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对新昌县轴承企业的推动作用
2016-03-27许少宁李兴林张迅雷俞朝杰杨初明
许少宁,李兴林,张迅雷,俞朝杰,杨初明
(1.浙江省机械工业情报研究所,杭州 310009;2.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杭州 310009;3.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杭州 310022;4.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新昌 312500;5.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 新昌 312580;6. 浙江新昌县轴承行业协会,浙江 新昌 312500)
新昌轴承行业总体呈平稳地持续上升态势,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危机在逐渐增加,一些矛盾和困难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1]。
目前,新昌轴承相关企业的创新方式主要为集成创新,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高尖端核心部件依赖国外进口,产业链配套层次较低。新昌轴承装备产业体系中,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明显,原材料、控制系统、核心部件、整机制造等产业链及其关键环节均落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咨询、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体系配套较弱,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需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了解国际运作规律、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领军型人才普遍缺乏。
针对新昌县轴承行业现状,新昌县政府、浙江省科协及省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与轴承产业相关的学会、研究所和高校构建学科群,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以助力新昌轴承产业创新。
1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1.1 创新助力工程的作用与目的
依托新昌良好的轴承产业基础和创新需求,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和人才培养等科技创新服务。结合新昌轴承生产企业和轴承装备制造企业特色,着力于提高新昌轴承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推进轴承专业技术与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
1.2 创新助力工程的特点
1)集聚高端智力人才。以搭建引智平台、项目签约、技术顾问等多种形式,引进现代装备领域的高科技专业人才,引入外籍院士,新建轴承企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2)开展科技战略咨询服务。依托院士专家的力量,开展科技咨询、成果推广、产业化服务。针对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和管理咨询,为新昌轴承行业的培育和发展出智把脉。
3)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组织优秀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与企业对接,结合技术难题和产品质量问题,加强合作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4)培养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组建相关学会学科群,针对创新方法、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及知识产权等需求,开展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1.3 创新助力工程的方法和体系
1.3.1 方法
1)学术引智。组织学会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考察调研,开展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协同创新项目,与新昌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服务站,设立院士工作站,组建相应学科群与专家组,研讨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轴承装备学术交流和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2)服务常态化。学会专家常驻新昌,每周2~3天在新昌为企业服务。根据需求,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指导,解决企业难题[2]。
3)拓展领域。学会发挥所属约20个专业分会的多学科技术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对接活动,更多地惠及纺机、冷配、农机、机电和生物医药等其他领域。
1.3.2 管理与制度建设创新
新昌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重视企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和制度的配套,创新驱动助推了企业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结合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新昌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调研制度、立项制度、投入制度、过程管理、成果保护、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出台了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成套技术创新管理机制[3]。
1.3.2.1 调研、立项机制
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研发前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前整个行业的技术情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自身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需求,形成纸质报告。学会协助企业制定《创新项目的调研制度》、《创新项目的立项制度》、《创新项目的决策制度》,以保证项目的目的符合企业需求和实际情况。
1.3.2.2 投入机制
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根据企业技术战略按年划拨资金。国家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比较大,学会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政府补助申请规定》申请政府补助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企业通过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技成本核算制度》等科技经费制度建设和使用监督,使科技经费预算和使用更趋合理。
1.3.2.3 过程管理、成果保护
成功的项目离不开良好的过程管理,学会帮助企业完善和制定《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技术中心设备维修保养管理规定》、《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规定》等制度。同时协助企业完善《研发成果的管理制度》和《专利申请规定》,以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
1.3.2.4 合作机制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有大量的前沿科技可以转化成生产力。因此,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及一流设备制造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不定期进行信息和技术交流,及时了解本行业对轴承机械的需求,以最快的时间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将产学研与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3.2.5 激励机制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创新驱动助推企业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提高科技人员的基本待遇,在薪酬福利方面向科技人员倾斜,协助相关企业制订并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及奖励管理办法》、《质量改善及管理改善项目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办法》,传递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1.4 助力工程实施
1.4.1 组织调查研究,专家建言献策
2015年初,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新昌县科协等单位对新昌200多家规上企业多次深入考察调研,有47家企业提出技术协作需求,23家企业列出技术难题,汇集的信息与专家团队进行了有效对接。
1.4.2 构建协同平台,实施学术引智
