吸拌料,用量0.8kg/吨饲料,对曲霉菌毒素剂具有极显著的结合能力。饲料高度污染不可饲喂;垫草要选择新鲜的,用前要在阳光下晒干,消毒后才能使用,平时要贮备一些垫料,以便阴雨天更换。
6.4 对本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从孵化卫生及环境卫生着手,对种蛋及孵化设备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种蛋及初生雏的感染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
6.5 制作多价灭活苗,从发病孔雀场分离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然后制成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再在发病的孔雀场应用,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因此,有条件的孔雀场最好自制大肠杆菌苗,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另外,发生本病时,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该菌对常用的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用药前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声明:近期,一些中介诈骗机构以《家禽科学》杂志社名义向社会征稿、组稿,对本刊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现郑重声明:严禁非本刊人员以本刊名义对外征稿、组稿、约稿。投本刊的所有文章一律严格经过三审后决定是否录用。提醒各位作者谨慎投稿。
投稿唯一指定邮箱:jqkxzz@163.com
地址:(250023)济南市交校路1号
电话:(0531)85990243;85975852
版权免责声明:
本刊数字版合作:龙源期刊网
本刊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刊合作网站龙源期刊网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的金额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家禽科学》杂志社
S858.39
C
1673-1085(2016)03-0032-03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