成功举办了第十届(2015)浙江机电一体化论坛暨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新昌协同创新服务站签约揭牌仪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与新昌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5家学会和高校、院所与新昌相关单位、企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
1.4.3 组建专家团队,破解技术难题
建立学科群和专家库。以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专家学者为主,联合省纺织工程学会、省自动化学会、省仪器仪表学会和高校院所等单位组建相应学科群与专家组,深入企业调研帮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共性技术攻关课题协同研究。省机械工程学会分别与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浙江省机械工业情报研究所、新昌轴承与专用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单位签订协议,研讨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
举办产业发展研讨会,提出相关决策咨询和建议。2016年5月,举办的“新昌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研讨会”,有50余家中小型智能纺机、轴承及高端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与20余名专家展开交流探讨,面对面解疑答疑,走访企业实地指导。
持续进行需求调研,推动协同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在县工商联的支持下,组织了2016年《机械、电子类企业科技情况调查》,了解企业新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企业开展洽谈、指导和帮扶工作。
1.4.4 着力人才培养,推进人才体制创新
促成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浙江五州新春集团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后开展面向企业急需的项目应用基础研究。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新昌县经信局签约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已有11名企业技术骨干进入浙大(半)脱产攻读工程硕士,由双导师(浙大导师和产业导师)共同负责指导。
组织开展企业家及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交流活动。2015年7月,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与新昌县科协等单位组织370人团队,专程参观“第17届上海国际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览会(EASTPO 2015)”。
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6年5月,在新昌联合举办知识产权内审员培训,邀请了国内专家为学员授课和考核,80多位企业技术主管和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参加,成绩合格者获发《知识产权内审员证书》。
1.4.5 共性技术协同,建立企业创新驿站
建立3家协同创新驿站,即省纺织工程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省自动化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省仪器仪表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使多学科协同服务于新昌轴承企业。
经过省机械工程学会和新昌县科协的努力,浙江新昌三雄轴承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内捷洛夫·布里杨·东达科维奇(Lygdenov Brurial D)签订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协议,在轴承制造技术上开展紧密合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与新昌西密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研发轴承套圈自动化检测项目。
2 新昌轴承行业创新实践
2.1 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研发和生产轴承自动化设备起家,已累计向轴承行业提供超过2万台的自动化设备,成为浙江省机器换人重点工程服务公司。利用公司已拥有的研发团队与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浙江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提升人机协同效率方面,利用陀曼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的实施,实现了生产设备有效时间利用率的相关数据采集,帮用户找到了影响设备嫁动率及综合效率的无效时间比例和原因。通过开发的专家管理系统针对生产过程中相关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刀具管理、节电控制、能源管理,实现了企业制造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同比可实现单位产能降低耗电8%~15%,刀具、辅料等生产过程的辅助成本有了明显的下降。在质量管控方面,对机联网上的产品首件、末件、过程及成品巡检等进行有效记录和管控,确保整个质量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2.2 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五洲新春集团在洛阳轴承研究所、中机十院、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协助下,以轴承产业链为核心,做强价值链,借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平台,做行业强者,实现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驱动的重点内容有:
2.2.1 整合轴承磨前技术优势
浙江五洲新春集团经过近几年的整合,目前已形成包括钢管制造、锻造、冷辗、车加工、热处理等完备的磨前技术产业链体系,综合优势明显,相对日韩企业具备成本优势,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系目前国内最大的磨前产品制造基地和出口企业,是世界排名前2位的轴承制造商斯凯孚和舍弗勒的主要轴承套圈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
公司在热处理技术和冷辗加工等方面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工艺过程参数控制、持续改进能力,能够保证公司产品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并保持较强的技术优势。
其中热处理技术的优势明显:1)拥有可控气氛网带炉、智能化可控气氛辊底盐淬自动生产线、真空智能淬火柔性自动生产线等热处理设备;2)采用国际先进的热处理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表面脱贫碳层、屈氏体含量、硬度均匀性、金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外观等主要指标均优于国内标准,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被斯凯孚、舍弗勒、恩梯恩、捷太格特认可的热处理件供应商;3)配有蔡司、尼康金相显微镜、进口残余奥氏体分析仪、残余应力分析仪、3MA11渗碳硬化层深度检测仪、淬火油冷却性能测试仪等仪器;4)过程参数控制精细化,可保证淬火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
2.2.2 实现研发与创新优势
目前,公司拥有7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正在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有11项。通过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更好的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充分树立了公司在技术和研发方面的优势。而且公司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
另外,公司多年来在磨前技术产业链不断进行工序间的集成创新和工序内的微创新,找到了不同产品、不同结构多条磨前技术最佳工艺路线。如传统热锻采用数控化及机器人智能化操作改造,高速锻与冷辗结合,钢管与冷辗结合,冷辗、车加工与热处理工艺的综合控制等。
3 结束语
进入“十三五”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包括轴承行业在内的我国制造业面临国际上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向挤压”。中国轴承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全行业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执行创新驱动战略方针,发挥科协及其所属学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创新升级,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中,率先取得突破。
对于“高端失守,低端混战”的中国轴承行业,企业的转型、产品的升级是个大课题,涉及到政策、技术、管理、金融、创新、实践等等诸多方面。因此,以新昌创新驱动带来的新变化为例,旨在抛砖引玉,加强交流,共同为我国轴承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从轴承制造到轴承智造贡献出力!